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电荷与电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生产与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间的排斥与吸引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原因,电荷间的排斥与吸引作用。教学难点:起电的原因。教学过程:引入:干燥的冬季,你会发现有些衣物之间会发生吸附现象;薄膜保鲜袋也很容易吸附在一起。这是什么原因?一、摩擦起电。学生活动:用塑料笔(或尺)与头发摩擦,然后去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塑料笔(或尺)吸引轻小的纸屑。教师活动:用干净的丝绸或化纤布料与玻璃棒摩擦后, 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玻璃棒会吸引轻小的纸屑。这是什么原因?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带电了。小结:一个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这个物体带上“电”或带上了电荷。设凝:摩擦为什么会物体带上“电”或带上了电荷?观察原子结构:说明原子中的正负电荷是质子与电子。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正负电荷数相等。原来,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一种是质子,带正电, 另一种是电子,带负电。为什么物体没有呈现带电现象?因为通常情况下带正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体没有呈现带电性。正电荷数量=负电荷数量,电子在外层比较 “自由”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跑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为什么带了电? 观察图片,失去电子带上正电荷,得到电子带上负电荷。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这种聚集于物体上的电荷叫做静电。思考:1、摩擦起电_________创造了电荷,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2、丝绸或化纤布料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失去电子而带上___________,丝绸得到电子带上__________3、丝绸或化纤布料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失去电子而带上___________,丝绸得到电子带上__________。实质是什么?4、橡胶棒与毛皮摩擦:电子由毛皮转移到橡胶棒,毛皮带______,橡胶棒带_______5、生活中有哪些静电现象?静电有哪些危害?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活动:1.两位同学合作,一位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 2个泡沫塑料小球后,2个小球______2.两位同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________________。3.两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同时用橡胶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________________。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讨论:1、如果两小球相互吸引,则两小球的带电情况有几种可能?2、如果两小球相互排斥,则两小球的带电情况有几种可能?小结与板书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