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高考政治热点时事最新角度完全分析:农村改革第一节 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从农村联产承包的农民土地问题入手,是“第三次土地改革”第一次土改,是民主革命反封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消灭封建剥削关系,使农民翻身当家作主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第二次土改,是新时期改革开放之初,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废除一大二公三纯的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赋予农民劳动自主权和土地经营使用权,找到了一种中国特色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为整个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第三次“土改”,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一次按照“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求,进一步从联产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入手,赋予农民更加充分、更有保障的土地经营使用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权,并且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仅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确保包括农民宅基地在内的农民承包土地的权益归农民,而且在家庭联产承包长久不变的前提下,使家庭联产承包能进一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从根本上进一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第二节 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任重而道远(困难表现)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二是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三是农业资金投入有限,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农村科技人才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五是城乡统筹力度不够,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第三节 说明加强农村改革的必要性。(1)进一步加强农村改革,是由我国当前形势决定的。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要更加自觉地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的推进农村改革。(2)进一步加强农村改革,是由我国现阶段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所决定的。表现在:①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②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③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3)进一步加强农村改革是由我国农村改革的时代特点决定的: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第四节?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和重大原则一、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二、重大原则: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21世纪教育网www.第五节 农村发展怎样做到以人为本(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原则)(1)确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3)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4)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依靠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5)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确保农民共享改革成果。第六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的重点抓的工作是:1推进现代农业建设。2全面深化农村改革。3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4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第七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原则(1)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2)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3)必须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大力改善农村的公共资源配置第八节 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人居环境改善和人的素质提高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也是促进广大农民更新观念和改变精神面貌的物质基础。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21世纪教育网www.第九节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任务(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第十节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二要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三要改善农村面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四要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五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六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第十一节 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的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建立好五大机制:一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金);二是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四是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五是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二节 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1)始终把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战略(2)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扩大多予力度,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加快增加农民收入。(4)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心转移到农村,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5)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十三节 怎样理解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总方针。农村改革发展总方针是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1)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就是指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对农业补贴力度,加快农业收入增长,彻底改变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2)另一方面是指要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尤其是加大多予力度,加快放活探索,要加强进一步对三农的投入,持续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21世纪教育网www.第十四节 如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是由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一五纲要》指出,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具体措施有:①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鼓励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居。②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规划城市规模与布局要符合当地自然承载力,与当地经济发展能力相适应。④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 ( http: / / www. / )制障碍,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制度。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