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习目标定位】框题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 理解 分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新事物、旧事物、量变、质变的含义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旧事物 的区别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和道路是曲折的原因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4.量变质变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1.联系社会生活区别新]旧事物;分析说明改革开放中现出的新事物2.分析“谷堆”与“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3.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阐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 1.以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为指导,去观察把握事物全局、预见事物发展前途的辩证思维能力2.通过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培养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同学们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进行耐挫折教育,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埋头苦干与远大理想的关系等问题【课前预习填空】1.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 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新事物是符合 、具有 和 的事物,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 、 和 的东西,汲取了其中 、 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 的必然趋势,反映了 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 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4)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 、由 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5)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 和极力 新事物。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 的过程。(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 的、 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 的、 的,事物的发展是 与 的统一。(7)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 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 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2.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质变(8) 和 是 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 和场所的 ,是一种 、 的变化。量变是指事物 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 。(9)质变是指事物 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 的、的变化。(10)事物的发展总是从 开始,量变是质变的 ,质变是量变的 ;质变又为 开辟道路,是事物在 的基本上开始新的量变。(11)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 做起,要 、 ,积极做好,为实现事物的 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发展时,要 ,促成 ,实现事物的 和 。 【课堂学习重点】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2)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不是形式新旧、出现时间先后、力量强弱,而在于它是否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2)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4.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蓍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非连续性,是事物连续过程的中断。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和范围”就是质变。事物变化是否超出“一定的限度和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说明事物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说明量变不断积累着破坏的事物的质的因素和力量,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和范围”,必然发生质变;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只有质变才能使量变得以完善;质变还引起、促进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发生新的量变。(3)质变是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环节。质变发生在新旧交替的关节点上,如同事物发展链条中的纽结一样,既是前阶段量变的结束又是新阶段量变的开始,既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质量互变的契机。把握质变这个关节点,是正确理解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关键。(4)总之,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质变是原来量变的终结,又是新的量变的开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就是量变质变规律。5、量变与质变关系的意义量变与质变关系的道理要求我们重视量变,善于抓住质变。(1)做好量变准备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促进事物质变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只有善于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只有努力赢得优势,才能加快发展。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6、有量变不一定就会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是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可能有质变的发生。质变尽管带有突然性,但它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量变为基础,是由逐渐的量变所准备好了的,质变有一个过程。此外,在事物的量变准备着、酝酿着质变的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着两种相反的量的彼此较量,事物的质变不仅取决于量的绝对值的增减,而且决定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质变的基础,而且决定着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这充分说明量变的重要性。而引起质变的量变,只有在达到一定程度,即量变积累到最高点时,质变才会发生。这就是说,一定范围和限度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复习笔记整理】【高考真题精析】【例1】“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量的积累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答案:B解析:发展的两个状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题目中的两个成语,都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类似的成语还有水滴石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例2】(2007上海单科)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B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答案:B解析:A体现的是规律,C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D体现的时矛盾的观点,因此ACD不符合题中观点。【例3】(2008海南单科)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A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答案:A解析:“狂沙”经千淘万漉可得“金”,“金石”因不舍地锲刻而“可镂”,都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A正确,B中两句都不能体现。C、D都只有后一句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此题考查对量变引起质变哲学原理的运用能力。难度较小。此类题型是高考常考题型,要做好此题,必须首先深刻理解哲学原理的内涵,然后,结合选项逐项分析。【课后测试提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之所以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是因为新事物( )①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②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 ③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④是新出现的、力量强大的事物A.① ② ③ B.① ③ C.① ② ④ D.② ③ ④2.红军长征之初,队伍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长征是播种机,它散播了许多革命的种子,在沿途11个省发芽、开花、结果。这表明A.新事物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联系具有普遍性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长征是一部壮美的史诗。从哲学上看,革命前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是因为他们①在困难和挫折中坚信革命前途是光明的 ②坚信精神力量对实践的重大作用③对待困难和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④认识到实践活动受物质条件制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4.2008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2周年。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开展了地震研究和预报工作,其间既有辽宁海域地震预报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唐山地震挫折的痛苦;我国防震减灾工作40年来的发展道路可谓是艰难重重,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绩令人瞩目。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表明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②地震的发生规律是客观的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地震灾害是能够彻底消除的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5. 航空界有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 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启示我们A. 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规律 B. 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C.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6.(2007江苏单科)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一些文件也有类似提法。2006年,中央又一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过程说明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C.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D.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7.“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8.下列名言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也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9.在各种比赛中,有人尽管具备争金夺银的能力,但在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缺乏信心,结果痛失良机。这启示我们A.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B. 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C.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不断往复,无限循环10.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这是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①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地、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 ②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③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④彻底否定了违背客观规律的旧事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1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这首诗体现的哲理是A. 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12.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A. 事物的变化是前进还是后退 B.事物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C.事物的变化是大还是小 D.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13.近年来,现代都市中出现了一类富有浓厚时代气息的特殊人群——“拼族”,就是几个消费意向相同的人聚在一起,共同进行消费。“拼车”的可以节约50%以上的车费,“拼饭”的可以品尝几倍于自己餐费的美味…。“拼族”这一消费行为说明了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是不存在的B.量变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上的改变C.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D.事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1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 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③15.“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量的积累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二、非选择题16.汶川地震中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四个字“多难兴邦”,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底蕴,阐释了这个民族的不屈精神,地震让我们整个民族觉醒,让我们整个国家的凝聚力空前提升。是的,四川地震,让中华民族塞翁失马!“80后”在08年长大了,这是四川汶川地震后,整个社会对“80后”的评价,媒体开始铺天盖地,争先恐后的描述着“80后”在地震中的表现,所有的媒体似乎都难以掩饰他们内心的喜悦,媒体赞扬了“80后”表现出来的团结、坚强、沉着和睿智,更是高度评价了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用市场的眼光来看,地震前对“80后”有着负面的评价,这是整个“80后”品牌经营的失败,而经营这个品牌的人,是绝大多数“80后”的人。所幸,这次四川地震给了“80后”一个展示的舞台,“80后”也确确实实舞出了动人的舞姿,我们为之欣慰。联系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知识回答下面问题:“多难兴邦”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第二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前预习填空】(1)光明(2)客观规律 强大生命力 远大前途 消极的 过时的 腐朽 积极的 合理(3)历史发展 社会进步 根本利益(4)小到大 不完善到比较完善(5)抵抗 扼杀 漫长和曲折(6)前进 上升 曲折 迂回 前进性 曲折性(7)新事物(8)量变 质变 增减 变更 渐进的 不显著(删除后两空的内容)(9)根本性质 根本 显著(10)量变 必要准备 必然结果 新的量变 新质(11)小事 脚踏实地 埋头苦干 量的积累 质变 果断地抓住时机 质变 飞跃 发展【课后测试提高】一、选择题1.A 2.A 3.A 4.D 5.C 6.C 7.A 8.D 9.B 10.A 11.D 12.D 13.D 14.B 15.A二、非选择题16.答:(1)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地震让我们整个民族觉醒,让我们整个国家的凝聚力空前提升,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百折不挠、奋起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也带给我们一大笔财富,多难则兴邦。(2)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这是一切事物的发展途径。“多难兴邦”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战胜灾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念。www.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质变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含义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与质变关系的意义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