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追求民主价值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出处价值要求本质特征根本目的民主道路决定因素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特点作用有效形式和独特优势民主制度的实现必要性条件实现形式要求公民增强民主意识的必要性增强公民意识的方法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一、民主1.出处:《尚书》2.价值追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3.民主道路决定因素:具体国情二、社会主义民主1.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2.根本目的: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3.特点: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4.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用国家繁荣富强。5.有效形式和独特优势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其中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6.民主制度的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三、公民参与民主生活1.必要性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2.条件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3.实现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4.要求①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②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③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④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5.公民增强民主意识的必要性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6.增强公民意识的方法①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②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③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④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7. 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②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建设法治中国夯实法治基石凝聚法治共识必要性重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法治蓝图宗旨权力来源要求核心如何建设法治政府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厉行法治的要求及途径)一、夯实法治基石1.选择法治道路的必要性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②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③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2.选择法治道路的重要性①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②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3.法治的要求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4.中国的法治蓝图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5.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二、 凝聚法治共识1.政府的权力来源及宗旨①权力来源:人民。②宗旨:为人民服务2.依法行政的要求及核心①要求: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②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3.如何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4.厉行法治的必要性①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③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5.厉行法治的途径①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③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6.法治与德治的关系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②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③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④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