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锣鼓声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鼓、镲、小提琴等乐器。2、小组准备:各种不同的乐器,自已认为可以发声的各种物体。一、导入新课1、谈话:佳节来临,我们都会举办文艺汇演,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声音?2、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设计实验,使一些物体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1、科学的探索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老师这儿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些材料, 请同学们先想办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但在实施研究之前,老师要给大家几点温馨提示:(实验一) 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的现象?(课件标题)温馨提示:①、各小组组长想办法让你手中的物体发出声音。②、小组同学认真听,仔细看:物体发出声音时,物体本身有什么现象?③、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你们观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记录在实验表格中。2、现在请各组长先挑选两件物品,到你们小组去进行实验。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讨论。老师巡查,指导。(学生汇报,一个学生汇报,一个学生演示)(拨动、碰撞、摩擦、敲打、摇晃……让物体振动起来,它能发出声音;有声音发出的时候,物体都在动。)4、小结: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物体在抖动、颤动、震动……,我们用科学的专业语言来说,就是物体在振动。看来使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三、使物体发声和停止发声,并观察它们不同的现象。1、谈话: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呢? 把手放在喉咙这儿,试一试说话时和不说话是的感觉。(发出声音,声带在振动;不振动了,没有发出声音),2、我们把这个感觉通过实验来观察一下:(实验二)停止发声,物体又发生了什么现象?(课件标题)温馨提示:①、各小组组长将小豆子放在鼓面上,敲打鼓面,鼓面有什么现象发生?停止敲鼓,又发生了什么现象?②、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你们观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记录在实验表格中。③、比一比,看哪个组研究得又快又好!3、学生实验、讨论、汇报。 请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鼓面振动,我们能听见鼓声。停止敲鼓,也就是鼓面不振动了,鼓声就停止了。)4、让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声音与什么有关?(声音与振动有关)5、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总结拓展。回想这节课的探索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吗?细心观察大自然,用心去体会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