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12张PPT。列宁 斯大林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材料1: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区,反革命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列宁遭到袭击,身受重伤…… 材料2:国内战争致使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1.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军事上 :协约国发动了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也掀起叛乱。经济上: 粮食严重缺乏,全国饥荒,经济极端困难。2.针对国内形势,列宁采取了什么措施?“余粮征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苏维埃政权赢得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这一政策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它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工农业生产已基本恢复到站前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是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有益探索;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业领域工业领域流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恢复商品贸易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新经济政策“新”在将社会主义经济同商品经济、开放市场、自由贸易联系起来。其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当时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入,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二、社会主义工业化1.背景: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党政大权。他认为,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措施:①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②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3.成就:③1932年“一五”计划结束后,苏联又相继实行了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 从“一五”计划的目标、重点等方面,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一些特点。目标: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特点: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采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追求高速度,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控制国家经济发展苏联的工业化:积极——①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经济实力,成为了工业强国 ②为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消极——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目的: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提出: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内容:集体农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三、农业集体化影响:积极性: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下,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保证。局限性: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联粮食产量长期停滞不前。1.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2.减轻农民负担;3.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4.制定政策应充分考虑国情。启示: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斯大林模式严重弊端: a.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发展落后 b.片面强调产量、产值,忽视质量与品种 c.对农民剥夺太多,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d.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资源浪费。 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提醒:斯大林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神圣化、凝固化,致使社会主义丧失了自我完善的生机和活力,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①本质:前者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后者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②地位:前者使苏俄(苏联)找到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后者虽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比较相同点:①都属于苏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步骤。②都是苏联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政策或体制。③根本目的都是要把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点:启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①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③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④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启示: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对我们中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必须根据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看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背景:农民对战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 强烈不满内容:农业、工业、商业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 民生活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 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目的内容影响启示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0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ppt 斯大林模式.wmv 新经济政策.wmv 苏联农业集体化.flv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wmv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f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