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导与练:5.1《意识的本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生活与哲学》导与练:5.1《意识的本质》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二政治导学提纲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题 意识的本质
组编教师:方伟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1、识记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反映的事例,分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人与动物心理的形成区别;分析说明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实例分析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对意识本质的分析,使学生增强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意识的本质的学习,理解人的意识的形成,进一步感悟唯物主义世界观,确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类产生后,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一类现象:比如思维、思想、意见、计划、方针、政策等等,这就是意识现象。那么,什么是意识呢 意识是怎样产生的?人的意识有什么作用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
◇探究提示: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物质的或者化学的反应;生命物质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动物还具有感觉的能力,-但这些反应都属于它们的本能;而人的意识活动则是自觉的,无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有着本质区别。但人的意识活动也要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特别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因此,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到湖中的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已束手无策了。同样是接受灭火的任务,把黑猩猩放到船上为什么黑猩猩对于灭火会束手无策?(黑猩猩并不知道湖水和自来水都可以灭火,黑猩猩只是机械地模仿人,其智力水平仍属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并不是意识。)黑猩猩和人都属于高等动物,为什么只有人具有高级的反应形式——意识呢?人的意识是某个神赐予人类的吗?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地球上产生人类和人类的意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图表:自然界无机物-原始生命-古猿-人类-人的意识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有了人才有了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运动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生物的反映由应激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获得高处的食物。鹦鹉简单地模仿人的语言。狗在高兴时摇头摆尾,不高兴时大叫。关于这一点,教材中也有不少事例。 (2)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
人的产生,劳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没有社会性的劳动,古猿就进化不成人,也就不会有人的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1)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21世纪教育网www.
www.
(2)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反之,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物质反应――生物反应 刺激感应 人脑生成
(物理基础)(生物学前提) 动物心理 语言产生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动物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2)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
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人脑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不仅包括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可以在语言刺激下产生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3.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家曾报告,有一个叫安娜的私生女,被她的外祖父惨无人道地关在楼顶的一间房里,不让她见人,不让她接触社会,每天只给她送一些食物和水。当人们发现安娜时,她已经6岁了,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更不会使用餐具吃食物。科学家们为了使安娜适应社会生活,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4年半后,安娜不幸早逝。但在她死前仅学会了很少词语,但从未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更谈不上有正常人的意识。
  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因为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自人脑反映的客观存在。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所以,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探究提示:(1)从内容上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因此,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2)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映。所以,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21世纪教育网www.
www.
既然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是否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人的意识?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善于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原来文与可在他居住的地方遍种竹子,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他对竹枝、竹叶在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都有透彻的了解,所以他画竹时能下笔有神。他的朋友写下一首诗称赞他:“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从此,胸有成竹作为脍炙人口的成语流传至今。如果文与可不与竹子打交道,不论他怎样构思,他能胸有成竹吗?为什么?(不能。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客观存在。要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反映对象——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料。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有了人脑、客观存在是否就一定会产生人的意识?1929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地区,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狼,在狼窝里发现了俩个怪物,原来是俩个母狼养大的裸体女孩。她们的习性象狼、吃生食、爬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只会象狼一样嗥叫,常常在晚上出来觅食。狼孩为什么不会说话,不会思维,只会象狼一样嗥叫?(狼孩为人所生,拥有人脑。狼孩也有机会接触到周围的事物,但狼孩没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远离了人的生活和实践。客观存在只有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客观存在 生活和实践 人脑 形成 意识
(原材料) (厂房和机器) (成品)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并不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机械的反映。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人们头脑中仍然有鬼神观念。鬼神观念是否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呢 (玉皇大帝的外貌酷似汉人;释加牟尼的外貌酷似印度人;上帝耶稣的外貌酷似西方人。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的,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对客观存在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一种错误的意识。
不管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而错误意识则是歪曲、虚幻地反映了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存在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存在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和实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总结)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第五课第一框题课后作业
判断题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主观存在的反映。………………………………………… ( )
3.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 )
4.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 )
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 )
6.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
7.神是不存在的,但神的观念却存在,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21世纪教育网www.
www.
1.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流行用语不断丰富。这一事实说明 ( )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物质不能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
C.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 )
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3.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 )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4.“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5.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 ( http: / / www. )存在
高二政治导学提纲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题 意识的本质
1-7 √×××√××
1-5 D D B B C
人类意识
劳动
社会交往
姓名
班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