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重要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哲学常识》重要知识点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哲学常识》重点知识
一、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属性及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句话,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议事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4、由于受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构成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往往产生不同的认识 要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意识,就必须端正立场,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立场上,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丰富科学文化知识。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拒性,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规律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创造或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消极作用的发挥,化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6、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因此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此,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从全面的实际出发,在运动变化中把握实际,反对主观主义
7、坚持实事求是: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所以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此,必须做到:A、尊重客观规律;B、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C、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二、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的观点: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3)、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联系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事物的具体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从而为人类造福;
(4)、坚持普遍联系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要坚持普遍联系观点,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还要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
2、因果联系观点:
(1)、现象之间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且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构成因果关系,因果之间既有严格的界限,同时又可以相互转化;
(2)、坚持因果联系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提高行动的自觉性;
(3)、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此要坚持因果联系观点,为此,既要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又要正确分析事物发展可能产生的后果,提高预见性
3、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的观点:
(1)、整体是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2)、整体与部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A、地位不同:整体处于主导地位,其统帅作用,部分处于从属地位,不其统帅作用;B、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结构形式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联系:A、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离不开整体;B、二者相互影响,一方面,整体的性能状态和变化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和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整体与部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因此要坚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A、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这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中综合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帅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B、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要求人们在强调拒不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
(二)矛盾观点(全面的观点、矛盾分析方法)
1、一分为二的观点:
(1)、矛盾是事物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互为前提共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2)、矛盾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寻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
(4)、一分为二的观点:A、含义:要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那一面,既要看到实物之间的对立,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B、哲学依据:任何事物自身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是客观的又是普遍存在的;C、如何坚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既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反对一点论和片面性错误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矛盾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没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不同事物中存在的矛盾各有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矛盾也各有不同;同一矛盾的不同侧面也各有其特点;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B、哲学依据:矛盾具有特殊性;C、如何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采取不同办法解决不同矛盾;以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认识和解决问题;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
(1)、二者关系:A、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再特殊,也与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也要服从同类事物的一般规律,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B、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意义:有利于我们学会认识事物和掌握科学工作方法;
(3)、如何正确处理二者关系:A、遵循正确的认识秩序即从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B、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抓好典型、解剖麻雀
4、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1)、主次矛盾:
含义:在复杂事物中同时存在许多矛盾,我们把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称为主要矛盾,其他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为次要矛盾;
二者关系:A、地位不同:区别: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次要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B、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联系:A、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利于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的解决反过来也影响主要矛盾;B、二者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主次矛盾原理:矛盾有主次之分,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2)、矛盾主次方面:
含义:任何矛盾都分对立的两方面,我们把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称为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称为次要方面;
二者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地位作用不同,矛盾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统一:二者共同构成事物的性质;二者相互影响;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主次方面原理:矛盾有主次之分,矛盾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3)、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含义:两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重点论是指解决复杂问题时要着重解决主要矛盾,认识问题时要着重抓住主要方面;
二者关系: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二者是统一的;
哲学依据:上述两个原理;
如何坚持:A、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B、同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C、要做到全面看问题;D、要分清主流和支流;E、要反对一点论均衡论
(三)、发展观点:
1、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观点:
(1)、发展: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其实貭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哲学依据: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3)、如何坚持:A、要如实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B、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C、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内外因相结合观点(事物发展的原因):
(1)、二者关系:(原理):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B、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C、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如何坚持:A、要重视内因;B、不忽视外因
3、量变质变观点(事物发展状态):
(1)、含义:在哲学上,八十五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把事物显著地根本性的变化叫质变;
(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二者关系(原理)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如何坚持:A、坚持适度原则;B、抓住时机促成飞跃;C、要注重量的积累
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事物发展的趋势):
(1)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旧事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2)、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刚产生时还不太完善,会犯一些错误,而与之相对立的旧事物力量还比较强大,旧事物必然要想方设法的消灭新事物,同时社会领域的新事物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3)、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要坚持事物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要做到:A、要相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B、要准备走曲折的路;C、要满腔热情地支持新生事物
三、认识论
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构成:A、人类认识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认识是世界的活动即“想”,包括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B、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做”,主要指是利用对规律的人是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C、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意志、干劲、决心等;
(2)、原因:A、认识事物本质的需要;B、更好认识和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C、克服困难、挫折甚至失败,获得成功的需要;
(3)、如何正确发挥:A、必须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条件出发;B、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C、必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如正确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以及端正动机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
3、现象和本质:事物都由其现象和本质。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现象是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正确;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理性认识需要靠人的理性思维把握
5、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原因是:A、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B、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看,人是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C、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的指导实践;如何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A、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前提)——通过实践;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6、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八阵理性的认识体系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遇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7、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的观点:世界的发展、实践的不断进步、认识前进的无限性,决定了人是必须通过实践,在广度上扩展、在深度上深化、在进程上推移;
8、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为此,必须立足于实践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把矛盾分析方法做为核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
9、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民族振兴、科教兴国和个人自我完善的需要,为此。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注意培养和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敢于超越前人;
10、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高度重视实践;
1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时间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既要重视实践,又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12、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的观点:A、改造主观世界包括:改造思想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是核心问题,还包括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的改造;B、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C、如何做到:A、积极参加社会实践,B、在实践基础上努力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追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坚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于人民群众相结合,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四、人生观价值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促进或阻碍),因此必须重视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2)、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3)、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3、判断科学价值观的标准:(1)、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2)、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4、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1)、内容: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和谐发展,提倡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各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
(3)、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滚系:A、要尊重人;B、要主动关心人;C、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4)、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顾全大局是成就大事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是小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其实质是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它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只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全局的利益。克服小团体主义,从思想道德上讲,就是要坚持集体主义,着眼“全国一盘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集体主义: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需要;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
6、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者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作用:从性质看有促进或阻碍之分,从程度看有大小之别;其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主要是指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性质等经济条件以及政治、文化制度都会制约当时社会的人的活动
7、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也离不开所有个人及其集体的努力;
8、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实现人生价值,既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包括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诸如生存条件、工作条件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等社会条件;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包括提高个人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在自己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还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9、金钱与人生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应该承认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关系,其次还要看到获得金钱的手段应该是正当的、合法的;再次、要看到金钱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10、崇高理想的作用: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表现在:A、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B、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C、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1、如何实现理想:A、正确处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既有树立共同理想,又要树立最高理想;B、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既要是我们的理想立足于现实,又要使理想高于现实;C、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