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习目标定位】框题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 理解 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2、唯心主义对人们认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唯物主义不等于追求物质享乐,唯心主义不等于追求精神享受 1、能分析说明古代相互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2、分析说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3、能分析说明唯心主义的错误所在 1、通过对课文中引言的分析,增强阅读能力及分析能力2、通过对专家点评的阅读,拓宽自己的哲学知识,拓宽知识面 1、自觉地向唯物主义阵营靠拢2、通过对我国古代闪光的哲学思想的了解,增强发展方向自豪感【课前预习填空】1.唯物主义(1)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 和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 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 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 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3)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 、近代 、 和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5)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 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 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 性和历史观上的等局限性。(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2.唯心主义(7)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 。(8)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 (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 的外化和表现。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9)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具有 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10)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 和 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课堂学习重点】1.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 (2)正确理解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其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是依靠笼统的直观,即通过经验观察,再加上想象和猜测而形成的理论,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朴素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他以近代实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自发性。它认为物质就是原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时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单位。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辩证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2.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依赖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正确认识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发展历史中的作用。 唯心主义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唯物主义的发展。正是唯心主义的不断攻击,才使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断进步。近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构成世界的最小微粒原子,而当科学证明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时,唯心主义就嘲笑和攻击唯物主义说,原子不见了,物质就消失了,唯物主义的大厦垮塌了。唯物主义正是在应对这种攻击的过程中,修改自己关于物质的定义,最终获得了关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的科学认识。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1)基本观点的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理解对立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了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交织在一起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从思想观点上看,哲学上确实存在着“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但从哲学派别上来看,在只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因为在哲学史上,从来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不是同唯物主义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结合。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围绕着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问题而形成的。它们的对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始终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结合的,来历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也存在过辩证的唯心主义;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也出现过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既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又有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复习笔记整理】【高考真题精析】【例1】(2007广东文基)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体系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唯心主义两个分支的理解及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因此,首先可以断定黑格尔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可以排除C、D两项;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绝对精神”属客观唯心主义,排除A项。【例2】(2008江苏单科)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的相关知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A、D项是属于主观唯心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B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C项认为的“理”是指“绝对理念”,认为“绝对理念”在“气”之先,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例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统一于物质 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答案:A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分歧,所以选项A正确,B项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因为在唯物主义内部和唯心主义内部也都有这个分歧,例如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精神)作用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却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C项是世界存在状态问题上的区别,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地根本分歧。D项是世界可不可被人们认识问题上的分歧,即是认识论中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分歧。所以正确的答案是A项。【课后测试提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唯心主义和不彻底唯心主义D.自然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是 ( )A.哲学四大派别B.辩证法一定与唯物主义结合,形而上学一定和唯心主义结合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外主要在于 ( )A.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B.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否定了意识能反作用物质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形态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世界的基本规律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5.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 )A.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B.气者,理之依也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物是观念的集合6.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一朵不结果的花”,是因为 ( )①唯心主义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②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作用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也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7、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说明了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 ( )①唯物主义的态度 ②唯心主义的态度③客观的看待事物 ④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事实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甲说:“我在故我思。”乙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两人的观点可以看出(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②甲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9.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特(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10.“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下列与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存在即被感知 B.物是观念的集合C.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11.有关专家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到2050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油、气供应不足,需求不断扩大,进口将成为中国石油的主要供应渠道,天然气也需要大量进口。上述材料中有关专家的观点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2.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②按图索骥 ③画饼充饥 ④削足适履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3.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 )A.是否承认世界本原是主观的B.前者把主观精神作为世界本原,后者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本原C.后者在本质上比前者更正确D.前者的影响小于后者14.“无中生有”、“指鹿为马”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它们共同体现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15.漫画《工作汇报》中那位“专家”的错误实质是 ( )A.形而上学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教条主义二、非选择题。16.材料一: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材料二: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请问:(1)材料一中的两位哲学家的观点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是什么观点?(3)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二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参考答案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课前预习填空】(1)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2)本原 物质 意识 (3)朴素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4)具体的物质形态 (5)自然科学 原子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6)科学的 (7)主观精神 主观精神 (8)客观精神 客观精神(9)从属 (10)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课后测试提高】一、选择题。1.B 2.C 3.A 4.B 5.D 6.A 7.B 8.A 9.A 10.C 11.D 12.C 13.B 14.A 15.B二、非选择题。16. 答:(1)贝克莱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2)材料二认为“气”是万物之源,是把一种或者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3)①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本原问题上,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这种物质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②贝克莱和黑格尔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因而是错误的。③材料二的观点,作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观点缺乏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www.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