政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新人教版08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政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新人教版08版必修4)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学习目标定位】
框题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识记 理解 分析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含义 1.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客观性3.联系的多样性 1.联系实例,具体分析、把握联系的普遍性的实质2.联系实例,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和把握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明确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3.通过联系的多样性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从而认识把握联系的条件性 1.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学会从具体事实和材料中概括出一般结论2.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3.提高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认识把握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 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课前预习填空】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2.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含义,就是 之间以及 的 、 、 。
(3)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     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第二,每一事物   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三,   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
(4)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      和       。
(6)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   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   联系,改变   ,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7)联系和多样性含义 。
(8)事物的联系是    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9)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 。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 ,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 ;既要把握事物的 ,又要关注事物的 ;既要认识事物的 ,又要重视事物的 。总之,一切以  、  、  为转移。
                               
【课堂学习重点】
1.联系的普遍性 
(1) 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普遍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4)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3.联系的多样性
(1)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也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问题
这是本课的难点,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理解。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并不是不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人们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必然联系进行活动时,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如,我国进行的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我们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我国的商品经济社会原本就存在着必然联系。改革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既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又承认人发挥自己的能力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复习笔记整理】
【高考真题精析】
【例1】(2008全国文综)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联系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灾害对人们不利影响”,体现的是联系多样性和有条件性,我们在复习时要善于区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例2】(2007广东单科)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不同角色”,体现了一个男人在社会上的不同联系,体现的是多样性,考生较易选择D项,没有把握住材料的重点。
【例3】(2007江苏单科)中共中央多次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在哲学上体现了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
C.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考查的是我们对联系普遍性的理解.A项表述错误.B项和D项不符合题意.
【课后测试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当地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说明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联系
C、关键部分的性能与状态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唯物辩证法所说的普遍联系是指
A、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B、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C、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想怎么联系就怎么联系
3.《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说明
A、事物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
C、人们不能否认事物时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4.一些大学生在应聘时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姓“裴”不吉利的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5.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6.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据农业部最新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已达400余种。近10年来,新入侵我国的外来入侵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递增1至2种。我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运用所学知识,完成5—6题。
7.外来生物离开原生地,由于天敌消失,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疯狂生长,危及本地原有生物的生存,导致物种的减少或灭绝。这一事实说明
A.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B.先行后续的关系存在着因果联系
C.事物联系的条件不同,其引起的联系的状态也就不同 D.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
8.外来生物入侵造成严重危害的事实启示我们
A.必须杜绝外来生物的引进,保护本地原有生物 B.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不可改变的
C.必须承认物质世界的本原 D.要注意事物联系的条件性,提高实践运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9.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这段话告诉我们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性 ②要正确对待联系的客观性
③在把握事物时不能仅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 ④做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漫画蕴涵的哲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B、人们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C、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联系
D、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11.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应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看问题应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
C、 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D、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12.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法,其哲学依据是
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 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08年6月4 日中新网载文指出,双方经贸合作带动了两国同亚太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推动了亚太区域和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材料所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B.人为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D.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14.2008年7月19日《广州日报》报道,广东省共有175种入侵物种。这些外来物种的入侵,对区域性农林业、区域性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引起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森林毁坏、沙漠化、水污染等重大环境问题。这一后果给我们的启示是
   A.保护本地生物物种,杜绝引进外来物种
   B.必须承认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C.应当多引进外来物种,以增强我国本地物种的竞争力
   D.要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包括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15.科基蛙是生活在大洋洲热带地区的一种青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生物“和平共处”,但“入侵”夏威夷大岛后却打破了那里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明这个事例的哲学道理是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在联系系统中的作用是确定不变的
②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特殊的可变的
③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④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6.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面临着资源缺乏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某企业利用当地丰富的小麦资源生产味精,形成了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构建起粮食加工和养殖产业链,实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这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是:①生产味精带动小麦种植,小麦加工成味精、氨基酸、面粉等;②对生产废水、副产品进行生物技术加工,变成优质饲料和肥料;③用加工处理后的饲料养牛;④将牛肉、牛奶和皮革制品稍往国内外。
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中实现资源循环与价值增值的哲学依据。
参考答案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前预习填空】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事物 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
(3)周围其他事物 内部的 世界
(4)固有的
(5)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6)固有的 固有 事物的状态
(7)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8)多种多样的
(9)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时间 地点 条件
【课后测试提高】
一、选择题
1.B 2.B 3.A 4.C 5.B 6.D 7.C 8.D 9.C 10.C 11.C 12.B 13.A 14.D 15.D
二、非选择题
16.答:(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小麦、味精、废弃物、饲料、牛羊、市场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四次加工中的废弃物既有废弃物的特性,同时也有资源的特性。一次循环过程中的废弃物可以成为下一次循环过程的资源。
(2) 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小麦-味精-废弃物-饲料-牛羊-市场的产业链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在正确认识联系的规律性和条件性的前提下,可以改变某些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从而达到目的。
www.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含义
联系普遍性的主要表现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
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