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1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一、考点导航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5.我国的宗教政策二、知识网络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平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含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自治机关制度及宗教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核心内容必然性优越性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政策 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三、考点疏理(一)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1、我国的民族关系(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www.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2)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历史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却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3)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2、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①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②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权利③地位: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为体现这一原则的要求,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2)民族团结①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②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3)各民族共同繁荣①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②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3、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①国家性质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条件。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③我国宪法和法律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④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乘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2)、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③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同各种危害民族关系思想和行为作斗争。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②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③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我国的宗教政策1、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我国各种宗教千百年以来和睦相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爱国的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也为增进国际宗教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发展。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还没有消失,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还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2)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说明在宗教问题上要坚持权利义务的统一,宗教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利用宗教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3、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1)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4、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长期以来,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含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2)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6、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①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的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②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弘扬科学精神我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何认识根源,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这是解决在教问题的根本途径。(3)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四、典例解析【例1】(09海南卷13)自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来,国家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中适当增加国家投资比重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比重,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扶持力度,国家重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因为①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②国家的强盛需要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③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与团结的物质保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强调了重视民族繁荣的原因,②④的说法符合题意;①的说法不符合题意;③的说法强调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项。【例2】(09福建卷28)自1996年福建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以来,闽宁之间实现了从政府援助到社会帮扶,再到产业及人才技术的交流合作等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协作。闽宁协作的主要目的在于A.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B.消除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间C.解决东西部教育科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D.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答案】D【解析】A项夸大了“闽宁协作”的意义,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已经建立起来;B项说法中“消除”一词太绝对;“闽宁协作”是全方位的,教育科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C项说法不符合题目设问要求;“闽宁协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双方的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故D项正确。要注意设问的限定信息“主要目的”。【例3】(08全国Ⅰ卷39)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1629年 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部徙牧伏尔加河。1632年 俄国政府派使者前往土尔扈特部活动。1644年 和鄂尔勒克返回准噶尔参加东西蒙古各部王公会盟,制定《蒙古—卫拉特法典》,该法典成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1644年 土尔扈特部与俄国军队发生冲突,伤亡惨重,和鄂尔勒克阵亡。1645年 俄国要求土尔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绝。双方商定土尔扈特游牧区域。此后十余年间,土尔扈特汗国逐渐形成。1655年 土尔扈特汗国与俄国谈判,同意听命于俄国沙皇。1657年 土尔扈特向清朝“贡驼马二百余”。1672年 俄国指令土尔扈特汗国派兵参加克里木战争。此后数十年间,俄国多次向土尔扈特征兵。1696年 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贡,庆贺清军击败噶尔丹。1712年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抵达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团出访土尔扈特,途中为俄国所阻。1714年 清朝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表示“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1731年 雍正帝派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1756年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到热河行宫觐见乾隆帝。1765年 土尔扈特汗国渥巴锡汗抗议俄国人对土尔扈特的侵扰和掠夺。1770年 俄国征调土尔扈特汗国2万余人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秋,渥巴锡从前线归来,秘密召开会议,决定东归祖国。1771年 1月17日,渥巴锡率领近17万人踏上东归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东归的土尔扈特人。7月8日,土尔扈特前锋抵达伊犁河流域。16日,清军总管会见渥巴锡等人。此时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仅乘6万余人。10月15日,渥巴锡在木兰围场觐见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碑,以资纪念。——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等(5)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表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第(5)问要求回答我国党和政府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不仅要回答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还要回答坚持这一政治制度的意义。这两点完全按教材回答就可以了。在参考答案中有一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宪法,党和政府都要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因而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点属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和拓展,很少有考生能完整回答出该得分点。这主要反映了在复习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构建知识体系的问题。 【答案】(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历史和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五、巩固训练(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因为( D )A.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B.民族平等和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C.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与团结的物质保证2.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我国各民族都有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权利,这一权利体现了( C )A.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B.民族团结的原则C.民族平等的原则 D.民族和谐的原则3.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民族地区必须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体现了( B )A.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C.国家的支持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手段 D.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以下关于我国宗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A.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B.社会主义社会为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抑制宗教的消极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C.在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就是保护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5.国务院最新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这体现了( B )①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是该地方唯一的自治机关 ②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③将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④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国家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A.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6.中国道教协会成立50年来,在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促进祖国统一,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保护生态环境,开展对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说明( B )A.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B.我国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C.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意在鼓励人们信仰宗教D.宗教追求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7. 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打砸抢烧暴力事件,面对“藏独”分子分裂祖国的恶劣行径,连日来,西藏宗教界爱国人士强烈谴责、愤怒声讨以达赖为首的分裂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扰乱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侵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罪恶行径。这反映了,在我国( C )A.宗教的本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宗教主要起积极作用B.宗教界人士自觉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放弃了有神论信仰C.宗教组织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D.我国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C.我国宗教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D.我国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8.建国以来,根据我国民族况自身特点,民族自治地方式民代表大会依据全国人民代表会制定的有关法律,先后制定了若干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全国依法建立了155人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国家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材料表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①符合我国国情②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③体现了各少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④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9.(2008四川卷35)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歌颂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确保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自治机关①是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②享有独立的立法权③依法管理内部事务④依法行使自治权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www.10.(2008广东卷16)据2004年《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统计,西藏自治区共有藏传佛教活动场所1700多处,住寺僧尼约4.6万人;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徒约3000余人;天主教堂1座,信徒700余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这表明 ( B )A.我国保护各种宗教活动B.我国人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C.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D.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二)非选择题11.材料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是56个民族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是56个民族的伟大振兴。材料二:《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央政府制定实施的十个“五年计划”中,始终把新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基础发展项目、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项目等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并出台一系列优惠和特殊的政策,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几十年来,各省区向新疆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援。尤其是近年来,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等20多个较发达的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各地区市,取得了明显成效。请回答:(1)我国的民族关系如何?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些原则?【答案】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体现了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间关系如何?【答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12. 2008年9月23日举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我们要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运用民族、宗教的有关知识, 谈谈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答案】(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3)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融洽的社会氛围。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