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第五课复习提纲及易混易错点剖析(旧人教版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经济常识第五课复习提纲及易混易错点剖析(旧人教版必修1)

资源简介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审校:王伟
一,复习提纲:
?1、什么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可分为几部分?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答: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社会总产值-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净产值(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按其最终用途,分为两部分: 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社会物质储备) 消费:(个人消费/公共消费) 2、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如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答: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对立 ①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 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P5-6 ③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什么叫财政?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财政支出到哪里去?起什么作用?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答:财政: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 财政收入的形式(渠道):税、利、债、费 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各种职能才得以实现。因此,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体现政府的政策。 ★财政支出按具体用途分为: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教、文、卫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债务支出;⑤其他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补贴支出)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 ①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②促进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可以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③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这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④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⑤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因此,要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如何增加?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 ②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1世纪教育网 附: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既在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时,国家通过发行国债、扩大财政支出,投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直接有效地带动经济增长。4、 什么是税收?税收的特征有哪些?我国的税收的性质是什么?税收的作用在哪里? 答: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任何国家税收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都是取之于民。但是因为:①我国 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公有制为主体);②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而不是加重企业和人民的负担;③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所以,我国的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税收的作用:①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保证);  ②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调节人们的经济利益,使之调整经济行为) ③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完善税法,加强对税收的监管。特别是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管理。 5. 公民为什么要自觉依法纳税? 答: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1)税收是国家职能实现的物质保障,为了更充分地享受权利,公民必须自觉履行纳税义务,要以纳税为荣。 (2)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的特点,偷税、漏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都要受法律制裁。
二,易混、易错点辨析
一、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1)社会总产值与国民收入
共同点:都是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都是用来
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数。
不同点:社会总产值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即c+v+m.,
人们通常称之为“毛产值”。国民收入是各个生产部门的
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即v+m.,它属于净产值。
c生产资料价值 v劳动力价值 m利润总量
大圆社会总产值(c+v+m),小圆国民收入(v+m)
(1)
(2)国民收入与财政收入
共同点:都属于各部门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都以利税来
实现其收入;都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重要经济指数。
不同点:计算方式和来源不同。国民收入是统计各部门
在一定时期内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财政收入,通
过预算的方式确定当年的收支,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
生产活动,它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利,强制性地征收
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国家掌握的收入,以满足各方面指出的需要。
圆表示国民收入(A+B) 阴影部分表示财政收入(B) (2)
?
(3)社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共同点:都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数。
不同点:统计内容不同,前者统计的是社会产品的全部价值,包
括消费生产资料的价值,或者统计的是增加值,即物质生产部门
的增加值(国民收入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增
加值;统计范围不同。前者只统计物质生产部门,后者统计范围
比较广,包括三大产业。 (3)
E生产资料价值 D国民收入
F物质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加上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
社会总产值:D+E 国民生产总值:D+F
?
(4)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
共同点:计算经济活动中的增加值。
不同点:GNP计算的是本国公民在国内的增加值加上本国公民
在国外的增加值,即收入GDP计算的是本国公民和外国公民在
该国内的增加值,即收入。GNP突出强调了一个“国民”,GDP
(4)
突出强调了一个“国内”。以图示为例:
G:表示本国公民在国内的增加值
M:表示本国公民在国外的增加值
N:表示外国公民在该国内的增加值
GNP=G+M GDP=G+N
二、关于财政的几个问题
财政产生: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财政主体:国家
财政特征:凭借国家权力,具有强制性。
财政内容: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
财政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财政特点:是以国家为主题,凭借政治权利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得分配。
三、预算和决算
区别:预算是对下一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是财政分配的起始阶段,。决算是对上一年度财政收支情况的总结,是财政分配的终结阶段。
联系:预算是决算的前提,预算的执行结果是决断的依据和主要内容,没有预算就不会有决算;决算是对预算的评价,是对预算的综合反映,可以为下一阶段的预算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21世纪教育网
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区别:(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终结,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政策,如利率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指定的。
联系:(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条件下二者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二者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条件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政策、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需要时间,如果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五、偷税与漏税、骗税与偷税
1、偷税是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漏税是指由于不了解税法和其他规定而少缴、未缴税款的行为。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故意还是无意,但客观上都造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
2、骗税是骗得税收优惠,而偷税是设法隐瞒应纳税项目和应纳税收入。二者的手段不同,但二者的目的都是少缴甚至不缴税。
六、税收的本质和税收的性质
1、税收本质指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它都是凭借政治权力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不因国家与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改变)。2、税收的性质是指税收的阶级属性(因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即社会制度和国家的不同而不同)。
七、国有企业既要向国家纳税,又要向国家上缴利润,为什么后者不如前者那样稳定可靠?
国家要求国有企业纳税是以国家政权机构的身份出现的,具有强制性,不容打折扣,讨价还价;而国家要求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是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企业作为经营者,有义务将利润的一部分交给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但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利润以怎样的比例分配,情况会是多种多样的,双方的讨价还价不可避免。可见,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纳税比上缴利润更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