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经济生活》第一单元1、单元知识体系二、基础知识自答:1、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商品和货币之间有什么关系?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各种金银饰品能不能充当货币?2、货币有哪些基本职能?如何区分这两个职能,请举例说明。3、什么是纸币?纸币有哪些职能?纸币的发行规律是什么?什么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发生这两种情况后,国家需要采用哪些经济政策和手段来解决?4、什么是外汇和汇率?外汇和外币是一回事吗?什么汇率升高或跌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5、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请从生产、分配、消费的角度谈谈如何看待财富的问题?6、什么是价格?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价格的?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为什么个别商品生产者要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的意义是什么?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9、什么是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会带来什么影响?10、说明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什么是恩格尔系数?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三、热点分析(一)应对金融危机【背景材料】由于美国多年来居高不下的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引发了次贷危机,到2008年秋,已成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不断增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08年第三季度以来,出口减少,产品积压;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这是中国GDP增幅自2003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为防止经济下滑趋势,中央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更加有力的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了确保2009年经济发展 和“稳八”(即GDP的增长不低于8%)任务的实现,2008年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部署。会议明确指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1、材料表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是哪两种相反的经济现象?综观2008年,我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是怎样的?21世纪教育网www.www.2、说明两种经济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治理的主要方法。3、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说明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和我国经济相对平稳发展的道理。4、说明两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转化和中美经济的相互影响各自所体现的主要哲学道理。5、中央政府总揽经济发展全局,适时正确决策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主要道理?二、坚决打击假币(热点追踪,考点分析,高考猜题)【背景材料】近日,国内各地惊现以HD90编号开头的百元假钞,据调查全国已有近20个城市发生此类假币案例。以同一组编号开头、同时在全国各大省市出现、出现的频率如此密集,这在以往的假币案件中非常罕见。2009年1月8日,央行在北京召开记者招待会,央行货币金银局局长叶英男澄清HD90版假币“高仿真”的传言。叶英男指出,央行正在考虑和周边国家相关机构,联手控制可能的人民币假币流通。防范假币的侵害,首先要学会识别假币,掌握几种简便有效的识假方法。其次一定要了解反假货币的法律法规,发现假币及时报告,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为了转嫁损失明知是假币而去使用假币,这样只会害人害己。【考点分析】1、纸币发行的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要严厉打击制造、贩卖假币的行为?2、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制造、贩卖假币的原因,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防止和打击制造、贩卖假币的行为?3、运用人民币汇率和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分析假币蔓延的危害性以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4、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公民在打击制造、贩卖假币的过程中,应该履行的义务,以及正确对待公民权利与义务应该遵循的原则。21世纪教育网www.www.四、基础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三鹿集团生产的受三聚氰胺污染的三鹿婴幼儿奶粉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商品,因为它有价值 B.是商品,因为它有使用价值 C.不应成为商品,因为它不具有应有的使用价值 D.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2.小张在商店里购买了一件打折商品,原标价为人民币50元,实际支付40元。在这次购买活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3.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这就是说①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决定②纸币的面值(如1元、10元、100元)是由国家决定的 ③每种面值的纸币各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 ④每种面值的纸币各代表多大价值是由国家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4.假定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上待售商品10000亿元,且待售商品的价值都得到实现,若发行纸币20000亿元,此时,1元纸币相当于: A.0.5元货币的购买力 B.1元货币的购买力 C.2元货币的购买力 D.4元货币购买力5.信用卡作为新一代的理财工具,具有以下优点( ) A.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方便安全 B.可以任意透支 C.不需要任何条件可以随意申领 D.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消费使用6.这是2009年1月9日和1月10日连续两天的外汇排价(人民币元/100美元)1月9日 683.751月10日 683.63 A.人民币汇率降低 B.美元汇率升高 C.人民币汇率升高 D.外汇汇价升高7.货币出现以后,人们把货币看得很神秘,使货币成为财富的一般代表,这是因为A.货币是商品发展的产物 B.货币是商品,有价值C.货币是由贵金属来制造的 D.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8.“物以稀为贵”A.承认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影响 B.肯定供求关系影响价格C.没有看到价值对供求关系的制约 D.否认了供求关系对商品价值的影响9.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以同一价格出售,有人赚钱,有人亏本。这是因为他们生产同一种商品的A.劳动积极性不同 B.产量不同 C.个别劳动时间不同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10.价值规律要求的等价交换是指A.每一次具体交换过程都是等价交换B.等价交换的实现有赖于价格依据供求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C.等价交换应当理解为商品交换过程的总趋势D.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绝大多数是符合等价交换,只有少数是不等价交换11.一般来说,下列商品属于互为替代品的是( )①汽车和火车 ②食品和药品 ③钢铁和水泥 ④牛肉和羊肉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2.居民的消费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①收入水平 ②物价水平 ③商品的质量 ④商品的外观、性能等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3.“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形容的是:A.钱货两清的消费 B.贷款消费 C.租赁消费 D.超前消费1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假日旅游越来越火爆。这种消费属于:A.生存资料消费 B.发展资料消费 C.享受资料消费 D.钱货两清的消费15.2003年,我国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6%。比上一年有明显下降,以上数据说明: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较高 ②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比较低 ③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比较高 ④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6.现在许多高校学生(包括个别中学生)消费越来越高,连过生日都到高级酒店,有些家庭生活比较贫困的学生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也向家长要钱过“高档生日”。在消费心理中属于:A.从众心理 B.求异心理 C.求实心理 D.攀比心理17.在资源日趋紧张的条件下,循环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的一种趋势。循环经济从消费的原则看,实际上是一种:A.适度消费 B.理性消费 C.绿色消费 D.勤俭节约消费18.甲说:“谢天谢地,我的购房贷款申请终于批下来了。”乙说:“好不容易,我多年积蓄的钱终于够买一套房子了。”对话说明A.甲的消费方式优于乙的消费方式 B.乙的消费方式优于甲的消费方式C.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应适当鼓励甲的消费方式D.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应适当鼓励乙的消费方式21世纪教育网www.www.(二)简析题:1.材料一:据《江苏农业网》1月22日报道,随着春节临近,市场对糯米的需求明显升温,连日来苏北地区糯米价格出现上涨。材料二:(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现象?(5分)(2)请说明糯米价格的这一变化对生活和生产产生的影响。(4分)(3)结合(2)中的结论,说明从事糯米生产的农民应如何面对糯米价格的涨跌。(6分)2.高中生是重要的消费群体,在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总平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合理消费变得越来越重要。某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围绕“合理消费”的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第一小组的同学调查了本校同学对目前消费的看法。甲说:“现在物价涨幅那么大,以后还不知能长到什么程度,有钱就赶快花。”乙说:“物价上涨已经使得人们手中的钱无形中贬值了,现在更不能消费。”丙说:“消费需要考虑自己的收入情况和需要,不能想怎么花就怎么花。”(1)如果该班邀请你参加讨化,请结合《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别对三位同学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第二小组在社会调查中发现,若干年前,人们普遍存在“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然而,社会的高速发展却以无法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吃饭追求营养,穿衣追求时尚,精神追求愉悦、享受”已为更多人所赏识。(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人们观念变化的原因。第三小组在调查中发现,二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初,西方曾经形成了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三高”发燕尾服模式,给全球资源、环境带来极大压力。当前,随着我国人中的增长和消费的升级,如何造就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3)请你为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两条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21世纪教育网www.www.2、 选择题1-5.CBAAA 6-10。CDBCC 11-15。CABDB 16-18。DCC1.参考答案:(1)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即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2分)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3分)(2)可能会适当减少对糯米的消费,增加它的替代品的消费,同时会调节糯米生产的扩大。(3分)(3)①了解市场糯米生产状况,准确把握市场需求;②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③加强糯米生产的管理,确保糯米的质量,优质才能优价;④注意对糯米新品种的引进、种植。(4分)37.(1)甲:看到了物价水平对消费的影响,但盲目消费是不可取的。(2分)乙:看到了物价水平对消费的影响,预期未来收入会减少,从而节制当前消费有一定合理之处,但过分抑制消费是不可取的。(2分)丙:根据自己的收入和需要适度消费,是理性的消费者。(2分)(2)①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消费观念的转变。(3分)②收入是消费的基本和前提,居民收入的增长促进了消费观念的转变。(3分)(3)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限制耗能大污染严重企业的生产等,理由是生产对消费具有决定作用。(3分)又如: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制定减少浪费的政策措施等,理由是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具 ( http: / / www. )有推动作用。(3分)【分析】1、材料表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是哪两种相反的经济现象?综观2008年,我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是怎样的?两种相反的经济现象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我国经济的总体态势是:由走向通货膨胀趋势转向通货紧缩的趋势2、说明两种经济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治理的主要方法。(1)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货膨胀:由于生产发展相对不足,纸币发行过多,造成总供给小于总需求。通货紧缩:由于经济过热,生产相对过剩,造成总供给大于总需求。(2)治理的主要方法治理通货膨胀根本方法:发展生产,抑制过热行业的扩张,保证物质供给宏观政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具体措施:运用经济的手段、法律的手段、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如调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控制货币的发行、适度抑制消费,调整外贸、税收政策等。治理通货紧缩根本方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平衡生产与供求宏观政策:实行适度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具体措施:运用经济的手段、法律的手段、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如调低银行存贷款利率、适当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对生产的投资、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等。3、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说明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和我国经济相对平稳发展的道理。(1)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但同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所以,发展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2)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因而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做到“有形手和无形手”的紧密结合,从而保证了经济相对平稳的发展。如我国政府适时地调整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就是有力的证明。(3)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所谓完全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物质利益的在推动下,政府监管无力或失控,导致自发性和盲目性的膨胀,造成经济泡沫的破灭,金融危机的发生也就难以避免了。如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就是这样。4.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管理者,你准备如何带领企业走出困境?4、说明两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转化和中美经济的相互影响各自所体现的主要哲学道理。(1)两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转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的道理。矛盾对立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要创造条件或改变条件促成或避免矛盾的转化。中国政府目前所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是为了防止向通货紧缩转化。(2)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中国经济相对平稳地发展,体现了内外因关系的道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在世界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经济相对平稳就是例证。5、中央政府总揽经济发展全局,适时正确决策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主要道理?(1)体现了中国政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如两次经济工作会议的“两个首要任务”决策的确定和实施。(2)体现了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如中央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体现了中国政府坚持民主集中制和依法治国的原则。如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准备、召开、决策和执行。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