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0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0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1.内容目标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提示与建议
(1)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
(2)许多充满智慧、富有哲理的故事,表明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二、高考考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知识梳理】 高考资源网(www. ( http: / / www.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二者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二者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两者的含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两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对人民群众含义的理解。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体是劳动群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算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2)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知识体系】
【重难点释疑】
1.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性质是不同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并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
2.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又通过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工作的直接动力。
(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同的,因为阶级社会这一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
【例题精析】
1.《现代汉语词曲》2002年增补本在1996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增补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蓝牙”、“克隆”等新词新义1200余条。这表明(A)
A.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在社会意识中反映出来 高考资源网(www. ( http: / / www. ))
B.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2.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明(B)
A.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 .创业创新创优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内涵。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体现了
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4.“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吸取我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联系当前社会问题,面向中华民族未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上述材料说明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③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④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生活链接】(略)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坚持正确的社会意识,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据此回答1-3题。
1、在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阐述了青藏铁路建设的重大意义,总结了青藏铁路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经验,充分肯定了铁路建设者们的伟大创举和建设奇迹,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和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的哲学依据是(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
D、它反映了我国能够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在侦破案件中,以身殉职。她牺牲后不久,郑州市公安局党委迅速作出了向任长霞同志学习的决定。这说明( )
A、先进的思想会对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的产生是由党决定的
D、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了。这主要说明(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B、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C、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生和变化,要求有新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D、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深刻反映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为民,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据此回答4-6题。
4、“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着想。这是因为( )
①党的群众路线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②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党的政治优势 ③人民群众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的主体 ④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坚持执政为民实质上就是坚持(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6、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不满意的问题。上述要求符合下列哲理(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③人民群众是改造规律、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有三大改造: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推引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三个伟大创造说明( )
A、劳动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农民是中国改革的主体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运用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8、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我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了纯而又纯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使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这是因为( )高考资源网
A、生产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B、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客观地决定
C、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9、实践证明,脱离生产力来讲生产关系,特别是脱离生产力的实际状况盲目地变革生产关系,追求所谓的“先进生产关系”,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终于确定了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上述事实充分说明( )
A、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取决于伟大人物的意志
B、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C、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个规划纲要》。与以往几个五年计划相比,《纲要》提出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涉及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目标增加较多,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阅读材料,运用哲学有关人民群众的知识,分析“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1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要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请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回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
12、人民日报发表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一文指出:“深化农村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才能激发农村自身活力,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联系材料和实际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原因。
(2)从哲学的角度,你认为我国应怎样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参考答案
1—9 BBCBCACBD
10答案: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的观点要求我们相信群众,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要求我们依靠群众,发展的动力来自人民群众,只有依靠群众,科学发展观才能落实到实处;要求我们为群众谋利益,坚持科学发展观最终是为了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使人民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
1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就对经济基础起促进作用;否则,就起阻碍作用。
(2)当前,我国司法制度尚不健全,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这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的构建,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
12(1)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②深化农村改革,就是要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活力。
(2)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实事求是;必须对前景充满信心,但又时刻准备克服种种困难;必须富于创新精神,即进行体制创新,又进行思想、理论创新,必须尊重广大人民的首创精神,努力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发展的规律
寻觅社会的真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