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风和降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技能1、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2、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量度单位。3、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风的符号,掌握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4、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5、理解空气湿度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6、知道观测湿度的常用仪器,学会测量空气湿度7、理解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8、理解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②培养学生大胆设计,细心实践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重点: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观测方法;相对湿度的观测;湿度与降水的关系。教学难点难点:与指南针等已学工具相结合,目测、估计风向和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探究动物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教学方法教 具教具:多媒体展示平台,自制课件,电风扇,气球,纸飞机,吹泡器。学具:线香,蜡烛,表面皿,水,酒精,气球,小旗帜。学 生 课前 准 备板书设计教后反思课后反思干湿球湿度计学生经过老师的实验和讲解能够理解,也很有兴趣。教 学 程 序教学过程:一、影片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1、视频片段《赤壁之战》引入课题《风》。学生感受风的存在,感受历史上古人研究风的足迹。2、气球实验模拟风的形成过程3、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讲解:是空气的水平流动产生了风;而空气水平流动的原因是气压的高低不同。二、观察实践、探究学习、交流合作1、诸葛亮巧借东风,判断风向对人们很有用。学生探究活动:你能设计出一些“追寻风的足迹”的方法吗?利用提供的器具进行实验。指出风向的定义,复习地理上的八个方向。学习风向标,并用纸飞机在电扇前模拟。利用风向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实例:杭州市亲亲家园的怪味之谜。(城市区域设计过程中忽略常年风向问题所造成的后果)适合的风速使诸葛亮更加如鱼得水。故而提出风速的定义,复习速度的概念和单位,以及前后两者的联系。认识观测风速的仪器:风速仪。类风速的视频对比,了解风级。学习绘制风的符号。三、空气的湿度1、对空气湿度的认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2、湿度的含义: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3、湿度的表示方法: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表示。4、空气的相对湿度与气温的关系: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实验】探究不同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的多少。器材:一瓶开水,三只烧杯、三支温度计、一块玻璃【为什么做】湿度和降水是天气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湿度又和降水又密切的联系。可是我们同学对什么是湿度,湿度又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却了解不多。所以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感性地理解湿度和相对湿度。大气温度高低与所能包含的水汽的多少现象:盛温度高的水的烧杯口,凝结的水汽多。结论: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5、观测湿度的仪器:湿度计湿度计种类:干湿球湿度计、毛发湿度计、自动感应湿度计等。其中干湿球湿度计是最常用的湿度计(用实物讲解)。干湿球湿度计的结构:由一支干球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温度计组成,湿球温度计的球部有湿棉纱包着。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湿棉纱布中的水蒸发得越快,带走得热量就越多,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就越小。干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差值,能反映出空气中水汽得丰富程度。干湿球湿度计的使用方法: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温度计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学生读懂相对湿度表的意义),得出相对湿度。6、湿度与人类生活、降水等自然现象的关系:湿度越大,空气中水汽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越大。故能根据湿度来判断天气变化的趋势。【讨论】根据自身的体验,议一议相对湿度的大小与人体舒适感的关系--相对湿度过小,会使人感到干燥,皮肤发生干裂等;相对湿度过大,在冬季会感到特别寒冷,夏季则会感到闷热。【思考】谚语中的科学道理“燕子低飞要下雨”是因为大雨前昆虫大多飞得很低,燕子也就低飞觅食。“蜻蜓低飞,不雨也阴”四、降水【实验】水汽凝结实验现象:烧杯的空气中出现水雾--即发生水汽凝结。结论:在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所能容纳水汽得能力下降而达到过饱和,水汽就发生凝结。1、水汽凝结的条件:⑴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⑵相对湿度达到100%以上⑶空气中微小的尘粒2、降水的形成: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云滴增大、降水形成--凝结的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最增多逐渐增大,最后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以图2-45讨论与讲解)降水的形成条件:空气的上升运动(冷却降温)--必要条件充足的水汽(形成雨滴等)--基本条件【讨论】根据凝华、凝结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说云和降雨时怎样形成的?【思考】P80的思考题3、降水量的观测:⑴度量单位:毫米⑵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⑶常用雨量筒把雨水收集起来,观测时把贮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雨量杯内,读出刻度即为降水量(说明:雪、冰雹待熔化后测量)【讨论】P80的讨论题:降水是人类用水的主要来源。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降水的不稳定会对人类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补充】根据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把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降水强度1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水量小雨小于2.5毫米小于10毫米中雨2.6-8.0毫米10.0-24.9毫米大雨8.1-15.9毫米25.0-49.9毫米暴雨大于16毫米大于50毫米【制作】课后自制一个简易的雨量筒【阅读】人工降雨人工降雨的方法也可用于消雨:即在降雨云团移来前,对云团先期实施人工降雨,把雨下到其它地方。【小结】【探究活动】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为什么做】生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为了生存,就要适应环境。在其与生存环境的协调过程中,往往通过其行为、生理或结构的改变来增加其存活和繁衍的机会。在对天气各要素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后,探究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展知识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科学、探究自然的兴趣。【怎样做】1、先确定探究的任务,可以是教材提供的内容——探究蟋蟀的鸣叫频率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也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其它探究任务。如蜘蛛的结网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或家鸡在晚上睡觉时,鸡头的睡相与天气变化的奇秒的联系等。2、确定探究的任务后,应提出一个科学而可行的研究问题,再建立假设。然后根据建立的假设设计观测实验,并对假设逐一进行检验。这里重点是如何针对建立的假设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如要研究蟋蟀的鸣叫频率与气压的关系,就要创设气压不同的实验环境;要研究蟋蟀的鸣叫频率与气温的关系,就要有温度不同的实验条件。。3、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法和实验法。我们往往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就是平常说的综合法。按要求准备好必需的仪器设备并进行实验。要求精确、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作好观察记录。再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然后利用互联网或报刊书籍查阅资料,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正确。4、交流评价:将你的探究方法和结论,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看一看你的探究方法和结论是否合理。然后写篇小论文或探究报告。【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使我们确信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了解了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培养了我们科学探究的能力。【进一步的研究】根据网上的资料,在课外可以就其它动物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作出进一步的探究。这里附一篇文章。趣谈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轶事记录动物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探究活动,实用性不强。而且蟋蟀的鸣叫频率对于城市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认识上的空白--一般都不大会去注意。但从理论上讲作为探究思维的训练倒是可以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