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强化实验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 【设计思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声音部分的第一节,又是初一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质疑、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对学生学情实际的分析,本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知识。?(2)会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培养交流、表达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教法学法】?教法?1.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操作敲桌子听声实验和弹钢尺实验,归纳得出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演示法:通过音叉溅水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认识;,播放真空罩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演示水中放歌实验,来说明液体也能传声。?3.类比法:通过演示水波实验、播放敲鼓图片,类比说明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4.转换法:利用音叉的振动转换成水德振动与乒乓球的振动,使得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学法?1.知识方面:?运用观察、探究、归纳和总结的方法解决问题。??2.人文方面:探究实验中要有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采用教与学最优组合的教学方法,遵循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时安排】一课时?【实验器材】1.教师实验器材:自制多媒体课件、小音响、激光笔、土电话、闹钟、水槽、音叉、塑料袋、真空抽气机、玻璃钟罩?2.学生实验器材:尺、水槽、纸、橡皮筋、矿泉水瓶、滴管【教学内容】1、?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声音”背后的奥秘。播放音频:大自然各种声音其中有汽笛声、鸟叫声、水声等等。让学生们观察并思考。?提问:让学生提出问题,例如:生活中的声音是怎样产生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中的呢??总结:为了揭开声音背后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今天的课题——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1:引导学生一起做弹钢尺、纸片、把手放在喉咙亲身感受说话实验。?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发声体都有什么共同特征:1、纸张发声时在振动;?2、直尺发声时在振动;????提问: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发挥想象,和老师一起感受发声体特征。?通过实验做出猜想: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学生动手进行探究,增加感性认识,深刻领会声音产生的原因。活跃课堂气氛,使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学生体会到物理的实验2: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矿泉水瓶设计实验,想办法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1、你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2、发声物体属于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实验3:敲击音叉时,你能不能看到音叉在振动?请同学们想办法证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用小锤敲击音叉后,立即靠近一个悬着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会被________,在这里,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4:进过分析论证,试验说明:声音可以在 ______ 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中传播.为什么在月球上人与人之间即使离得很近,相互说话也听不见?宇航员只能通过什么方式交谈?小组讨论:各举出一个实验(例子),验证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真空中不能传声。思考:在古书<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在地上,能即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段叙述包含着什么科学道理?1.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2.在空气中,温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同。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实验5:自制小实验(舞动的烛焰)录成视频播放,引出声波,让学生做类比实验,从水波引到声波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水,将水一滴滴落入水中,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 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声波的应用:(1)超声波粉碎胆结石 (2)声纳:用来测海水深度(3)B超: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如图).声音具有能量。利用声波传递能量实验:音响喇叭对着邻近的烛焰播放音乐时,喇叭将发生什么现象?______。你看到烛焰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烛焰发生偏转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______。这个现象你作何解释?喇叭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空气振动引起空气中的烛焰振动。3、课堂小结声音产生:声源的振动(声源有:固体、液体、气体)声音传播的实质: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传播的形式: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的快慢:跟介质和温度有关【教学反思】1、我在这堂课中先用一段音频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使用视频和列举生活现象的方法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从而掌握学习知识的主动权,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2、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使学生“知其然”而且也注意使学生在实验中"知其所以然"。我采用实验探究、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进一步总结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观念。?3、学习了基础知识之后,我再次让学生回归生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最后总结收获。稍微做一下能力提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