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气层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分析《大气层》选择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课标对有该块内容的要求为了解大气各层分布,了解对流层的显著特点。因而该块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温度变化、大气的分层、对流层的显著特点、对流层对流运动形成的原因等。《大气层》大气的第一节,为全新的内容,并为接下来气温、大气压强等内容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与铺垫。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对青春中学八年级(2)班的同学。该班同学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实验动手能力较强。经过小学与初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读图与分析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于高度越高、气温越低也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但并不知道现象产生的原因,无法用理性知识解释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原因及空气对流运动的成因。心理认知方面,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缺乏,而大气的对流不可见,学生较难理解大气的对流运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对流层的特点教学难点:对流运动形成的原因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气的温度变化。2、了解大气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3、通过在对流管一端加热以及观察点燃线香的烟运动情况实验,理解空气对流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在了解大气的温度变化中,学会进行读图与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在对流管一端加热以及观察点燃线香的烟运动情况实验,培养小组合作精神,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了解生活中人类在大气各层进行的活动,如飞机在平流层行驶等。体会臭氧空洞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教学方法本堂课将通过:“情境引入,激趣质疑--读图了解大气的温度变化以及大气的分层--实验探究对流层特点”流程展开,整个过程采用问题解决法贯穿,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疑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对流层特点使采用实验法,使学生亲身体验对流运动形成的原因。教学准备对流管、大烧杯、酒精灯、线香等。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激趣质疑【ppt展示】人在深呼吸、风拂柳枝、鸟儿在天空中飞翔……的图片。【教师提问】我们生活中什么当中?学生回答:大气教师引出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与地球半径相比,显得很薄。然而,对地球而言非常重要。【教师提问】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大气会怎么样? 预设学生的答案可能为:人不能生存,花草树木全都死亡,太阳辐射剧烈,气温骤然升高……【ppt展示】月球表面坑坑洼洼图片,与地球对比。【教师总结】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变小;阻挡了大部分的紫外线辐射以及小天体的撞击。2、读图了解大气的温度变化以及大气的分层【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情况?【学生读图活动】学生根据PPT上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片,分析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填写PPT上呈现出的表格。高度气温分布特点地表上升到约12千米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12千米~55千米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55千米~85千米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85千米以上温度逐渐升高 过渡:既然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变化,我们能对大气分一下层吗?【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8大气分层相关内容,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对大气进行分层,填写PPT上呈现出的记录表。层序高度气温分布特点【教师总结】不同高度相对应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以及其温度变化特点3、实验探究对流层特点【PPT展示】地球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对流层的厚度不同,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为8千米,到赤道则增大到17~18千米。【教师提问】雨的形成需要什么? 预设学生的答案是需要水汽、固体杂质。【教师提问】为什么对流层容易发生降水天气? 预设学生的答案为对流层中水汽较为丰富,且固体杂质较多。【教师总结】对流层中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因而顾名思义,对流层的显著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教师提问】空气的对流运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实验①:在对流管一端加热用酒精灯加热对流管的一端,观察对流管中水的运动。实验②:观察点燃线香的烟运动情况点燃一段线香,横插在橡皮泥上,把一只大烧杯倒扣在桌面上,线香置于中间。观察现象的烟运动情况。学生总结水和空气对流运动规律。教师总结: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呈上升运动,气温低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对流。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ppt展示】云、雨、雪、雷电天气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应用】飞机要在哪一层上飞行?巩固对流层对流现象显著。【阅读】学生了解臭氧层破坏危害。形成性评价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现象仍然存在的是()A.狂风暴雨 B.雷电交加 C.火山喷发 D.碧海蓝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