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目版本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章节课名第三单元 第5课 水珠从哪里来学习目标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过程与方法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重难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具体环节设计教学环节页码内容1.教师上课1.集中话题1.1上节课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在装有冰块的封闭塑料袋外面出现了水珠。这些水珠是哪里来的呢?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吗?(提示:讨论5分钟)1.2一些同学们曾经发现的类似现象。瓶装的饮料从冰箱里面取出来一段时间后,外壁就会有很多水珠出现。袋装的冰棍从冰箱里取出来一段时间,塑料袋外面也会有水珠出现。装有冰块的杯子外壁也会有水珠。1.3让我们再次观察这样的现象,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吧!在一个擦干净的透明玻璃杯里面放入一杯冰块,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杯子外壁是否有水珠出现。1.4我们再次观察到了水珠出现的现象:擦拭干净的杯子,没有放冰前里外都没有一点水,放入冰后一段时间后,外壁有水珠出现。结合实验中的条件和现象,以及我们曾经观察到的类似现象,想一想水珠的出现与什么有关?(提示:学生思考2分钟)1.5现在想听听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大家互相评价每一个说法的合理性。(提示:讨论交流5分钟)1.6下面是一些同学提出的想法,以及大家对这个看法的评价。1.71.8这个想法可能会得到很多同学的认同,但是需要实验来证明。2.探索调查1.9假如我们认为水珠的出现是与冰有关系,那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下吧!用两只同样的玻璃杯,一杯装自来水,一杯是空的,静静的放在桌子上,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杯子外壁是否有水珠出现。1.10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1.11我们发现,这两个杯子的外壁没有水珠出现。由此可以确定,水珠的出现与杯子里放的冰是有关系的。但是依旧没有解释,在杯子里放冰的情况下,杯子外壁的水珠是哪里来的呀?3.回顾解释1.12一些同学的想法:可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到了杯子外壁上。空气遇到了冰变成了水吧?应该是水蒸气变得。你们的想法呢?1.13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这些想法是否有道理,为我们后面的研究提供思路。可以尝试思考这些问题: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从哪里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改变?2.学生自学1.跟我学2.1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你可以尝试着完成动画中的实验。进一步对本课中的问题进行思考。2.学生练习2.2让我们在课下,找来一些与本课类似的现象进行观察。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除了杯子里面放冰以外,还可以放什么也能让外壁出现水珠?(2)在什么条件下,水珠出现的速度会很多很快?2.3答案:(1)温度很低的水放进杯中,也是会让杯子外壁有水珠出现的。(2)杯内的温度很低,杯子外面温度很高的情况下,水珠就很快出现。3.拓展资源1.教学设计3.1 word0012.常见问题3.2(1)怎样处理本课中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和假设?本课探究的问题是“水珠从哪里来?”但是,本课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一课只是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假设、寻求证据、修正假设……”一系列探究活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水珠从哪里来”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对每种可能的解释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质疑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不断质疑和作进一步观察等活动,获得更多的证据,从而帮助学生修正、完善原来的假设,或做出新的假设(解释)。3.3(2)假如有学生很快提出杯子外壁的水珠就是水蒸气凝结的怎么办?由于现在学生们课外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多,对于“水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很可能一开始就会有学生说是“由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如果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妨碍课堂探究活动的持续。对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解释,我们不必做出特殊的处理和回应,只要把它当作学生们众多解释中的一个即可。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对这种解释进行分析和质疑。因为即便这种解释是成立的,它同样也必须用事实证明玻璃杯外壁的水珠的形成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