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0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学案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0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1.内容目标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提示与建议
(1)例如,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争辩,尊重规律或违背规律的事例,从中得出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结论。
(2)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二、高考考点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知识梳理】高考资源网(www. ( http: / / www. ))
1.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概述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3.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因
(1)区别:(从各自的含义上区别)
(2)联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
(1)静止的含义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并非不动,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任何割裂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统一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6.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知识体系】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探索世界的本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
【重难点释疑】高考资源网(www. ( http: / / www. ))
1.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1)联系: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物质。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2)区别: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和抽象了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具体的物质形态除具有客观实在性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所以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②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是有生有灭的。
(与此相类似的易混知识有:运动和运动的具体形式;规律和具体规律等,在此不再作一一辨析)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回答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另一方面指意识能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客观存在。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问题是辨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它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指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即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能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问题。
3.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
(1)不同点:哲理依据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理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的哲理依据是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讲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的关系,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是从 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侧重点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侧重于物质的第一性,主观符合客观,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的侧重点是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
(4)两者联系:两者都把客观存在作为观察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都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事实求事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进一步升华。
4.误区澄清
误区一: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才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如实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都具有能动作用。只不过,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指导、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误区二:规律是客观的,所以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所以,不能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就错误的认为规律是永恒存在的、万古不变的。
【例题精析】
[例1] (2008上海卷)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B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解析: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是说法度、事例、风气都是运动变化的,说明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所以A错误,B项符合题意。C正确但与题意无关,D项错误,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所以答案选B。
[例2]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C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荒漠化现象是人类不遵循客观规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的不良后果,要解决好荒漠化问题,解决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仍然需要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故选C。②③把人类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自然生态和尊重客观规律完全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因此答案选C项。
[例3](2008广东卷)高考资源网
材料l: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0分)
解析:此题为演绎型,重点考查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做这道题首先要明确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能够深刻理解和准确表述;其次要认真把握材料,寻找观点和材料的结合点,把二者结合起来,精心组织答案。
答案:①从材料l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 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
②材料2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例4](2008北京卷)奥运火炬完成了在广东、福建的传递之后进入江西。在这段路线上,也不断在发生另一种“传递”:许多企业从广东和福建迁移到江西。
有人把市场经济形象地称为“候鸟经济”,资本总是“飞向”成本低、收益高的地区。毗邻广东的江西某地,在调查中发现:本地的工业电价低于珠三角地区30%、水价至少低0.5元/m3,具有综合成本优势。当地政府通过对企业迁移现象的分析,预见到广东企业会向周边地区辐射。于是,该地有计划地出台一系列措施,比如以“一站式”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很多广东企业到本地安家落户。
分析上述材料,说明该地是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经济的。
解析: 此题主要运用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结合材料发展经济的具体做法进行分析,按照先运用课本原理,再分析材料的做法说明即可。
答案:①积极认识规律,以对规律作用的认识指导本地经济发展。
②努力发挥认识的预见性、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特点,制定相关措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③尊重客观规律,利用综合成本优势等有利条件,创造“一站式”服务等新的条件,推动本地经济发展。
【生活链接】
[背景材料]
中共十七大的亮点之一是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而提出的。它将成为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
[分析]①根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而提出“科学发展观” 蕴涵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道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的哲学道理。②“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蕴涵着正确的意识、科学的理论对人们的实践起指导作用。
【巩固训练】
1、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一论断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
①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③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④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党的指导思想也应该与时俱进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
2、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而这座工厂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
①是人的头脑中天生就储备好了的 ②离不开客观存在
③来源于实践和生活 ④来源于书本
A、①② B、③ ④ C、①④ D、②③
3、马克思说:“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A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B 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C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4、2007年9月20日,13号超强台风“韦帕”在上海登陆。此前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上海市强台风警报和暴雨蓝色预警。全市各类工地临时用房、危房简屋内的人员以及一线海塘外人员约20万人已陆续组织撤离转移。提早预测台风的到来,并做好防台风的准备。这表明( )
A、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指导实践 
C、改造世界必须尊重规律  D、规律是人意志的产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5、项羽火烧阿房宫几乎成了历史常识。《史记》上明确写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更是在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后,无限感慨地歌咏:“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前殿遗址20万平方米的勘探面内,每平方米5个钻孔进行密集的钻探。发掘面积达1000平方米,没有发现一处有火烧的痕迹,因为如果说是大面积的火烧三个月(此为史料所载)的话,红烧土应该遍地都是。除了红烧土外,还应有大量的草木灰。在阿房宫的废墟上就应该形成一个很厚的灰烬层。这些都没有发现。专家认为:这表明历史上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未被烧毁是因为根本没建成。
简要回答:上述材料中关于“阿房宫未被烧毁”的最新观点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答:(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唯书,要唯实。考古队在经过大量的勘探取证的基础上才得出“阿房宫未被烧毁”的结论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阿房宫未被烧毁”的新观点是考古工作者经过勘探取证这一实践活动后提出的,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
(3)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透过人类意识这个“思维的眼睛”,人类可以逐步揭开自然之谜和社会之谜。
(4)人类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史记》中记载的“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观点到“阿房宫未被烧毁”的新观点的提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