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第1课时 物质的溶解性教材解读 本节课内容主要有物质的溶解性;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了解物质溶于水,有些会放热,有些会吸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以蔗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内因。 3.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外因。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重难点处理策略 通过实验探究来降低难度,然后再分析生活中的例子落实重点。 探究点一 物质的溶解性[情景展示1] [问题探究] 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蔗糖,蔗糖能否完全溶解?为什么?其他物质(如食盐和熟石灰)是否也是如此?[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被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展示2] [问题探究] 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我们可以作出几种猜想?[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可能与溶剂的种类、温度、溶剂的质量等有关。[继续探究] 现提供固体药品硫酸铜白色粉末,溶剂选用水和酒精,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目的 探究硫酸铜的溶解能力是否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探究硫酸铜的溶解能力是否与温度有关 探究硫酸铜的溶解能力是否与溶剂的质量有关条件控制 溶剂水、酒精的质量和温度相同 溶剂水的温度不同,质量相同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种类、温度均相同实验方案 分别将硫酸铜逐渐加入20 ℃的20 g水和酒精中,直到不能再溶解 分别将硫酸铜逐渐加入20 ℃、60 ℃的20 g水中,直到不能再溶解 在20 ℃时,分别在10 g、20 g水中逐渐加入硫酸铜,直到不能再溶解实验数据 水:约4.1 g酒精:几乎不能溶解 20 ℃:约4.1 g60 ℃:约8.0 g10 g水:约2.1 g20 g水:约4.1 g结论 水比酒精能溶解更多的硫酸铜 温度越高,溶解的硫酸铜越多 水的质量越大,能溶解的硫酸铜越多数据分析及结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温度有关,溶质与溶剂的量比值未变,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质量无关。[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情况[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活动:实验探究并观察记录水中加入的溶质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物质溶解时[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 饱和溶液教材解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区分,以及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概念及其区分。本节课是建立在溶液的概念和物质的溶解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因此,这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又为溶解度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过程与方法 通过科学实验使学生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已学过的“物质的溶解性”为切入点,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 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重难点处理策略 通过实验探究来降低难度,然后分析生活中的例子来落实重点。 探究点一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无限制地溶解硫酸铜吗?若不能再溶解,得到的溶液是硫酸铜的什么溶液?若还能再溶解,得到的溶液是硫酸铜的什么溶液?[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硫酸铜,当不能再溶解时,得到的溶液是硫酸铜的饱和溶液,若还能再溶解,得到的溶液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继续探究1] 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如何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因此,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有以下几种方法:(1)向溶液中加入相应的溶质,若不溶解,则溶液饱和;(2)当溶液中有固体溶质时,若固体溶质不再减少,则溶液饱和。注意:在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需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且要说明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继续探究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如何相互转化?[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一般情况: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特殊情况(如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浓溶液和稀溶液[情景展示] 实验:在2支装有10 mL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1小匙蔗糖和熟石灰,振荡。现象:蔗糖能完全溶解在水中,熟石灰不能完全溶解,静置后沉淀到试管底部。[问题探究]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溶液的饱和与否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于不同溶质的溶液而言,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但对于同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其饱和溶液肯定比其不饱和溶液要浓。[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课时 溶解度教材解读 溶解度的概念是建立在饱和溶液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概念比较抽象,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比较复杂,再加上相关的计算,学生会觉得有些难度,故应该加强练习、多培养学生相关的理性分析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并学会查阅溶解度表。 2. 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掌握溶解度的计算,学会溶解度计算的一般方法。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能运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重难点处理策略 通过联系物质的溶解性来理解溶解度,辅助落实重点,然后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例子、结合实验探究来突破难点。 探究点一 溶解度概念[情景展示1] 室温下(20 ℃左右),在两支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分别逐渐加入氯酸钾和氯化钠,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直到不能继续溶解,发现溶解的氯化钠比氯酸钾多。[问题探究] 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不同,我们如何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我们常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解度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就越强。注意:理解溶解度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 g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g)”。[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展示2]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0102030405060708090100溶解度/g13.320.931.645.863.985.5110138169202246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02040100溶解度/g0.1730.1650.1210.076[问题探究]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或种类,外因是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蔗糖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展示3] 烧开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沸腾前会出现气泡;打开汽水(或某些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问题探究]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影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压强和温度,压强越小,气体的溶解度越小,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情景展示] 常见物质的溶解度(20℃)物质名称氯化钠氢氧化钙蔗糖氯酸钾氯化铵硝酸钾溶解度/g36.00.165203.97.437.231.6 [问题探究] 溶解度和溶解性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1)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大小的一种属性。(2)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3)在溶解度的概念中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溶质的具体数量。(4) 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溶解度(20 ℃)>10 g1~10 g0.01~1 g<0.01 g举例氯化钠、硝酸钾氯酸钾氢氧化钙碳酸钙[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课时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材解读 本节课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学会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此外还可以回顾天平、量筒的使用,同时对后续学习溶液的分析与计算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会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学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难点: 溶液稀释的计算,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重难点处理策略 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典型例子来落实重点,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来突破难点。 探究点一 溶质的质量分数[情景展示]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即溶液的浓度。例如,医疗上给病人输入的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为0.9%,对溶质的量要求很严格,否则就会使病人面临生命危险。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很多,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比较常用的表示方法。[问题探究] 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公式的变换形式:m质=m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情景展示] 20 ℃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求:(1)此温度下饱和食盐水中食盐的质量分数。(2)20 ℃时,能否配制出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食盐水?[问题探究] 你能从中得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吗?[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它有单位,单位是克。溶解度的大小主要由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决定,与外界温度等条件有关,与溶质、溶剂的多少无关,溶液一定要饱和。(2)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在整个溶液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无单位,大小由溶质、溶剂的多少决定,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无关,与外界温度等条件无关,溶液不一定饱和。(3)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P%)与溶解度(S)的关系:P%=或S=×100 g[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三 溶液的配制[情景展示]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 的氯化钠溶液50 g。[问题探究] 操作步骤有哪些?需要哪些仪器?[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1)溶液配制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存放。(2)实验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50 mL)、胶头滴管。[继续探究] 若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实际偏大或偏小,可能是哪些因素导致的?[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①溶质的原因:如果药品中含有杂质,则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如果称量时药品和砝码位置颠倒,若未使用游码,则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有影响;若使用了游码,则所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②溶剂的原因:主要是量取溶剂过程中读数的方法导致的,仰视读数导致量取的溶剂量偏多;俯视读数导致量取的溶剂量偏少。 ③配制时的原因:烧杯提前用水润洗,导致实际溶剂量偏多;药品倒入烧杯中时不慎撒出,导致溶质量偏少等。④装入试剂瓶时的原因:试剂瓶用水润洗,导致溶剂量增多。[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课时 有关溶液的分析和计算教材解读 教材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溶液的组成,再用一定的例题来说明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在刚开始学习时学生会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有规律可循,学生很快就能攻克,这也为后续学习相关的科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解度的计算,学会溶解度计算的一般方法。 2.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学生对溶解度相关知识的掌握,能运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2.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掌握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与运用。 教学难点: 有关溶液的分析和计算。重难点处理策略 本节课通过对例题进行归类分析降低难度,然后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巩固训练来落实重点。 探究点 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情景展示] 演示:向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铜溶液(图中甲溶液)中加入20 g水,得到另一种溶液(图中乙溶液)。[问题探究] 浓溶液在加水稀释成稀溶液后,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质量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将溶液稀释的方法是在浓溶液中加入溶剂水,由于加入的水属于溶剂,所以溶剂的质量和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增加,但溶质的质量不变,据此可以解决稀释溶液时的相关问题。[继续探究1] 配制1000 mL质量分数为10%的浓硫酸,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未知数后建立等式关系,进行计算。计算关系式为m浓·a%(浓)=m稀·b%(稀)或m浓·a%(浓)=(m浓+m水)·b%(稀)如果溶液给出的是体积,需先根据m=ρV将其换算成质量。V浓·ρ浓·a%(浓)=V稀·ρ稀·b%(稀)[继续探究2] 将浓溶液(V浓和ρ浓)稀释配制成稀溶液(V稀和ρ稀)时,所需加水的体积(V加水)该如何计算?[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先根据公式V浓·ρ浓·a%(浓)=(V浓·ρ浓+m水)·b%(稀)计算出所需水的质量,再根据水的密度m=ρV换算成水的体积。[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课时.doc 2课时.doc 3课时.doc 4课时.doc 5课时.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