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年经典高考试题学答题方法(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从历年经典高考试题学答题方法(2)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从历年经典高考试题学答题方法(2)
三、 2007年全国卷Ⅰ第39题(3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1—2005年中国制成品进出口货物分类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 口 出 口
总额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杂项制品 总 额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杂项制品
2001 1978 321 419 151 2398 134 438 871
2002 2459 390 485 198 2971 153 530 1012
2003 3400 490 639 330 4034 196 690 1261
2004 4440 655 740 501 5528 264 1006 1564
2005 5122 777 812 609 7129 358 1291 194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注:表中数据均取整。分类表中省略了“未分类其他商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项。
材料二:据统计,2005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0%。但高科技产品主要还是依赖进口,如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等依赖进口。
材料三: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有所增加。面对这一状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完善我国涉外经济体制和法规政策、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开展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战略对话、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积极增加进口、主动减免某些非洲国家的债务等。通过这些努力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
(1)根据材料一、二,描述我国制成品进出口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10分)
(2)针对从材料一、二中所看出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思路。(8分)
(3)运用政治常识中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采取材料三中列举的措施后,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14分)
●试题解读(简略):
这是一道以我国对外贸易年度进出口情况变化及工业制成品出口产品结构情况,为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政策、机制、法规,努力营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为背景的图表和文字材料混合型的主观题。能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很高。
从设问来看,第(1)问:两个层次,要求考生能通过细看图表和文字,特别要重视从数据中归纳现象,并且能根据数据,揭示出本质性问题。分别考查能力一、能力二。第(2)问,是措施型设问,首先要把材料一、二中反映的问题一一摆出,并加以剖析,然后根据所学的教材知识、时政知识、人文通识阐述本应的对策。
(1)(2)两问是典型的“梯级设问”,环环相扣,前一问答不好,直接影响下一问的解答。第(3)问:主体是我国政府,措施隐含在材料中,需要考生加以概括提取。如“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可以思考出“为什么能维护?”;“避免贸易摩擦升级”可以思考出“为什么能避免?”。然后将这些信息转化成学科语言——①这些措施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这些措施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也符合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念;③这些措施既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也同时考虑了贸易伙伴国的利益,体现了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对外贸易原则。
将这些转化过的内容进行整理,就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答案。
参考答案(1)在我国制成品国际贸易中,贸易总额逐年增加。其中化学类产品是逆差;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成品和杂项制品保持顺差;我国制成品总额一直保持顺差,存在不平衡现象: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较低,核心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说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2)政府要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资源,积极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3)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促进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些措施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既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充分考虑到贸易伙伴国的利益。通过协商和谈判的途径解决贸易争端,可以避免贸易摩擦升级,实现双赢。
21世纪教育网www.
www.
四、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浙江卷),40题(60分)中的(5)(6)问.)
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自《大金国志》等)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5)—(6)小题。
(5)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12分)
(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8分)
●试题解读(略)
21世纪教育网www.
www.
五、(2003年高考全国卷38题)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表1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情况
指标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2001年 8.5 4.2
2002年 13.4 4.8
表2 我国消费与投资 单元:亿元
指 标 2001年 2002年 指 标 2001年 2002年
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其 中:城市消费零售总额定 县及县以下消费零售总额 375952354314052 4091125898150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其 中: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集体经济投资城乡居民个人投资 368982640151895308 432023102059016280
注:从1998年开始,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5年累计发行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
表3 我国经济增长
GDP增长率(%) 拉动2002年GDP增长率的因素
2001年 2002年 投资贡献(%) 消费贡献(%) 净出口贡献(%)
7.7 8 4.3 3.4 0.3
(1) 表1、表2、表3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1) 综合上述各表,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看法。
●试题解读:
(一)、第1问解题步骤:
1、对照设问(审题),明确要求(意图):
1 从方向上看:“是什么”
因此,回答之一问题可以直截了当,直奔主题。
②从范围上看:“经济现象”
2、细读图表,提取信息
①细读表题(明确表中提供的是什么方面的信息) 把准主题
本题共有3份表格,分别有不同的表题:表1“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情况”;表2“投资和消费”;表3“我国经济增长”。每张表格中又包括二级表题(表中的相关项目)
②细读数据(纵看横看相结合、比较趋势和关系) 提取信息
从表1 看:横向 在收入增长率上,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明显偏低。
纵向 城乡居民收入都有明显增长;但农村居民增收缓慢(城镇增幅为4.9个百分点,农村仅为0.6个百分点)。(信息①)
从表2看:横向 全社会消费零售额(关键词:消费)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关键词:投资)都有大幅度增长;形成了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局面。
纵向 与城市(县级以上)相比,县及县以下(农村)消费零售总额明显偏低 ;与国有成份的固定资产投资相比,非国有成份(集体、个人)的投资明显偏低 。(信息②)
从表3看(息信③): 从横向看 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拉动我国GDP增长因素包括三个方面---------投资(直接拉动)、消费(间接拉动)、出口(创汇),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投资和消费(它们构成了内需)。而出口(外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很小。21世纪教育网www.
www.
③细读表注(加深对图表信息的理解) 深挖信息
本题只有一个表注(在表2下面),该表注有二点必须注意:一是时间范围(从1998年开始至今,连续5年,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时间段。),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理解其含义和它对GDP增长的作用),而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要理解国债的含义和它对GDP增长的作用)。这二点从不同的角度引导我们加深对表2的理解。
从第一点来看:1998年以来,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物价持续低迷,消费不旺,市场疲软,银行储蓄额攀高不下,企业生产能力严重闲置,经济增长面临新的困难;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出口面临严重困难,外需量下降。
从第二点来看:在上述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内需,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能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其中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性国债是其中的表现之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等。这些措施都有力地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从表注看(信息④): 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地拉动了投资的增长(直接拉动),也促进了消费的增长(间接拉动)。
3 、处理信息,形成答案
由于第1问设计得直截了当,所以在答题时,只需把第2步中的第②项(细读数据)和第③项(细读表注)中提取出来的信息①、②、③、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可.。
(二)第2问解题步骤:
1、 对照设问,明确题意:
①知识限定 经济常识、有关知识(时政知识、相关性知识)
设问限制 ②背景限制 综合上述各表(从中理出答案的核心思路)
②方向限定 “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看法”
该设问的题意很明确 变通一下,就是指:让考生就“如何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一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这是一道实践性很强的设问,要求考生提取材料中全部的有效信息,充分调动相关知识、恰当处理有效信息,形成答案。
1、 细读图表,提取信息。
回答这一问,必须对照设问要求来综合分析三张图表所呈现的信息(数据、表注):
基本思路如下:
(1)找出表1和表2之间的关系(提取信息①): 表1中反映出来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导致表2中反映出来的“县及县以下消费零售总额偏低的直接原因”。而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表3已显示)。
对策①(从消费角度): 继续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全国人民的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
(2)找出表2和该表注之间的关系(信息②): 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加大在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力度(这些方面的支出构成了国家的投资行为,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而发行建设国债就是其中比较成功的财政支出手段;由于表2中反映的非国有投资的比重偏小(这里有体制性的原因),所以下一步就应当采取措施,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融资环境,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根据教材知识,财政政策还应包括税收政策,通过税收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影响各投资主体的行为。
对策② (从投资角度)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在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引导各投资主体特别是集体和个人增加投资,拉动经济。
(3)找出表3中与2问有关的信息(信息③) 拉动我国GDP增长的三个因素(投资、消费、出口)中,投资和消费贡献最大(它们构成了内需)。而出口的贡献率较小。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首先立足于内需(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当前的国际下形势决定的)。当然,只要外部条件充许,我们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仍然要加大出口力度,这也是拉动经济的重要途径。
对策③(从出口角度) 在立足于扩大内需的前提下,加大出口力度,增加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从而形成“三驾马车”共推经济发展的局面。
3、处理信处,形成答案:在这里,信息已经在第2步中处理好了,现在只需将第2步中的对策①、②、③合起来即可。
●参考答案(笔者思路,仅供参考):21世纪教育网www.
www.
(1)表1说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都有较大增长。与城镇相比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慢。
表2说明: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都有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农村消费总量明显低于城镇,且增长也十分缓慢;投资增长主体单一,主要依靠国有投资,其他经济成份特别是个人投资远远落后,影响了经济增长。
表3说明: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中,投资和消费构成的内需比重最大,而出口构成的外需的贡献率只占0。3%。说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
(2)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必须做到:继续好的做法;不足的要改进和完善。
一方面,要立足于国内需求,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现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同时,要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具体而言:
▲从投资角度看:
①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加大对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利率调整等措施),完善金融体制,鼓励和促进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多元化。
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完善投资体制和投资环境,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竞相涌流。
▲从消费角度看:
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三大战略-----城镇化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扩大就业途径等),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②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拉动消费的相关政策(如存货款利率调整,高端消费品------汽车、住房、的消费政策等)。
▲从出口角度看:
①充分利用入世带来的有利条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增加出口创汇。
②全方位、宽领域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面向国际市场,调整外向型经济结构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
www.
六、(2003年全国卷Ⅰ,41题第(3)问)
1990年至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1.787亿增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既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今后我国将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
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1、解题思路:首先审好本题的设问:注意几个限定性词句如(1)结合材料(2)运用经济常识(3)回答的方向是“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根据设问审材料。先分层次-------共三层:(1)1990年-----2001年我国城市化发展成就(2)列举城市化带来的经济意义。(3)我国城市化发展前景预测;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三点:(1)理解什么叫“城市化”、城市化率所代表的意义。(2)理解“经济发展”的含义。(3)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相互之间的关系。
2、基本步骤:(1)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含义-------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或农村城市化的过程。(2)要理解“经济发展”就必须从解剖“经济”的含义入手,根据教材前言所说,“经济”作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因此“经济发展”就具体表现在这四个方面。(3)“城市化”会产生以下经济发展的效果:①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导致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变化,这一变化导致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从消费、生产的关系来分析);②城市化带来整个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同上),缩小城乡差距(从分配的角度);③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因此,城市化的过程必然推动工业化的过程,从而加快我国工业化步伐(这是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分析);④城市化的过程伴随着城市人口增加,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这又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会带动就业问题的解决(这是从消费的作用来分析);⑤城市化必然导致资源向城市集中,形成规模效应,减少资源浪费,优化资源配置(这是从生产消费的角度分析);⑥城市化过程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发达的城市流通体系(物流、信息流、人才流等),这必将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从消费对生产的 ( http: / / www. )作用角度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