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毕业生第一轮复习讲义(经济常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0届高三毕业生第一轮复习讲义(经济常识)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齐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0届高三毕业班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讲义
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本单元知识点(共9个知识点)
本课共有9个知识点:①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②商品的基本属性;③商品的价值量;④货币的产生和本质;⑤货币的职能;⑥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⑦纸币的产生和发展;⑧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⑨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考情分布
年份 考查知识点 题型 背景材料
2005 商品的价值量 选择题 巧获蟾衣致富
货币的职能 选择题 信用卡的使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选择题 增加石油储备、石油价格暴跌
价值规律的作用 主观题 环保的煤矿石砖成本高销路不畅黏土砖产销两旺
2006 商品的价值量 选择题 等离子电视机手价高
货币的职能 选择题 趣味智力题
通货膨胀 选择题 化解通货膨胀的措施
价值规律的作用 选择题 煤变油
影响价格的因素 选择题 汽车价格
商品的属性 选择题 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
2007 商品的价值量 选择题 手机降价
社会劳动生产率 选择题 生产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
价值规律 选择题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主观题 玉米产量需求与价格变化
等价物和货币职能 主观题 纳粹集中营里的香烟
2008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 选择题 商品交换现象
货币的职能 选择题 大人与小孩对同一房子的不同理解
影响价格的因素 选择题 社会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货币的产生 选择题 “贵金属”充当货币
决定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的因素 选择题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选择题 企业的商品生产
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选择题 某国粮食价格的变化
主观题 我国的粮食安全
三、知识结构
知识点1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考情预测
1.商品概念是高考命题的常考点,通常问某种商品(一般比较特殊)是否是商品及其原因,命题时往往会涉及使用价值、价值等知识点。
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命题的重点,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命题往往联系近期社会热点中药品、食品、家电、化妆品、儿童用品等商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以考查商品生产者重视自主创新和质量安全、国家重视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的必要性和意义。本知识点可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消费者的权利等相关知识综合命题。
情景导入
背景材料——日本部分输华食品和化妆品存在质量问题
(1)2006年9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通报,继2006年6月深圳检验检疫局在从日本输华鱼肉肠中检出山梨酸含量超标后,各地又陆续从进口的日本食品中发现砷、铅、镉、过氧化值超标等严重质量安全问题。我国对这些不合格食品作出了退货和销毁处理,并要求日方高度重视输华食品的质量安全。
(2)2006年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通报,日本进口的SK—Ⅱ品牌系列化妆品在广东检出禁用物质铬和钕,共涉及9种产品。铬和钕对人体有害,严重的会导致肺栓塞和肝损害,我国和欧盟均把这两种元素列为化妆品禁用物质。
分析点拨
(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人们购买商品的目的是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或使用价值不合格的产品是没人要的。日本进口的不合格的食品和化妆品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利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不应该作为用于交换的商品。
(2)国家对市场上的商品质量进行检测,是国家对市场调节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商品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
知识点解读
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其中,用于交换是商品的本质特征。
①劳动产品并非特指人类制造的产品,一物品在任一环节,只要经过了人类的劳动,就变成了劳动产品。如雨水、空气等,在自然状态下,它们是非劳动产品,但如果经过了人们的收集、净化等环节,就变成了劳动产品。
②要弄清商品含义中的“用于交换”:第一,用于交换在时间上有交换前、交换中和交换后的区分。这里的交换不包括交换后,因为交换完成后,劳动产品就进入了消费领域,成了人们的消费对象,商品就转化为非商品。第二,只要是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即使还没有交换(如工厂仓库里的产品)或者暂时还不能实现交换(如商店里的产品)一般都属商品(腐烂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除外)。第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可以是通过一次或多次交换后,才进入消费领域。一种产品只要它不停止交换关系,它就一定是商品;如果商品因卖不出去,退出流通领域而另作处理,这时的商品就转化为一般物品或废品,不再是商品了。
(2)商品与劳动产品、物品的关系:
①从逻辑学上来看,三者之间是包含关系。如右图
②从知识的内在关联上看:
以相互转化。第一,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关系。
商品 其他劳动产品
区别 商品用于交换,有价值。商品是历史范畴。 其他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没有价值。其他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
联系 二者都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商品与非劳动产品的关系。
商品 非劳动产品
区别 商品是劳动产品,用于交换,是一个历史范畴。 非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般不用于交换,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联系 二者都有使用价值
2.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商品和商品交换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产品有了剩余时产生的;作为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产生的。
(2)区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商品经济的两个内容。它们的最初出现是有先后之分的,不要以为先有商品生产再有商品交换,恰恰相反,是有了最初偶然的商品交换,才有了专门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3)商品经济产生的时间和根本原因:商品经济产生的时间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产生了商品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产生了商品生产。
3.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人要的。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只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重要属性,但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物品、劳动产品也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两不一定是商品。
(4)一种商品可能有多种使用价值。它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发现。
4.商品价值的含义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1)不同质的东西,不能进行量的比较,但就人类劳动来说,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任何商品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不同商品相互比较、相互交换的基础。
(2)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需要相互比较凝结了多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不能认为凡是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3)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价值是商品的共有属性,有了它,千差万别的商品才可以进行比较,并通过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5.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1)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出来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即交换价值表现出来。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的大小由价值决定。
6.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二者的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两,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不会成为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肯定不是商品。因此,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可。
(2)二者的对立: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价值,为此他必须让渡使用价值给购买者。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他必须付出价值给生产者。由此可知,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用图可表示为:
7.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的内在联系
经典习题
1.(04·广西)某人善耕而不善牧,另一人善牧而不善耕,善耕者想以谷物与善牧者交换牛羊,如果善牧者拒绝交换的话,则原因可能是 ( C )
①善耕者出价太低 ②谷物非交换之物 ③牛羊非剩余之物 ④牛羊非交换之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交换是在产品出现剩余以后出现的,产品的剩余是交换的前提;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交换不成功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产品没剩余,二是不等价。因此应选①③。
2.(08·上海单科共同·9)“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廪实(仓廪:仓库)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道理 ( C )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
【解析】C 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是错的,故不选B。A与题意不合,D本身叙述错误。引文给我们正确的启示只能是C。
3.(02·全国)辨析:“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这表明商品价格是由其质量决定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等知识。题目中的“质”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优质优价”是因为优质产品耗费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多即价值大,所以价格高。而不能由此认为使用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从根本上讲是由价值决定的,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之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均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本题是一道辨析式问答题,它不等于判断说明题,关键不是判断正误,而是应该分析和说明理由。在分析时要运用辩证的观点,正确的部分加以肯定并说明理由,错误的给予否定并说明理由,并指明正确的观点。
【参考答案】(1)本题中的质量属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题中的观点认为商品价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这是一种误解。
(2)商品价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商品的价格从根本上讲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不同的商品其使用价值不同,不能互相比较其大小,故不能决定商品价格的高低。相同的商品其价值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因而可以互相比较大小,由此决定不同商品价格的高低。
(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对同一种商品而言,质量好的商品往往包含的价值量也较大,其售价也较高。因此,按质论价和优质优价的实质,仍是商品的价值决定其价格。
知识点2 商品的价值量
考情预测
1.高考对本知识点的考查集中在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时间、价值量三者的关系。复习中应重点明确这几组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并运用这些关系分析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市场竞争的意义。
2.本知识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考查对某种经济现象的认识,如:电子产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某企业率先改进或采用先进技术的意义、商品生产者面对竞争应如何做等。要注意联系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广使用先进农业科技和农产品优良品种等重大热点问题。命题中通常与价值规律的激励作用、提高经济效益、新型工业化道路等知识点综合考查。
情景导入
背景材料——企业应该关注劳动生产率
2006年5月8日,世界大企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就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等问题展开了研讨。研讨会认为,企业除了关注工资水平,还应该关注劳动生产率。为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应注意加大对劳动者素质的投资,以保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分析点拨
(1)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一种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平均到单位产品内的劳动时间就越少。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2)企业应遵循价值规律,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知识点解读
1.商品价值量的含义
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理解这一概念,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是这一概念物的因素,有两层含义:“在现有的”是时间条件,这个劳动是“现在”,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因为时间变化,劳动条件就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以“现在”为标准。“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是指相同生产部门大部分商品生产所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
(2)“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这一概念人的因素,它也有两层含义:“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是指相同生产部门的大多数商品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生产经验的多少、劳动态度如何。“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是指相同生产部门的大多数商品生产者劳动时的速度和紧张程度。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等于几个生产者或几个厂家的平均劳动时问,而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相同的部门绝大多数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
注意:这个“社会平均”是个理论上的抽象,并非是某个计算中心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通过市场竞争自发地形成的。
3.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1)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一种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含在某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也就愈大;反之,则愈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愈短,商品的价值量就愈小。反之,则愈大。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意味着个别劳动时间的变化,它不能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无直接关系。
(3)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也就愈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愈小。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愈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就愈多;又因为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并不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所以,一个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与他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的。
(4)使用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当我们把一个商品看成是一个使用价值时,商品数量的多少也就是使用价值量的大小。无论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还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都会增加,也即使用价值量增加。所以,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都同商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上述关系可以表示为:
5.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1)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后,个别劳动者在相同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在竞争中可获得额外的收益,处于有利的地位。可见,个别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商品生产者的盈亏状况;另外,个别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后,有利于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价格随之下跌,同时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增加。这样,便于人们购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经典习题
1.(05·广东·13)假如生产l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售出后收入60元。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用4小时生产同样的皮鞋售出后收入是 ( D )
A.30元 B.60元 C.90元 D.120元
【解析】D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个别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同等条件下,4小时内生产的皮鞋的数量比原来增加一倍,而皮鞋的价值量不变,收入自然也比原来增加一倍。因而选D。
2.(06·全国1·26)在同一市场中,等离子电视机这类高档商品的售价比阴极射线管电视机这类普通商品的售价要高,这是因为 ( A )
A.高档商品包含较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高档商品包含较多的个别劳动时间
C.高档商品的使用价值比较大 D.高档商品的使用功能比较完善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商品的价格、价值、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故A正确。个别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故B错误。CD误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故不选。
3.(06·四川·27)海信集团十多年来投入技术研发资金15亿元,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款高清晰、高画质数字视频媒体芯片,达到国际水平,率先打破国际垄断。这表明,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 ( C )
A.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B.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值总量不变,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C.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D.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解析】选C。主要考查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材料中海信集团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的产品耗费的属于个别劳动时间。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们生产的单位产品内包含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些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并不改变,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增加了,因而价值总量也必然增加,在交换中就能获得额外的收益,故选C。
4.(07·全国Ⅱ·24)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那么,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与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 )
A.2 80 40 B.2 40 20 C.4 80 20 D.4 160 40
【解析】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有关概念,这里的使用价值总量是指商品的数量,依据题意,该生产者每小时生产一件甲商品,因此4小时生产的商品数量是4件;每件商品的价值是40元,4件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是160元;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仍为40元。故选D。
5.(08·北京·33)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l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他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 B )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解析】B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该商品的价值应为:,故答案为B。
6.(08·上海·4)在经济学中,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出的各种产品的数量组合。下表记录了鲁滨逊独自在荒岛生活时一天所能获得的鱼和野果的数量,根据表中数据可绘制“鲁滨逊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见下图)。后来,鲁滨逊获得了一个奴隶“星期五”,“星期五”的捕鱼能力比采集野果的能力更强。两人一起工作时,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 ( A )
注:实线代表鲁滨逊个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虚线代表鲁滨逊和“星期五”一起工作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解析】A 两人合作不管是只捕鱼、只采野果还是既捕鱼又采野果,都比鲁滨逊自己单干获取的结果多,据此排除B、D;“星期五”的捕鱼能力比采野果的能力强,两人一起工作时多捕的鱼的数量比多采的野果的数量多,故选A。
7.(08·广东文基·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想多营利就应该 ( B )
A.尽量延长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B.尽量缩短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C.尽量延长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尽量缩短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解析】B 单位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在此前提下,生产者率先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会增加产品的数量,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企业多营利。据此应选B。
8.(08·海南单科·2)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 B )
A.5小时 B.7小时 C.7.5小时 D.8小时
【解析】B 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甲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为10万件×(1+20%)=12万件,甲企业生产的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为6小时÷(1+20%)=5小时,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故答案选B。
9.(08·宁夏·12)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 ( A )
A.110亿元 B.120亿元 C.130亿元 D.132亿元
【解析】A 劳动者数量增加10%,会使生产产品的数量增加10%,则商品价值总额相应增加10%,则为100亿元×(1+10%)=110亿元。商品价值总额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为干扰信息,不予考虑,故答案为A。
知识点3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考情预测
1.“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以考查教材知识为主,命题的着眼点会侧重于金银与货币的关系、货币的本质。
2.“货币的职能”是高考重点,能力考查以记忆和理解能力为主。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高考对货币职能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这两点上,同时还要明确其他三种职能的含义。另外,要结合价值规律运用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分析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变化。命题选材一般是经济生活的一个片段,设问通常是货币执行了何种职能、需要何种形式的货币、属于什么样的商品交换形式。
情景导入
背景材料——黄金饰品开始降价
2006年6月6日,在连续上涨11次后,北京黄金饰品的价格终于开始下降,这是自上年8月以来,北京的黄金饰品第一次降价,足金从每克200元降至188元,降低了12元,千足金和金条也从原来的每克205元降至195元,降了10元,同时铂金也开始降价。金价下调后,市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黄金饰品的消费中。6月8日,京城黄金第一家——菜百公司透露,菜百的黄金饰品销售每天都增加百万元左右。
分析点拨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价格不能无限制地上涨,也不能无限制地下降,价格的上下波动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的,这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金价下调后,市民以极大的热睛投入到黄金饰品的消费中,是这一关系的体现。
(3)从货币的产生看,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不同,只有当贵金属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货币正式产生。
知识点解读
1.货币的产生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产生解决了物物交换的难题,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货币产生经历的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商品流通)。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含义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与商品的关系:
①二者的区别: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可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和与一切商品相交换,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一般不由另一种商品来表现;商品产生较早,货币出现的时间比商品晚得多。
②二者的联系:货币的产生是商品、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和货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货币不等于商品,但具有一般商品所具有的特点,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3.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生产关系。
(1)货币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从货币的产生看,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不同,只有当贵金属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货币正式产生。
(2)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从货币的作用看,它拥有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权”。作为一般等价物,它可以用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它可以用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3)商品交换在现象上是物与物的交换,在本质上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既然货币是一种商品,那么同样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4.货币职能的含义
货币职能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1)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2)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基本职能逐步发展而来的。
5.价值尺度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1)这里必须强调“一切”二字,如果不是一切商品而是一个或几个,那就不是货币了,只是商品的等价物。
(2)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表明某一商品值多少钱。不是指真正用商品与货币相交换的过程。
(4)货币产生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多种商品上,叫交换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用货币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叫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交换价值和价格都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5)交换价值与价格的关系: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货币产生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多种商品上,我们用交换价值的概念来表述商品价值。货币产生后,商品价值也由货币来表现,这时既可用交换价值也可用价格的概念来表达商品价值。作为交换价值的载体,既可以是普通商品,也可以是货币。而作为价格载体的则只能是货币,所以。交换价值包括价格,价格是交换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三者的内在联系可以归纳如下:
6.流通手段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1)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2)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只能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因为任何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决不会允许有人凭空拿走其商品。
(3)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的形式上讲的,为的是区别物与物的直接交换,讲的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流通手段是从货币职能的角度讲的,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但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于有了货币,才有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而货币在这个流通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
(4)区别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
①前者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后者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②前者在货币产生之前就存在;后者随货币的产生而出现。
③前者买与卖同时同地进行,不需要媒介;后者买和卖成为两个不同的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分离。商品流通中的买卖分离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克服了商品交换的障碍(同时需要对方产品,交换才能成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也随之进一步发展,如买卖脱节、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滞销、积压等问题。
7.贮藏手段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就是人们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必须是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也就是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只有这样的货币才没有贬值的危险,才能够在市场需要时,随时投入市场流通,在市场不需要时随时退出流通而行使贮藏手段职能。
8.支付手段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1)支付手段是流通手段发展的结果,一般用来提前或延期交付货币时所具有的职能,需要现实的货币。
(2)区别流通手段职能与支付手段职能。流通手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手段的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中,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同一时间内完成,通俗地说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则不同,它是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使用价值或商品使用权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或延期支付,或提前预支。
9.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10.货币的五种职能之间的关系
(1)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流通手段,首先是由于它有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如果不能作为价值尺度、不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它就不能充当商品流通手段。
(2)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货币的其他职能都是由它的两种基本职能派生出来的。只有当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职能时,也就是说,当人们用货币能够买到任何商品时.货币才成了财富的代表,才有人把货币贮藏起来,于是货币才有贮藏手段的职能。
(3)货币作为支付手段,首先需要价值尺度的职能来衡量商品的价值,否则商品就无法流通,也就没有以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赊账买卖了。其次,必须先有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现金交易,然后才能发展成为以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赊账买卖。赊账买卖是把商品的出卖时间和付款时间分离开来。可见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流通手段的发展。货币如能作为支付手段来使用,那就需要在支付之前把它贮藏起来。贮藏货币的过程,就是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发挥作用的过程。
(4)世界货币以上述四种职能为前提。如果货币没有上述四种职能,它绝对不能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
经典习题
1.(05·北京春)许多北京人购物和旅行时经常使用信用卡。信用卡作为电子货币的一种,在使用过程中执行的货币职能有 ( C )
①一般等价物 ②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信用卡作为电子货币的一种,其本质与纸币一样,都是货币符号,自身没有价值,它可以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但它不能代替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故①③错误,选C。
2.(05·全国3·24)小张在商店里购买一件打折商品,原标价为人民币50元,实际支付40元。在这次购买活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B )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解析】B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题干中小张支付的40元就是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因而它执行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故选B。A、C、D项与题意不符。
3.(06·全国1·24)有一道趣味智力题:某商店出售汽水.每瓶l元,每2个空汽水瓶可以换得1瓶汽水,但不可兑换现金。使用10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人汽水并归还等方式,最多可享用20瓶汽水。在获取这20瓶汽水的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包括 ( A )
①商品流通 ②易货交易 ③货币支付 ④货币借贷 ⑤非现金结算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解析】A 本题要熟悉题肢中出现的几个概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用10元现金购买汽水的行为即是商品流通,①应入选。易货交易是指企业或个人之间不用现金而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等价交换,用2个空汽水瓶换1瓶汽水即是易货交易,②应入选。使用10元现金购买汽水,这是货币支付的经济现象,③也应入选。要注意的是,材料中说“使用10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入汽水并归还等方式”,这其中的“借入”是指“借入汽水”,这是一种实物借贷而非货币借贷,不能被“借”字干扰,误把④作正确的选项。非现金结算是指收付双方通过各自的银行账户用转账办法来完成的货币收付行为,是与银行有关的经济行为,材料中的一切经济行为均未通过银行这个机构,⑤应排除。
4.(06·天津·31)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盆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豆子。要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卖豆子的农民应该( D )
A.等制成盆景时卖出 B.在价格最高时卖出
C.等结出更多豆子时卖出 D.在能够卖掉时卖出
【解析】D 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关键是要完成交换,通俗地说,就是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故选D。
5.(08·上海单科·4)历史上,贝壳、粮食、皮革都曾充当过商品交换的媒介,但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贵金属”长期占有了货币的宝座。这是由于“贵金属” ( C )
①化学性质稳定、便于保存 ②可用作装饰品
③具有很高的价值 ④质地均匀、便于分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C“贵金属”之所以可以长期占有货币的宝座,是由其本身的属性、地位等决定的,②不是“贵金属”的属性,舍去。选C。
知识点4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考情预测
1.“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的考试重点集中在对纸币发行的认识,要注意结合客观规律、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哲学知识。另外注意联系有关知识和法律规定分析反假币的必要性。
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既可直接考查教材基本知识,也可结合目前国民经济运行的形势,特别是国家遏制投资过热、信贷规模过快增长的热点,考查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认识。要注意把握纸币的发行、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等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情景导入
背景材料——央行调整货币政策遏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2006年9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月度金融统计数据显示,8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875亿元,同比少增22亿元。但是前8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25415亿元,已超过年初制定的25000亿元的目标。为了遏制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分析点拨
(1)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但是纸币的发行必须遵循货币流通规律。货币信贷过多会导致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超过市场上需要的实际货币量,就会引发通货膨胀,纸币贬值。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影响人民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正常发展。
(2)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提高存贷款利率,履行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能够减少贷款规模和吸引居民更多的存款,从而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有利于稳定币值,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
知识点解读
1.纸币的含义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1)由国家发行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本国国家发行的,就不是法定货币,而是伪币假币,在市场上不能流通。制造假币的行为在各个国家都是犯罪的。使用假币会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危及国民经济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因此,是国家法律所不允许的。在我国,人民币是我国合法的货币。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发行事宜。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
(2)强制使用,是讲国家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的。国家以前强制使用而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目前,第二套人民币就于1999年5月31日禁止流通了。因此,它不是国家正在强制使用的货币。持有它既不能发财,也不能到市场上购买到它作为货币符号时所能购买来的等量的商品。
(3)纸币是货币符号,不是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作为商品,它具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与价值,而纸币没有价值,所以,纸币不是货币,只是货币符号,只代替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发挥作用。但是,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在习惯上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人民币是我国的合法货币。
2.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
(2)货币的发展大体经历了金属货币一一纸币——信用货币一电子货币等阶段。
(3)它与铸币相比较,有以下优点:第一,印刷纸币的成本比铸造金属货币的成本低;第二,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第三,可以避免因不法之徒切削或熔解金属货币而带来流通不畅现象;第四,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运输。
3.纸币的职能
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物,纸币作为货币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职能。
(1)纸币不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纸币自身没有价值,不能直接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在现实生活中,纸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只能代替货币间接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2)纸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流通手段,是指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是人们用来购买商品的,它会不断地从一个人的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的手中,不会停留在某一个人的手中,因此,人们只关心它的名义价值,并不关心它的实际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纸币出现以后,它虽然没有价值,但完全可以替代货币的作用,承担起流通手段的职能。
(3)纸币不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人们把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看重的是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一一金、银条块或金、银铸币,而不是纸币。
(4)纸币具有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强调的都是货币在商品买卖中的媒介作用,都注重的是货币的名义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两个职能可以由纸币来完成。
(5)纸币具有世界货币的某种职能:世界货币职能更加侧重的是货币的价值。因此,一般来说,只有黄金、白银才能作为世界货币,铸币与纸币都是不行的。在国际贸易中,购买和销售的金额一般都通过银行结账,只有不能抵消的那一部分差额,才需要用金银来支付。但是随着货币的发展,一些国家的纸币也具有某种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欧元、英磅、日元等。
4.纸币的发行权
(1)纸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额和发行量,但无权规定纸币的购买力。因为纸币是货币的符号,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只相当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所以,国家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国家发行纸币必须自觉遵循货币流通规律。
(2)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发行事宜。
5.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流通速度。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3)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规律支配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6.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
(1)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一切商品首先都同货币交换。一个人手里有了货币可以购买到一切商品,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于是,有人就拜倒在货币的脚下。
(2)货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其作用范围、形式及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不同的。
(3)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货币依然是一般等价物,仍然是财富的象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只要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去取得金钱,就是正当的、合理的。
7.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1)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2)表现: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现象。
(3)原因:主要是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另外,经济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生产资料价格大幅调整、需求膨胀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4)危害性: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果人民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就会出现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5)解决办法:主要是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8.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通常出现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表现为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
(1)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2)表现:物价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的现象。
(3)原因:主要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引起的,另外,货币供应增长乏力、金融危机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4)危害性: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5)解决办法: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例如增发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其目的在于带动社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经济学上讲的中性财政政策,主要是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从紧,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9.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共性
(1)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也就是由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的货币量不平衡造成的。
(2)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都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
10.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关系
通货膨胀必然伴随着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就一定是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判断物价上涨是不是通货膨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其是否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
一般说来,物价上涨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指某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其原因有三:①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从而使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引起该种商品价格上涨。②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但社会上这种商品供不应求,引起该种商品价格上涨。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纸币发行过多,使纸币贬值,引起这种商品及社会各部门商品价格全面、持续上涨。上述①②所引起的物价上涨,不是通货膨胀。只有③才是通货膨胀。
第二种情形是社会各部门的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其直接原因有四:①由于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调整,导致物价总体水平上升。②商品成本提高导致价格上涨。③乱收费、乱涨价推动价格上涨。④货币供应量过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过旺,引起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以上①②③所引起的物价上涨,都不属通货膨胀。只有④的物价全面持续上涨源于货币因素,才是通货膨胀。
经典习题
1.(04·全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决定于 ( A )
①待售商品的数量 ②商品的价格水平 ③货币的流通速度 ④居民货币持有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考生只要熟悉掌握教材知识,不难选出正确答案A。居民货币持有量会影响其购买力,但不能决定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故④不选。
2.(05·广东单科·16)自从货币产生之后,货币的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在货币的各种形式下,更容易发生通货膨胀的是 ( C )
A.铸币 B.商品货币 C.纸币 D.黄金
【解析】C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因而正确选项为C。
3.(06·江苏)下列有利于化解通货膨胀的措施是 ( D )
A.调整汇率 B.降低利息 C.增发国债 D.提高贷款利率
【解析】选D。要化解通货膨胀,就必须减少纸币发行量。提高贷款利率,会增加投资者的成本,导致投资者会减少投资,从而引起流通中货币量减少,故选D。汇率是两国间货币的兑换比率,与纸币发行量没有关系。故A不选。降低利息,居民把钱存入银行收入减少,反而会增加流通中的纸币量,故B不选。增发国债和流通中的纸币量多少没有直接关系,故C不选。
4.(07·四川·26)某国去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6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2万亿元。假如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理论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C )
A.1.8万亿元 B.2万亿元 C.2.2万亿元 D.2.4万亿元
【解析】C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根据题意,“其他条件不变”,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则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相应增加10%,C项正确。
5.(07·广东单科·9)观察下图,判断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态势 ( A )
A.高增长低通胀 B.高增长高通胀 C.低增长低通胀 D.低增长高通胀
【解析】 A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从图表中给出的数值是GDP增长速度在l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3%以下,因此A说法正确。
6.(08·全国1·25)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 B )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B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当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时,其价值用货币表示则为:15÷(1+50%,)=10元;货币贬值20%,该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则为:10÷(1—20%)=12.5元,故选B。
7.(08·海南单科·1)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数量 ( B )
①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②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③与商品价格水平成反比 ④与流通中的商品数量成正比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C 决定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有三个因素:第一,待售的商品量;第二,价格水平;第三,货币流通速度(单位时间内货币流通的次数)。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依据公式可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流通中的商品数量成正比,②④入选,故选C。
知识点5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
考情预测
本知识点命题和复习重点集中在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和供求之间的关系、等价交换的重要性。要注意本考点与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交易的原则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情景导入
背景材料——降价药“变脸”价格翻番
按照国家发改委近年来第十九道药品“降价令”的规定,从2006年8月28日青霉素、头孢拉定等99种抗微生物药品应大幅降价。但与历次降价一样,这些降价药要么是不见了,要么换了包装,结果价格是“不降反升”,涨幅最大的居然涨了十几倍。北京市场上糖尿病常用药盐酸二甲双胍,按国家规定售价应该是l块6毛钱,但是换了包装后,同样的药品,同样的剂量,却卖到了每盒28块钱。杭州市场上销售的原价每10片0.3元的阿司匹林,更名为“巴米尔”后,售价涨到10片6.3元,贵了20倍。
分析点拨
(1)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反映供求关系。药品换包装后价格就大幅度上涨,严重超过了其价值,也不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违反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2)药品换包装后大幅度涨价是市场经济自发性的表现,国家应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知识点解读
1.价值规律的含义和地位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并不是商品经济中唯一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有许多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基本的规律。
(3)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同其他任何规律一样,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内在统一的。前者讲的是价值的决定,是在生产方面的规定,后者讲商品交换的要求,是在交换方面的规定。所以,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会起作用。
①等价的含义:等价就是交换双方的商品的价值量相等。等价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
②等价交换的原因:
第一,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
第二,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③等价交换的意义:只有实行等价交换,才能维护各个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形成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④货币出现前后,等价交换原则的要求:货币出现前,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等价交换要求相交换的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要相等。货币出现以后,商品和商品就不直接交换了,而是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就表现为价格。因此,等价交换就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
⑤等价交换原则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等价交换原则并不是体现在每一次商品交换中,而是从一定时期、从社会总体来看,商品交换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
⑥等价交换原则要求商品价格既要反映商品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理解这一问题,要注意三点:
(1)价格与价值“不一致”的原因:虽然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价格不只受这一个因素的制约,价格还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的变化影响价格,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如下图:
价格上涨…………………………………………………………供过于求
↑ ↓
供不应求…………………………………………………………价格下跌
(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原因:虽然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使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但另一方面,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供求”,使供求趋于平衡。如下图所示:
价格上涨→获利增加(对生产者)→生产扩大→供过于求
↑ ↓
供不应求←生产缩小←获利减小(对生产者)←价格下跌
(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原因:
①价格的波动是以价值为轴心的,不是脱离价值的无限上升或下降,所以仍然是价值决定价格。
②虽然每一次交易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是一致的。
4.“价值决定价格”与“市场决定价格”的关系
“价值决定价格”与“市场决定价格”这两种说法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理由如下:
(1)二者是从不同的侧面回答了价格由什么决定的问题。“价值决定价格”是从价值的决定因素讲的。
①从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看,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②从商品的价值、供求关系等因素与价格的关系看,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求关系只是影响价格的因素之一。“市场决定价格”是从价格的决定主体讲的。“市场决定价格”是相对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决定价格”而言的,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充分享有定价权,他们自己可以根据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等因素自主确定商品价格。
(2)二者都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因而,在商品流通中就必然要求“价值决定价格”。在市场经济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按价值规律办事,实行“市场决定价格”。
(3)二者是互为条件的。“价值决定价格”是“市场决定价格”的首要原则。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经济中,充分享有价格决定权。但是,他们对商品价格的确定,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必须以商品价格、供求关系、消费者的消费倾向等因素为依据。在这些众多因素中,他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商品的价值。因为,价格高于还是低于价值是他们赚钱还是亏本的关键。因而,他们首先必须遵循“价值决定价格”的原则,以此作为确定商品价格的基本依据。同时,“市场决定价格”又是“价值决定价格”原则得以充分实现的前提条件。“价值决定价格”的原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它只可以贯彻在市场经济中,而不可以贯彻在计划经济中。在计划经济中,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一切商品由政府定价,从而使商品价格既不能体现价值,也不能反映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充分享有定价权,实行“市场决定价格”,从而能使价格既体现价值,又反映供求关系,使“价值决定价格”这一原则得以充分实现。
5.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
(1)商品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要受价值变动因素的制约,而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供求关系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升;反之价格就会下降。
(3)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化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货币本身价值升高时,价格就会下降;反之价格就会上升。
(4)纸币的发行量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反之物价就会下降。
(5)国家政策的影响。国家对某些特殊行业、特殊商品进行宏观调控,也会影响商品的价格。
(6)消费者的求购心理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
(7)少数不法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也会影响价格的变动。
总之,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管如何影响,价值仍然是价格形成的基础和变动的中心。价格不可能无限制地背离价值。
经典习题
期货交易是一种交换方式,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个时期内按协议价格和数量进行交易。据此回答l-2题。
1.(04·全国春季·27)期货价格反映市场未来的供求关系,并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现货市场价格。2003年,黑龙江省农民(豆农)在出售大豆时参考期货价格,选择良好的出售时机,使全省豆农在销售环节中至少增收2亿元。这说明( D )
A.期货信息可以使商品价值增加,让参与者致富
B.市场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C.期货价格刺激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量
D.市场价格是受供求关系影响而波动的
【解析】D 此题应抓住题十中的关键词“选择良好的出售时机”,据此可知D项正确。了解期货信息,可在价格高时出售,但并没有增加商品的价值,所以A项错误。掌握市场信息,选择良好的出售时机,并不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相反是市场机制逐渐成熟的表现,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应舍去。
2.(04·全国春季·28)商品价格决定于 ( A )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受到供应关系的影响
B.供求关系,但受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影响
C.个别劳动时间,但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D.供求关系,但受到使用价值的影响
【解析】A 价值决定价格,而价值量又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价格同样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故A正确。B、C、D项本身错误。
3.(04·全国2·34)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上述材料中,一些人捕捉蚂蚁进行买卖,使蚂蚁具有价格,是因为 ( C )
A.蚂蚁能够消灭虫害 B.蚂蚁具有交换价值
C.捕捉蚂蚁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D.蚂蚁对柑橘农户具有使用价值
【解析】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设问指向——蚂蚁为什么具有价格。蚂蚁作为一种自然物,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没有交换价值,但捕捉蚂蚁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且当做商品买卖,从而使蚂蚁具有了价格,故C项正确,B项错误。A、D都是从蚂蚁的使用价值而言的,只是表明蚂蚁为什么“要”交换,不能表明为什么“能”交换,故A、D与题意无关。
4.(06·上海)2006年5月11日,上海出租车运价油价联动机制方案正式启动,出租车运价将随着油价浮动而变化。这说明 ( D )
A.出租车运价由用车需求量决定 B.出租车运价完全由市场决定
C.出租车运价由行业协会自行决定 D.出租车运价调整应遵循价值规律
【解析】选D。本题解读材料时要同时思考材料考查的本质所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便可轻松作答。价值规律发生作用是通过价格和供求的双向制约实现的,商品价格由价值来决定,由市场来形成。A、B、C三项中关于出租车运价决定的说法均违背了由价值决定这一经济学原理,均应排除。
5.(07·全国1·24)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l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 ( C )
A.4克 B.8克 C.16克 D.32克
【解析】C 本题有两种解法。解法一:去年5件A商品=2克黄金=16克白银。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4克黄金,生产黄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l倍后,黄金与白银之间的价值对比也相应发生变化,今年l克黄金=4克白银,那么5件A商品=(4×4)克白银,答案选C。
解法二:去年5件A商品=2克黄金=16克白银,虽然今年生产黄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但生产A商品和白银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因此,无论生产黄金的社会劳动率如何变化,5件A商品=16克白银,这一交换比例不会改变,答案C。
6.(07·天津·25)20年前,手机也称“大哥大”,买一部要花2万多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薪者20年的收入。最近,小薇只用300多元便买了一部,仅相当于一个普通丁薪者一周的收入。手机价格降低的根本原因是 ( D )
A.厂家数量增多使产品供应量增大 B.商家采用了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
C.科技进步增加了商品的技术含量 D.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解析】D 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手机降价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手机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D项正确。A、B项是手机降价的影响因素而非根本原因,C项所说的不一定使手机价格降低。
7.(07·广东单科·10)近年来我国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为了抑制房价涨幅,政府可以选择的措施有 ( A )
A.增加商品房用地的供给 B.扩大商品房需求
C.规定商品房价格 D.减少商品房用地的供给
【解析】A 价格与供求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一般要上涨;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一般要下跌。政府要抑制房价上涨过快,可以通过增加供应量的方式,故选A。B、D均会导致价格的上涨。C项不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故不选。
8.(07·宁夏·12)假定甲商品和乙商品是替代品,甲商品和丙商品是互补品。如果市场上甲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 )
①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②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③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④丙商品的需求世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D 商品价格变动对特定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生活必需品影响不大,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对互为替代品是反向影响,对互补商品是正向影响,南此可以得出D项正确。
9.(08·全国2·24)城市居民自来水的价格一般为3.5—4.0元/吨,而市场上销售的瓶装矿泉水价格约为l元/瓶(约500毫升),约折合2 000影吨。矿泉水比自来水价格高的原因是( D )
A.矿泉水比自来水更有营养价值 B.人们对矿泉水的需求比对自来水的需求要少
C.矿泉水比自来水更稀缺 D.加工矿泉水比加T自来水需要耗费更多的劳动
【解析】D 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此商品价格高是因为其价值大,即耗费的劳动多,D项正确。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格无关,A项错误;供求关系影响价格,B、C不选,答案为D。
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回答10—11题。
10.(08·重庆·29)材料中提到的“十万法郎”是 ( B )
①房子的价格 ②房子的价值 ③房子的交换价值 ④在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 由“十万法郎”前的词语——“标价”可知,“十万法郎”是房子的价格,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①④入选,故选B。
11.(08·重庆·30)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 ( A )
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 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 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解析】A 大人和小孩对同一幢房子的理解都是基于自己的实践,实践不同其理解也就不同,故认识是依赖于实践的;B、C、D都不是对房子有不同理解的原因。故选A。
12.(08·四川非延考·24)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 C )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l亿元 D.121亿元和12l亿元
【解析】c 与2007年相比,2008年生产M商品的劳动者的数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都增加了10%,故2008年M商品的产品数量=10亿件×(1+10%,)×(1+10%,)=12.1亿件。(1)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2008年M商品的价值量=,故M商品的价值总额=M商品的价值量×M商品的产品数量=;(2)因其他 条件不变,所以2008年M商品的价格仍为10元,故M商品的价格总额=M商品的价格×M商品的产品数量=10元×12.1亿=12l亿元。故选C。
13.(08·上海单科B组·18,不定项)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是从两个源泉得来的,一个是它们的稀缺性,另一个是获取时所必需的劳动量。”这段话中与商品价格相关的因素有 ( AC )
A.市场供求状况 B.货币流通量 C.商品自身价值量 D.价格政策
【解析】AC 题干中的“稀缺性”表明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所必需的劳动量”表明了商品的价值,故A、c人选;B、D与题意无关。答案为A、C。
14.(08·海南单科·3)上个世纪90年代末,某国中西部出现了罕见的灾害天气,导致该地区玉米产量比预计下降了53%,造成玉米价格大幅度上升。玉米价格的上升,不仅造成玉米需求量小幅下降,还造成小麦需求上升。这说明 ( A )
A.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小,且玉米和小麦是替代商品
B.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大,且玉米和小麦是替代商品
C.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小,且玉米和小麦是互补商品
D.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大,且玉米和小麦是互补商品
【解析】A 商品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仅影响自己需求的变动,还会影响相关商品需求的变动,对互补商品需求的影响是正向的,对替代商品需求的影响是反向的,所以C、D与题意不符。玉米价格上升造成玉米需求量小幅下降,说明玉米需求弹性较小,故选A。
15.(08·山东·15)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纵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 ( C )
【解析】C 商品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一般情况下价格越高,需求越低,价格越低,需求越高,价格与需求是一种反比关系。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使需求增加,需求增加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故选c。
16.(04·广东)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生产资料(如钢铁等)的价格上涨。但是,今年国内空调生产企业仍然出现了新一轮的降价大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根据有关机构预计,现有300多家空调生产企业有200余家可能倒闭。
用所学的经济学常识回答: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没有引起空调价格的上涨
【解析】此题解题思路:第一步,要答出原理,价格上涨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同时与前些年的投资过热有关;第二步,要分析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为什么没有引起空调价格的上涨,反而出现降价大战。
【参考答案】(1)市场价格的涨跌是由市场的供求决定的。
(2)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反映出该市场求大于供的状况,这与前些年的投资过热有关。
(3)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会引起空调生产成本的增加。这可能会推动空调价格的上升,但是,商品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而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了商品交换价格的涨跌。因此,空调价格的下跌反映出在该消费品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状况。
(注:如考生回答“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之一,竞争对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压力,并实现优胜劣汰,200余家空调生产企业在市场竞争面前面临倒闭,这本身是市场调整供求,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的过程”的要点,亦可。)
17.(07·全国3·40)
中国玉米产量表
单位:10000 t
年度 产量 年度总需求 需求结构
饲料消费 食用消费 工业加工 其他
2001 10600 11813 8380 771 1180 1482
2002 11136 12410 8327 737 1380 1966
2003 12130 13789 9020 828 1450 2500
2004 11400 13077 9156 792 1540 1589
2005 12160 13181 9360 820 1730 1271
2006 13000 13400 10000 - - 600
根据上表中玉米产量与需求变化情况,分析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并指出这种趋势对玉米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10分)
【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理清设问中的答题要求,一是从表中概括出玉米产量与需求变化情况即玉米总产量扩大、总需求增长并说明原因。二是具体分析2001年至2006年玉米总需求与总产量之间的关系,说明玉米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产量,但其差额是先扩大后缩小。三是根据玉米供求状况分析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说明玉米价格应该逐步上扬,但上扬幅度将会逐渐减小。四是指出对玉米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由于玉米价格的上扬使生产获利增加,刺激玉米生产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玉米产量。
【参考答案】从整体上看,玉米总产量在扩大,总需求也在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饲料消费、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从2001年至2006年,玉米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产量(总供给)且供需差额先扩大再缩小。(4分)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应该逐步上扬,但上扬的幅度将会逐渐缩小。(3分)玉米价格的上扬将会进一步刺激生产者采取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改进耕种技术措施,增加玉米产量。(3分)(若回答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也可酌情给分)
18..(08·天津·39)
(1)指出图l和图2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联系。(6分)
(2)从供求与价格关系的角度,分析在上述材料背景下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的经济影响。(6分)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结合试题,该题将图形与文字信息结合起来综合设置,考查考生对有关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思路:一是要准确理解图形与文字所传递的有效信息;二是要找准有关信息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三是要严格按照设问的指向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1)该问是图与图结合,回答时一定要特别关注图l与图2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有效信息联系起来进行判断,然后准确地把它转化为学科术语加以表述。
(2)该题要求在材料中的背景下“从供求与价格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即我国粮食连续增长对供求的影响与对价格的影响,但干万要注意这是在材料中的国际食品价格水平上涨加快趋势和发展中国家食品支Ⅲ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高于发达国家的背景下,因此,考生在组织答案时千万不能忽视对我国的影响。
【参考答案】(1)国际食品价格出现了上涨加快趋势;发展中国家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高于发达国家。食品价格上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于发达国家。
(2)①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
②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促进国内粮食供求平衡。
③国内粮食供求平衡有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从而有利于维护人民切身利益;国内粮食供求平衡有利于提高我国应对国际粮价波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自主地位。
19.(08·全国1·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 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14分)
【解析】本题以2007年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粮食危机以及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的重视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求考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也要有善于捕捉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还要给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
回答本问时,考生可以从增加粮食供给和减少粮食需求两个角度切入,不必拘泥于答案。
【参考答案】稳定粮食需求。措施包括:杜绝粮食浪费;限制工业用粮;减少或禁止粮食出口;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等。
从长远看,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粮食生产。措施包括: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坚持和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机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耕地面积等。
【评分细则】①答出“稳定粮食需求”得2分,后面的四项具体措施答出一项得2分,答出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得4分。
②答出“增加粮食生产或粮食供给”得2分,后面的五项具体措施每答出一项得2分,答出三项或三项以上者得6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可变通为“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大 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变通为“发展乡镇企业”。在具体措施中回答免除农业税或增加对农业的补贴也可得2分。
知识点6 价值规律的作用
考情预测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通常联系具体的经济活动或经济生活中的矛盾来考查某个企业或某个部门应如何发展、经济现象中体现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国家宏观调控与价值规律的关系等。要注意联系我国能源和水资源价格调整、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家电与铁矿石等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国有企业的改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经济结构等知识有密切联系。
情景导入
背景材料——“可燃冰”将成石油替代新能源
在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我国进口原油量逐年攀高的情况下,中国已经加快了对石油替代能源的研发步伐。2006年8月21日国家发改委出台的一份题为《中国石油替代能源发展概述》的研究报告透露,中国在未来10年将投入8亿元用于“可燃冰”的勘探研究。目前中国已在其海域内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储量,仅在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估计相当于中国陆上石油总量的50%左右。尽管储量丰富,但可燃冰的商业应用尚面临诸多难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勘探开发成本过高。
分析点拨
(1)价值规律对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的配置具有调节作用。石油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导致对能源的投入增加。我国组织和开展可燃冰的研究勘探是自觉遵循价值规律的表现。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人们购买商品总是希望物美价廉。可燃冰要实现商业应用,必须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够使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可燃冰作能源。
知识点解读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1)调节作用的原因:价格与供求关系双向制约。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实际上就是市场价格在起调节作用。价格通过影响商品生产者的利润,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生产部门流动,所以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调节者。该条作用又可以通俗地称之为“棒子”作用。
(2)调节作用的消极方面: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会造成生产的巨大浪费,应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3)调节作用的要求:要求商品生产者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对于国家来说,可以利用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双向制约关系,通过价格调整,引导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居民消费,通过平衡供求关系,稳定物价水平。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1)刺激作用的原因:由于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个别商品生产者率先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获得额外的收益,从而导致商品生产者的竞争。该条作用又可以称作“鞭子”作用。
(2)刺激作用的要求:要求商品生产者要树立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进行技术创新和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管理和制度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企业开展价格战,必须要建立在不断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即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之上,否则会导致严重的亏损甚至破产。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建立在保证质量、产品适销对路的基础之上,否则劳动生产率再高,其生产目的也不可能实现。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1)优胜劣汰作用的原因:由于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各商品生产者的条件各不相同,导致个别劳动时间不同,使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有人亏本,有人盈利。该条作用还可以通俗地叫做“筛子”作用。
(2)优胜劣汰作用的要求:商品生产者要树立危机意识,自觉淘汰落后技术、产品和管理方式,重视科技进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竞争力。
4.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
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归根到底就是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市场对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实质上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刺激作用、优胜劣汰作用的结果。价值规律的“调节”“激励”和“分化”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使经济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1)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中表现为市场对资源(人、财、物、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源)的配置作用,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实际上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刺激作用、优胜劣汰作用的表现。
(2)市场对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是通过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给生产者的信息,通过市场的竞争来达到的,这正是价值规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发挥作用的表现。
5.辩证看待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都存在并发生作用。要充分认识它对实际经济生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还必须认识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和在公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经典习题
1.(06·重庆·25)我国政府鼓励企业发展煤变油等新能源。但某企业家认为,煤变油项目上马的关键,在于油价能否长期维持在45美元一桶,否则这个项目会变得无利可图。“煤变油项目上马的关键,在于油价能否长期维持在45美元一桶”主要说明,价值规律 ( C )
A.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 B.促使企业自主创新
C.调节生产要素的分配 D.促使企业优胜劣汰
【解析】选C。本题以“油价上涨”与“煤变油项目的上马”之间的联系为背景,考查了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油价长期维持在45美元一桶,煤变油项目就有利可图,这一项目就能纷纷上马,这说明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要素的分配的作用,故选C。调节市场供求是通过调节生产要素实现的,A项不选。B、D项与题意无关。
2.(05·天津·38)在我国煤炭生产中,每年产生的有毒废料煤矸石高达l亿多吨,严重危害环境。为此.利用煤矸石制砖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某煤矿利用该项科研成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了两条生产线。年产1亿块标准砖,可消耗煤矸石40万吨。由于煤矸石砖成本较高,销路不畅,致使一条生产线闲置。而当地生产的粘土砖,虽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却因价格低廉,产销两旺。这一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忧虑。
(1)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并说明其危害。(9分)
(2)请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上述材料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合理化建议。(13分)
【解析】第(1)问注意问题从两个角度设问,一是原因,一是危害。分析原因必须从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入手。分析危害时应注意把握材料中提到的消耗大量土地资源而引起人们的忧虑这一关键语句,进而联系到土地问题;把握材料中提到的有毒废料,危害环境,以及一条生产线闲置等问题,进而得出资源浪费、影响环境的答案。
第(2)问要求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合理化建议,应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分析。政府方面注意把经济方面的宏观调控与政治方面的国家职能考虑全面,企业方面注意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考虑全面。
【参考答案】(1)①价值规律发挥调节作用。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的弱点和缺陷。
②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生产黏土砖耗费大量土地资源,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矸石砖生产线的闲置,造成了技术设备等资源的浪费,影响了环境的改善。
(2)①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政策支持。
②政府应认真履行职能,依法加强对经济的监督和管理。
③企业应不断进行科技创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④企业经营者应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本单元知识点(共7个)
本课共有7个知识点: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④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⑤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⑥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考情分布
年份 考查知识点 题型 背景材料
2005 宏观调控 主观题 投资过热、减免农业税、经济发展过快、物价涨幅过大
市场的弱点和缺陷 主观题 煤矸石制砖
资源配置 选择题 漫画《招商热》
公有制经济成分 选择题 书本知识再现
分配制度 选择题 收入差距
按生产要素分配 选择题 私营企业工人收入
非公有制经济地位 主观题 “非公36条”
2006 我国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 主观题 “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构建和谐社会
宏观调控 选择题 农民看病难
主观题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
所有制结构 选择题 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选择题 江苏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选择题 “走出去”的海尔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选择题 农民进城务工问题
2007 按生产要素分配 选择题 业余作家的稿费
按资本要素分配 选择题 利息、股息、红利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 选择题 《物权法》的规定
“三个有利于” 选择题 邓小平南巡讲话
国有经济的作用 选择题 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市场经济的特征 主观题 《物权法》的实施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主观题 小摊贩经营活动的存在
2008 宏观调控 选择题 十七大报告中的话;某地香蕉价格大降;宏观经济运行图;“大部制”改革;工商部门整顿农村食品市场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选择题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原因、作用
市场经济的作用 选择题 漫画
主观题 西藏的经济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消费方面的变化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选择题 企业分配中,不能过分压低劳动报酬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主观题 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宏观调控 主观题 凯恩斯经济主张及其对完善我国宏观调控的意义;政府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
三、知识结构
知识点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考情预测
本知识点考查的重点是公有制的地位、实现形式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复习中应把基础知识作为重点,系统把握公有制的含义、地位、内容、实现形式、股份制。命题中除了直接考查基础知识外,还会通过对国民经济的相关数据或表格的分析,要求归纳总结出教材中的一些观点或结论。可联系的热点有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与改革,要注意结合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关知识,本知识点的知识与股份有限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等知识密切相关。
情景导入
背景材料——《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
2006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国有资本调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