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8.1.1《实践的特征》学案(旧人教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政治:8.1.1《实践的特征》学案(旧人教版必修4)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1节 实践及其作用
第一课时  实践的特征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方面能识记实践概念及实践的含义。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并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懂得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统一在任何一项实践活动中,虽然在学习或研究时要把它们加以区分,但在实际活动中是统一的,不能用这一特征去否定另一特征;技能方面:①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学会对实践概念含义进行分层理解的方法,培养和提高这一能力;②通过实践特征的学习,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可以用马克思生前最喜欢的《哲学家和船夫》的寓言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然后可以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最后根据实践的含义和特征,拓展延伸,分析研究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正确性;可以采用思考提问法,谈话法,讲授法,知识对比法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实践观点的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 ②结合实践第一个特征的学习,使学生在实践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③联系实践第二个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④结合实践第三个特征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
要点网页
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难点: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
疑点:
1、关于实践概念的理解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理解这一概念,要把握以下十一点内容:
(1)“人们”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有根本的区别。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须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因此,实践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它是“做”或“行动”。
(3)“活动”是实践的性质,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以“盖房子”为例,作为一种实践,盖房子不能等同于房子本身(当然也不等同于设计方案),它是把设计方案变为“房子”的过程。可见,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工人做工、农民种田、牧民放牧等。
(5)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绝非是人类的一切活动,人的认识活动虽然与实践密不可分,但不属于实践活动。
(6)要同唯心主义者谈的实践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所谈的实践区分开来。唯心主义者认为实践是一种理性活动、理念活动;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所说的“实践”局限于生活、吃喝、享用对象等。
(7)实践第一的思想。
整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就是建立在实践第一的基础上的,所以,应该先掌握实践概念。在学习物质和意识关系时,讲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但是,物质是怎样进入人的头脑形成意识的呢?中间缺少一个环节,这就是实践。实践是连接主客观的桥梁,属于客观范畴,实践第一的思想源于物质第一,这就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8)关于实践的社会性。
有的人把实践的社会性理解为是指个体的活动不是实践,必须得是集体的行为才叫实践,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教材中讲“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意思是说每一个人的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这里讲的是事实,因为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面对的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以,你的任何活动都要在这个社会关系中进行,你是不能选择的。并不意味着个体的人什么事都不能做。否则,毛泽东在《实践论》里讲的那句“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的名言就该不成立了。西方也有类似的名言:“布丁之证明在于吃”。
(9)有人认为,物质活动是实践活动。这是一种误解。实践具有物质性、客观性、第一性。只能说实践活动是物质活动。对这一失误防范的关键是把握住物质活动的外延大于实践活动的外延。有人参加的、人作为主体的物质活动才属于实践,物质活动没有人参加的是大量的广泛的。可见,实践活动仅仅是宇宙间物质活动的一小部分。
(10)有人认为,实践与生产力是一回事。这更是一种误解,二者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实践是一种活动,生产力是一种能力;第二,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而生产力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不包括改造社会;第三,实践与认识相比较而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比较而存在。
(11)有人认为,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导致失败。
2、“实践既是主观的认识活动,又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与“实践既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又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的比较
(1)“实践既是主观的认识活动,又是客观的物质活动”的说法,涉及到两个命题。这两个命题在内容上是矛盾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密不可分,因为实践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实践中又会产生新的认识。但不能因此就说实践是主观的认识活动。实践是对客观上界的改造活动,强调的是做,是行动,是把原来的东西改造为人们所希望的东西。从实践的主体到实践的对象,从实践的手段到实践的过程,都表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认识活动不同于实践,它是人脑的意识过程,强调的是想,是思考。在认识活动中,人们可以在意识中“触动”客观事物但不会在实际上改变客观事物。总之,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实践活动不是主观的认识活动。
(2)“实践既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又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的说法,也涉及到两个命题,但它们在内容上是相容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意思,不是指实践是主观认识的活动,而是强调实践过程存在着意识的指导。实践本身是创造性的活动,是改变事物原有状态的活动。要改变成什么样子,怎样来改变,在行动之前,人们是想好了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人们不仅在实践开始时已经观念地设计了实践的目的、计划,而且在实践进行过程中,人们还会不断地调节目的和计划。可见,实践虽然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但这并不否认实践受意识的指导,因而说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正确的。反过来说,我们也不能因为承认了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就否认它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3)“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这两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第二个特征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实践的要素应该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只有能动地使用它、改造它,才能真正成为实践的要素。我们不能用第一个特征去否定第二个特征,夸大第一个特征而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显然会导致唯心主义。
3、为什么说“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实践的本质特征?
从三个特征与实践的相关性来说,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不是实践单独具有,自然界、人类社会、规律、运动等都具有这一特征。当然,实践这一特征的具体内容,即构成实践的要素则是“特别”的,因而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同样,第三个特征,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也不是实践所独有。因而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只能是第二个特征: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最终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创造出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
4、“实践”与“实际”的区别和联系
实际与实践,这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运用时要准确把握,不能混同。
(1)二者的区别:一是含义不同。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二是相对应的概念不同。实际又叫客观实际,属于业已存在的东西,它相对于主观愿望而言。实践属于物质性活动,相对于认识而言。三是外延和地位不同。实际是进入人的活动领域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是实践的对象,是人们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实践是人们在某些理性认识指导下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改造的全部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2)二者的联系:第一,实践离不开实际,没有脱离实际的空洞实践。实际也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其现实意义。第二,二者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只有把它们与理论相结合,才能达到认识或改造世界的目的。
网络提纲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②实践的主体是人,人的体力与智力状况归根结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③实践的对象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④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种种客观因素决定。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活动。
综合点拨
学习本框,首先要正确理解实践的科学含义,这是学习实践观点的基础。要紧紧扣住“人们”(实践主体)、“客观世界”(实践对象)、“改造”(而非认识活动)这几个关键词来理解。其次,要正确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要重点把握三个基本特征的含义。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能动性之间的联系: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客观性又制约着能动性;其实质是实践中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一、本单元在全书中的地位
1.本单元是全书的落脚点
《前言》第一句首先指出:“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有关认识世界的理论即:人对外部世界现象、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包括: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等,都已通过教材一至七课的分析,做出了较系统、较全面的阐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而“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另外,无论是讲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还是谈及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是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所以,本单元恰恰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阐述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应该怎样去实践,意在说明: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又如何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以便达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机统一。这样,前言与结束课首尾呼应,衔接一致,体现了全书结构的完整性,是全书的落脚点。
2.本单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归宿点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实际”包括个人的思想实际、行为实际、社会实际、客观一切实际。“联系实际”包括对实际的分析、理解、运用、解决、改造等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有了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因此,第八课有关实践的论述都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是这一教学原则的最终归宿。
3.本单元是“三观”统一的基础点
高二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一门课,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本书的一至五课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学说;第六课重点论述价值观的知识;第七课讲述了一些人生观的基本原理。但无论是正确的世界观,还是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要通过实践来体现,树立“三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改造自身,即: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为此,教材在第八课专门设置了《同群众实践相结合》与《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两个框题。从世界观意义上说,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更大成绩。也只有实践才是主、客观统一的基础。从人生观意义上说,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也只有实践才是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从价值观意义上说,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判断价值取向的基础。
总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是自发地形成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与完善。所以说第八课是“三观”统一的基础点。
4.本单元是理论归属的结合点
关于第八课的理论归属问题,是师生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实践的问题,既属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又属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
因为,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而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里既包含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思想,又体现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在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依赖于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所以说实践的观点理应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因此,教材专门设置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一框。
但从实践与社会的关系而言,无论是生产实践还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又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使社会获得了全面的进步。从这个角度而言,没有实践就没有社会,反过来社会又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因此,实践的观点又应归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同时,从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即: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角度而言,实践的观点也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为此,第八课专门设置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同群众实践相结合》两个框题。由此可以看出,本课是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结合点。
二、本课时“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一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的处理意见。
1.首先,从文字上与逻辑上进行突破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是实践的第二个特征。对这一特征的把握,首先要从文字上强调它的“三性”,即意识性、目的性、能动性。这是本特征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区别于第一与第三特征的不同之处。其次,从逻辑上进行推理分析:实践的主体是人,而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能动性的人,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决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无目的地去做。
2.其次,通过简洁事例的分析,加深对这一特征的理解。
在教师进行上述分析后,可让学生列举人类改造自然或改造社会的通俗事例,紧紧围绕意识性、目的性、能动性这一特征来进行清晰、富有逻辑性的分析和说明,以加深对此观点的理解。
3.再次,通过第二特征与第一特征的对比,使学生对此观点的理解达到升华。
对实践的第二特征进行分析后,要让学生明白,第二特征决不是对第一特征的否定,而恰恰是对第一特征的升华和联系。因为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这个第一特征里,重点体现的是客观性,主要反映的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思想。而在第二特征中,重点体现的是主观性、目的性、能动性,主要反映的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二者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但第二特征是以第一特征为基础的,即主观性、目的性、能动性,都是以客观性为基础的。所以,不能用第一特征去否定第二特征,否则就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同时,也不能用第二特征去否定第一特征,那样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热点·案例·资料
哲学家和船夫的故事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 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简要分析]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人们的真正价值是在实践中实现的。
马价十倍
有人牵着一匹骏马在集市上卖,整整站了三个早上,连上来问个价钱的人也没有。这人便去求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卖了三天都没人要。麻烦您老帮个忙,只消在我的马旁边站一站,看一看就行了。小人定有酬谢。”伯乐就踱到集市上,在经过马身边时瞟了两眼,又回头看了一下。人们听说了,蜂涌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马价立刻提高了十倍。
[简要分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客观物质性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卖马人为什么要去求助于伯乐呢?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利用伯乐的活动来提高马的知名度,从而顺利的把马卖出去。这正说明了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范例解析
(1996·全国·1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树立科技意识。这是因为 【B】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
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④实践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
A、 ①②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④
解析:该题是一道组合式选择题。做此类题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排除法。一是从题干出发,找出题肢中一定不对的选项,从而舍去A、B、C、D四项中一个或几个不对的选项。二是从题干出发,找出题肢中一定要选中的选项,从而舍去A、B、C、D四项中不含此项的题肢。最后整体统揽、定论。本题以“科教兴国”战略为背景,旨在考查科学技术的作用。①②④显然都是对“科教兴国”战略和“科技意识”的正确认识,因为①表明科学技术本身的重大作用;②表明科学技术离不开人去掌握、发挥作用;④表明现代社会实践的人必须是智力和体力的统一,智力中就包含技术、智慧和能力。而③则不是题中的应有之义,故应舍去,选B。
演练平台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认为实践是 【C】
A、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
B、脑力劳动以外的一切活动
C、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D、是认识和思维的一切活动
2、下列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B】
A、2005年5月22日,我国科学家成功进行珠峰登顶测量。
B、某同学认真思考一道物理试题
C、2005年8月9日8时12分,发现号航天飞机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成功着陆。
D、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SARS病毒进行科学实验
解析:本题是一道逆向(又称反向)思维的选择题。2004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第32题就是此类题。由此看来,逆向选择题是高考备考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类型,应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日常教学训练中,正向思维训练较多,学生往往形成思维定势,稍一疏忽,就容易选错,应多注意逆向训练。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实践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A、C、D三项都符合这一点。某同学思考问题则属于认识世界的活动,故B项符合题目要求。
3、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A】
①实践的主体 ②实践的对象
③实践的手段 ④实践的结果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2005年5月22日,我国科学家成功进行珠峰登顶测量表明 【D】
①与人们的认识活动有质的区别
②是客体主观化的活动
③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④是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5、“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又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这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它不同于人们头脑里的思维活动,也不同于客观世界本身的运动,而是人们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改造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的活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人是有意识的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实践按照人的目的对客观世界加以改造,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则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是抽象的精神活动。人们的一定目的和意识,归根到底又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可见,二者是统一的,实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6、江苏华西人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富了华西;对贫困地区实行扶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起了“甘肃华西”、“宁夏华西”、“黑龙江华西”;培训的贫困地区乡镇干部,被人们称为“留‘苏’生”;他们又派人考察“新马泰”,下南美大国巴西,再做市场经济大文章。
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实践的基本特征。
答:(1)说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华西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即体力和智力,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
(2)说明实践具有能动性,华西人有计划有目的的致富,扶贫;
(3)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华西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拓展探究
一篇题为《愚公移山新解》的故事中说,愚公的精神虽令人感动,但愚公毕竟还是“愚”:为什么一定要用铁锹挖,用肩挑,一年才往返一次,而不用炸药炸,用装载车运呢?
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