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哲学常识易错点1、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2、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学科。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物质就是桌子、椅子、黑板……5、物质和意识互相决定。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运动的、有形的、有规律的,后者是不变的、无形的、无规律的。6、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梦。7、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本质来自于是乎外部的客观世界。8、意识能直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9、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10、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11、电脑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12、物质决定意识,神是不存在的,因而关于神的观念也是不存在的。13、世界上存在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因此世界的本质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14、自然界可以正确认识,许多社会问题不能正确认识。15、任何时候都会有尚未认识的事物,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16、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意味着意识的作用是无所不能的。17、人类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认识所有的客观事物。18、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的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19、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20、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21 、社会发展是由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22、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23、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意识同客观存在原型是应当一致的。24、“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指“精神”和“物质”的直接转化或二者地位的变化。25、生活中老师与同学具有联系就是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概念。26、联系的普遍性,就是指事物与周围四面八方事物的联系普遍的。27、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8、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29、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改变甚至取消客观联系。30、联系是永恒的、不变的、无条件的。31、一切在前的事物或现象都是原因,而在后的事物或现象都是结果。32、原因与结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相互转化。33、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因果联系,都互为因果关系。34、整体就是由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或完整的事物。35、所有事物的整体功能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3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37、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客观实在性。离开物质谈运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38、只有创新,才能彻底否定旧事物,实现事物的发展。39、事物的联系和变化发展不可分割。任何变化都是发展。40、凡是新出现的事物都是新事物。41、价格上涨和下落就是规律。42、哲学规律就是指价值规律等。43、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改造和消灭规律。44、规律是客观的,所以规律是不变的。45、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人们主观赋予的。思维规律可以被创造、消灭。46、自然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47、解放思想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破除一切传统观念。48、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49、矛盾的转化就是发展。50、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就是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51、“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52、矛盾就是事物内部双方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关系。53、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优点和缺点。54、矛盾双方的转化是人主观幻想的。55、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56、矛盾的普遍性包含了各种事物的个性和特点。57、任何事物都有主、次矛盾之分。58、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看到矛盾的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59、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能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直接决定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60、事物的性质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61、坚持两点论看问题,就是指一切事物的矛盾都存在着优点和缺点。62、外因能撇开内因而单独地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63、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的作用同等重要,两者共同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64、机遇就是命运。65、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66、任何量变都能引起质变。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量变也能引起质变。67、质变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量变根源于事物的外部矛盾。68、质变就是发展。69、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每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70、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可以用直线和圆来表示。7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72、新、旧事物之间只有区别,没有联系。73、承认变化就是唯物辩证法。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的唯物论。7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75、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7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是否承认联系。77、“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俗语正确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78、任何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都是直接合二为一的。79、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具体,这说明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80、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81、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真理都属于正确认识,都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82、有的现象表现本质,有的现象不表现本质。假象是错误的现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83、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所以不同的现象表现不同的本质,同一现象表现同一本质。84、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属于理性认识。85、感性认识是表面的、多变的、外在的东西,理性认识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变的东西。86、感性认识离不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目的。87、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表现出来。8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感性认识是低级认识,理性认识是高级认识。89、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客观的,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是主观的。90、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91、认识的两个途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是理性认识;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92、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是参加实践,占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93、眼见为实,耳听为虚。94、敢想敢干就是创新精神,不固守书本才是创造性思维。9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6、人的属性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的自然性制约人的社会性。97、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辙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98、个人活动只有符合社会的需要才能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99、哲学上所讲的价值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价值观并非人皆有之。100、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101、正确的价值观应该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在我国现阶段,正确的价值观应符合党的基本路线。102、集体主义坚持集体利益,个人主义维护个人利益,因此人们既要坚持集体主义,又要坚持个人主义。103、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坚持集体主义应当放弃个人利益。104、谁追求个人利益,谁的人生就失去了价值。105、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维护自己的个人利益都是正当的。106、人人都有个人利益。自私和利己主义是不可避免的。107、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108、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就越大。109、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110、个人对社会的物质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111、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意味着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全部内容。一切索取都是不道德的。112、人在政治上的地位越高,对社会的贡献越大,获得的金钱越多,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113、“金钱不是万能的”,这说明有无金钱并不重要,因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追求理想和事业,“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说明金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因素。114、 一个人只要树立了理想,就能干出一番事业。115、理想和现实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理想高于现实。116、任何理想都是鼓舞人们为伟大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动力。理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117、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因此无论是个人理想还是社会理想,今天的理想一定是明天的现实。118、实践是与意识根本对立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119、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20、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121、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一个标准。12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指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123、认识对实践有科学的指导作用。任何实践都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12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透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125、“眼见为实”,凡是实践中得来的知识都是可信的。126、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127、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28、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