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流程授课人:衢州三中 徐枧锋先板书课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开场白):歌曲《中国话》导入:真好!让全世界的人都来学中国话,让中国话越来越国际化,然而,我们到底凭什么可以这样?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中华文化到底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点击放视频,(结合视频探索:)中华文明延续到现在,书写着“令整个世界都赞叹不已的历史传奇和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结合教材及视频资料,谈谈中华文明走过了一段怎样的辉煌历程?1.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到最后一个王朝)我先点出前两项,让学生思考回顾视频中的和他自己了解的辉煌表现。发展时期 殷商时期 春秋战国 秦 汉 隋唐 宋元明 明清文化思想 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思想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促进统一的民族文化发展 独尊儒术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 产生宋明理学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具有划时代意义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举例 古色斑斓的青铜器、甲骨文; 群星闪耀百家争鸣共同完成中国思想的奠基礼 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秦陵兵马俑修筑长城 佛家与道家,儒家相互补益形成三教归一的奇特景观;丝绸之路 高亢充满青春气息的圣唐之音京杭大运河;龙门石窟;唐诗歌、书法艺术 理学宋词元曲北宋毕升的活字印刷术 故宫明清小说民间绘画(除文化思想外还有:)副板书: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殷) 周公提出“敬德保民”,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春秋战国)扁鹊的四诊法,确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许多内容远远超越当时的世界医学水平,“三个代表”中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老子》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逻辑思维一致性。胡锦涛总书记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及“以德治国”、循环经济理论等,这些政治主张,在《老子》中都可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是中华文化的第一次高峰;(汉)东汉末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临床中常采取“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丝绸之路(唐代)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产生出众多的书法大家,其中颜真卿的书法内含筋骨,显得劲健洒脱,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方折峻丽,骨力遒劲,并称颜筋柳骨。京杭大运河;龙门石窟;唐代壁画取得了令后世惊叹的艺术成果,仅敦煌莫高窟遗存的唐代洞窟就有110个。(宋明代)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书法名家迭出,绘画也取得多方面的成就,沈括的古代物理集成性著作《梦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主要包括声学,磁学,光学,指南针用于航海,李时珍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清)民间绘画也取得较大成就,特别是木板年画。即使是炼丹术和炼金术也被恩格斯称为化学的原始形式,其直接成果是制造出了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并制造出最早的火箭,火炮,没有它们也就不可能有现代的火箭。指南针更是使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成为可能。蔡侯纸的出现和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与学生一起回答)让学生思考“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唯一延续到现在,那其他文明命运如何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其他文明古国:出示幻灯片展示其他三大文明的代表文化,得出:它们都曾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因本国历史的中断而没能延续到现在,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中的遗憾!(板书)古代辉煌(过渡)导出:唯有中华文明延续到现在,创造了令整个世界都赞叹不已的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源远流长。那么,见证它的源远流长的又是谁呢 是方方正正的汉字和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我们先看见证一:(板书)见证:汉字放幻灯片后与学生介绍汉字的历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书法同中国文化紧密相连,却:(探究活动):有人认为:汉字书写复杂,主张“汉字拼音化”甚至有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说说你的道理.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我们主要以汉字和英文作一对比)你现在知道多少英语单词?汉字内涵丰富,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汉字文化书写了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艺术,汉字以它特有的艺术和内涵告诉我们:我们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必须写方方正正的汉字。在世界各种文明中,只有中华民族把字的书写提升到如此高的境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着自己的辉煌与苦难,也为我们留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第二个见证.----史书典籍(板书)史书典籍你知道的史书典籍有哪些 (学生列举,也可以广义的史书典籍)可追问多不多?多!不胜枚举。 还有《二十四史》,光是《二十四史》中的《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可见,我们的史书典籍有什么样的特点 规模大,存留丰,为世界所仅有是的,汉字和史书典籍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但是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看下面这段视频:(学生思考回答): 透过这精美绝伦的唐三彩,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 学生回答:(特有的包容性、融合力),追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包容性、融合力?试结合所看的这段视频谈谈。(教师总结)唐三彩绿色和褐色来自汉族,白色来自游牧民族,蓝色来自波斯.汉族文化、游牧民族文化和波斯文化三者和睦相处,并在文化交流中,唐朝吸收借鉴了游牧民族和波斯文化中积极成分。显现了大唐帝国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 创造了高亢充满青春气息的圣唐之音,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从前边的视频我们还发现: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保证了中央政府的有效统治,道家思想安抚了个体百姓的生计。它们与西方传入的佛教,也以这种特有的包容性,各守清规,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共同繁荣,儒家,道教,佛教三教归一,。同时,我们对唐代的敬仰,既敬仰它的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也出于对唐代的政治经济的敬仰,确实,长期以来我们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和农耕经济在当时具有较大的优势,有利的地理位置也让我们少受外界的干扰,再加上我们当时的文化确实先进,中华文化正是凭借其特有的包容性,广收博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创造了这一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但是这些优势到了近代荡然无存,(板书)原因: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到近代,中华文化受到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走向衰微,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谈谈为什么中华文化会走向衰微 (板书)近代衰微与学生一起探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谈近代衰微的原因,得出,国家衰落决定文化衰落 因此,在近代,中华文化开始走向衰微。(追问学生)面对衰微,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们怎么办?(与学生一起回顾)虽然中华文化遭遇一次次巨大的冲击,但它仍以它特有的包容性,努力学习着西方的器物、制度和文化,但这些都没能挽救衰微的命运,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让我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在当代,我们正用我们情感、智慧中特有创造力续写中华文化更加壮丽的篇章!神六的顺利腾空,孔子学院世界遍地开花,中国美食,中国功夫,中国春节走向世界等等。请大家先欣赏中法文化年等相关图片:中国美食,中国春节走向世界,越来越多地外国人来华学习中国书法,中华武术,感受中华文化,让世界越来越有中国味,结合所学的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让世界更有“中国味”?1、 发掘、保护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要建设富有个性的中国文化)2、 走市场化运作道路,让文化与经济相融合3、 加强对外交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世界任何一种文化,必须不断吸收外来营养,否则必会自行枯萎。三次思想解放对推动当时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吸收外来文化,要结合本国国情,不能割断历史,武断、简单,忽视用历史眼光和辨证眼光来论证问题。)4、 创造富有时代精神的中国文化等等不错,我们大家从各个角度阐述如何让世界更有中国味,我坚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实现中华文化的腾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感受了古老中华文化的辉煌,经历了近代的衰微,我们相信中华文明的千古圣火,将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我们将用我们情感、智慧中特有的创造力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成就与丧失、进步与退步等内在矛盾也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程度上得以彰显。现代文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老子及其道家思想所蕴含的生存智慧特别是生态智慧,正在得到世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和认同,成为一种有着警世、医世、救世功能的普适文化,在当代愈发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创建的过程中,老子思想对孔子思想以及其它先秦诸子的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儒家学说既互相分立,又互相补充,是指导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两部重要经典。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成为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渊源,并培育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和精神特质,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放眼中国历史,凡是太平盛世,无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还是康乾盛世,都是将两种学说协调得好的结果,后者保证了中央政府的有效统治,前者安抚了个体百姓的生计。 1994年6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参观泉州清源山老子石雕座像前延长了活动时间40分钟,在许久的沉思之后有一段重要指示:“要多宣传老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萃整理好、宣传好,使‘三胞’和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魅力。”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治大邦,若烹小鲜”的句子。道是理念、境界、智慧、力量、路径,是古老中国的文化密码。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 ( http: / / baike. / view / 9261.htm" \t "_blank )与解放,讲究“人天合一”、“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即便在今天,老子提出的为政不要过多干扰、乱出点子的思想还有现实意义。其生存智慧更多的出于从对自然、对自身本性的异化,而复归于自然、复归于道的内在的不可抗拒的要求。 道家思想的演变: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这是道学的第一峰--史称"文景之治"的辉煌。唐朝统治者自称是老子的后裔,还规定三教次序以道为先。这是道学的第二峰--史称"贞观之治"的辉煌。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老子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老子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思想的核心是“道”,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辅其自然、大顺自然,是一种立天道推人道高度理性自觉意识的能动性,是我命由天亦由我的天人合一"配天"观。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只有认识这些规律,顺从这些规律,才能很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综合探究: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试着去探寻道家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找回并弘扬中国这棵大树的“根”。 孔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缺乏能动自觉的盲目性,唯意志论;老子是"道法自然"、辅其自然、大顺自然,是一种立天道推人道高度理性自觉意识的能动性,是我命由天亦由我的天人合一"配天"观。 《老子》中的思想,在西汉初年还被应用到政治生活中。当时黄老之学十分盛行,汉初的一些政治家深受其影响。如:萧何、曹参。这是道学的第一峰--史称"文景之治"的辉煌。 东汉末年,道教在中国出现,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这个道派奉老子为教主,把《道德经》奉为经典,规定教徒必须认真学习 在唐代,《老子》一书受到了空前的尊崇。唐朝统治者自称是老子的后裔,还规定三教次序以道为先。这是道学的第二峰--史称"贞观之治"的辉煌。 宋代统治者对道教情有独钟,虽然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理了天下,但并不能使帝王对道教的热情有所减弱。宋真宗时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时把《老子》列为太学以及各地方学校的课本,专门讲授《老子》。宋徽宗自己也亲自为《老子》做注,大加尊崇。 《老子》在明代没有受到像唐宋时期那样的尊崇,明太祖朱元璋《老子》亲自作了注,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本《御注道德经》。(朱元璋的注,主要是阐发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对《老子》的原意则不十分重视,这是该御注的特点。)清代黄永定的《七真传》描述了元朝王重阳、邱处机等七人得道成仙的历史故事。邱处机还运用《老子》思想说服了蒙古皇帝,从而避免了一场战争。 近代,严复、梁启超、鲁迅、胡适、林语堂等著名思想家都有《老子》的论著,都高度评价老子。2007年4月22日至4月27日国际道德经论坛在陕西西安与香港举办,主题是“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它向世人表达是一个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道德经》通篇贯穿谦下后己,清静和顺,无为不争,反战尚和等和谐思想。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在国外,《老子》被译成多种文字(据克努特·沃尔夫《西文道教书目》,世界上译本近五百种其海外发行量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首,甚至堪与西方的《圣经》相比。(板书)当代:腾飞(小结板书)古代:辉煌 源远流长的 见证:汉字近代:衰微 中华文化 史书典籍当代:腾飞 原因:特有的包容性 PAGE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