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教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案

资源简介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案 2009.09.07
【目标要求】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性(理解)
2、哲学上的运动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了解)【理解】
3、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理解)
4、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理解)【说明】
5、坚持按规律办事(运用)【说明】(注:【 】内的要求是选修班的高考要求)
【预习作业】
1、物质是不依赖于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 ,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
2、自然界是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 ,意识是 产物。因此,世界是 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
3、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物质是 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 ;运动是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离开 谈物质和离开 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是无条件的、 、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 ,是有条件的、 和 。物质世界是 和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
5、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 、 的联系。规律是 ,是不以人的意识为 ,既不能被 ,也不能被 。规律是 , 、 、 ,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 。
6、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7、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 规律,不能 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 ,就会受到 的惩罚。
【点拨指导】
【巩固练习】
一、判断题
(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 )2、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其固有属性
( )3、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利用和改变的。
二、单选题
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
A、物质的具体形态
B、对万事万物的一切具体特性的概括
C、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D、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实体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②③⑤
3、赫拉克利特认为,物质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这句话包含的物质和运动关系的哲学观点(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特性 ③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 ④宇宙间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④
4、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联系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
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唐代和尚慧能评论“时风吹幡没动”时认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楚国有个人剑落入水中,留下了“刻舟求剑”的故事。慧能和尚和“求剑”的楚国人都错在()
A、离开物质谈运动
B、离开运动谈物质
C、不懂得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不懂得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
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名言的哲学寓意是( )
A、世界万物是永恒不变的
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D、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
7、加快发展,必须科学把握发展的规律。这是因为
A.任何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B.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违背了规律 就要受到它的惩罚
C.科学把握了发展的规律,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D.运动和规律是不可分割的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教学案 2009.09.08
【目标要求】
1、意识的本质(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理解】
2、意识的(能动)作用(理解)【理解】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运用)
【预习作业】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 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 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 的主观映象(反映)。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 ,意识是 ,物质
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⑴人能够能动地 。表现为: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 ,②意识活动具有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 ,而且能把握事物的 ,不仅能反映过去,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③世界上只有 ,而没有不可 。⑵人能够能动地 。表现为: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 ,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 ,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

归纳: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
3、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即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 ,
从 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
,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 ,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还要求把发挥 结合起来,把高度的
同严谨的 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 ,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点拨指导】
1、方案、政策、理念、法规都属于主观意识。
2、意识、认识、真理的形式与内容是否是客观的?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与方法论是什么?
【巩固练习】
一、判断题
( )1、意识是大脑固有的机能
( )2、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来源于人脑。
( )3、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 )4、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 )5、意识对客观事物有促进作用。
二、单选题
1、下列关于意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它是人脑的特有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来看,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④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脑形成的,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思维的内容则是人脑的产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拔苗助长”,其结果事与愿违。这说明
A、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规律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人们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3、胡锦涛、温家宝等做出重要指示,号召全国广大基层干部向周国知同志学习,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真正成为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贴心人。之所以要学习周国知同志的这种精神,是因为( )
A、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B、正确的意识反作用大于错误的反作用
C、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D、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4、在抗洪抢险斗争中,我国人民发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取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这种精神被称为伟大的抗洪精神。从哲学上看,这一材料表明
A、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C、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
D、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6、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意识活动也是物质活动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三、简述题
胡锦涛同志说:“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结合材料,运用本单元知识回答:
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强调求真务实精神?(选修班必做)
《实践和认识》教学案 2009.09.09
【目标要求】
1、实践的基本含义(了解)【理解】 实践的特点(理解)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说明】
3、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了解)【理解】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运用)【理解】
【预习作业】
1、实践是人们改造 。特点是:具有 ,这是由实践的 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也受到 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具有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能创造出原来没有的物质资料,并能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具有 ,实践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是认识的 ,实践 认识。⑴实践是认识的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确性的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 和 是否 。⑷实践是认识的 和 。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最基本的属性是 ,真理与 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和 ,超出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 。真理是 ,任何真理都是 、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 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的对待错误。
4、认识具有 ,认识受到 和 条件的制约,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 、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 ,因为认识的 、 、 是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追求真理也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
归纳: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真理,在实践中 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点拨指导】
1、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3、书上P44恩格斯的那段话如何理解?
【巩固练习】
一、判断题
(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 )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主要途径。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 )4、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追求真理。
( )5、科学发展观可以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二、单选题
1、实践是( )
A、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B、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D、单个人孤立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真理是( )
A、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及其规律的反映
C、具体的无条件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崇尚和谐,企盼稳定,追求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平安社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认识论角度看,之所以要发展先进文化,是因为
A.实践决定认识
B.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C.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4、“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是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段话表明( )
A、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C、要分清主次,善于把握重点
D、真理和谬误是无法分开的
5、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这说明( )
①真理是无条件的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 ③真理是具体的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一天后,俄罗斯成功发射了运货飞船。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说明( )
①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④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永远也不会停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上述论断主要说明了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C、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D、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三、简述题:(选修班必做;必修班选做)
1、某地区过去因为资金缺乏,强调引进外资,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引进项目不适合当地的条件,结果经济效益不高。为此,当地政府根据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重新规划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布局,整顿开发区和引进项目,将原有的工业园区从19个减少为7个,取消70个再建投资项目。把过去的“招商引资”,改为“招商选资”,其结果是平均每亩投资密度由几十万元上千到几百万元。
政府将“招商引资”改为“招商选资”,这一变化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茵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有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3、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的启示?
《世界的物质性》练习参考答案
判断题:1—3.B B B 单选题:1—7.C A C D D C B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练习参考答案
判断题:1—5.B B B B B 单选题:1—6.A C C A B C
简述题: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做到求真务实。
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做到求真务实。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和认识》练习参考答案
判断题:1—5.B B B B B 单选题:1—7.C D C B B C A
简述题: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体现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与否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求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最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1)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检验,人们可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3)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