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资源简介

思想政治 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梳理2009.9.30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基本条件:1、劳动产品 2、用于交换
货币本质:商品
基本属性:1、使用价值(前提)2、价值(根本属性)
一般等价物:1、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2、可以与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 扩大的物物交换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贝壳等充当
一般等价物
发 展
金银等固定充当
一般等价物、货币
产生
货币的基本职能:一、价值尺度: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1、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2、用货币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能时,之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1、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是两能,而商品流通则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前者与价个不同的概念。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一种基本职值尺度相对应,后者与直接的物物交换相对应。
其他职能:
职能 作用(含义) 是否是观念上的货币 产生
贮藏手段 贮藏财富(财富的象征) 足值的金属货币
支付手段 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现实的货币 随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
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 现实的货币、贵金属金银或某种纸币(如美元) 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
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的产生:金银条块 铸币 不足值的铸币 纸币
方便计量 交易中产生磨损 干脆用符号来代替
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1、 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通货膨胀的发生,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2、 如果纸币发行过少,会导致通货紧缩,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出现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出现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危害:人民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民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实质: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
措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危害:物价全面持续下降,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实质: 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
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努力扩大出口。
外汇:用外币表示的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单位外币兑换本国货币 外币汇率
100单位本国货币兑换外币 本币汇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利:1、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从近期看,能让人民得到实惠
2、能提升人民币的形象和信誉
3、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偿还外债的能力
弊:1、会使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在一定程度抑制出口增长
2、减少外国对我国直接投资
3、对我国产生结构调整带来一定难度,加大我国就业压力
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等
直接因素:商品的供求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个别劳动时间
劳动量 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成正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高档耐用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替代品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同向变化
互补品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反向变化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当前收入(一般与消费成正比)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居民的收入(前提基础) 2、未来收入
2、物价总体水平 3、其他因素 3、收入差距(一般与消费成反比)
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1、收入水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根本)
2、收入预期: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预期3、收入差距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4、物价总体水平: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物价收入(实际收入水平)一般与消费量成正比
稳定物价(重要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一个国家最根本)
生存资料
钱货两清的消费 有形商品消费
交易方式 贷款消费 消费对象 劳务消费 消费目的 发展资料
租凭消费日
享受资料
从众心理 求异心理 攀比心理 求实心理
特点 跟风随大流 标新立异 攀比 讲求实惠
利 往往能引发对某类商品或某种风格商品的追求 推动新工艺新产品出现
弊 不健康不合理的从众误导经济良性发展 代价大,社会不认可
态度 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不实用,对生活不利,不健康的心理,不值提倡 理智消费,对生活社会有利,值得提倡、发扬。
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既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又不能过于节俭。
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情绪化消费,反对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三、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发扬光大。(从历史角度、现实国情、个人成长、与消费的关系角度)指不要浪费,提倡充分提高消费资料的利用效率
(编者:樊坚 因时间仓促和个人水平所限,差错、疏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请见谅)
1、W—W
2、W—W
3、W—W—W
4、W—G—W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思想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第1页 (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