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纲解读-----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纲解读-----二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三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纲解读-----二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比较 物 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
区别 它所概括的仅仅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的唯一特性 它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否则就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不能用物质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它们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⑵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高考例题
(09浙江31)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保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C)
①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⑴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⑴运动的绝对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此,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⑵静止的相对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⑶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高考例题
(09江苏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C)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高考例题
(08重庆卷)31.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厦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准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C)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四)。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起源
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⑵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⑴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⑵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的特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⑵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⑶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高考例题
(09江苏28)“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指导调节和控制作用。
09海南19)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19世纪法国作家埃勒 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很多的科学幻想称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法尔那的语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C)
①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②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③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六)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⑴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⑵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因此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人们是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将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否能收到积极的效果 。)
方法论: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为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高考例题
(09天津13)2009年初,天津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经济发展提出了“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总体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市政府着力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并组织数千名干部下基层,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为改善民生,推出了十八项增加爱群众收入的政策措施;为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和履职意识,举办专门辅导讲座;为审慎行使权力,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建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上述举措收到良好效果,今年一季度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1)联系材料,说明市政府的上述举措体现的哲学道理。(12分)
①市政府的举措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②着力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道理。③改善民生的举措体现了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④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体现了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七)实践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高考例题
(09上海22)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这种实践活动是一种(ACD)
A.客观的物质活动 B.纯粹主观的活动
C.自觉能动的活动 D.社会历史的活动
(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高考例题:
(09海南1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埋藏侧念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D)
①任何具体时间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九)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⑴真理的含义:⑵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⑶真理客观性含义:。
2.真理的具体性
⑴真理是具体的。
⑵真理的具体性表明
3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与谬误
⑴区别:人们的认识就总体而言,既有真理,又有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⑵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互转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十)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⑴含义: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⑵原因: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的无限性
⑴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⑵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⑶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①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②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高考例题
(09江苏35)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1)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09海南23)(10分)辨析题: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4分)阅读的过程是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2分)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式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形式和发展的因素之一。(2分)结论。(2分)
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间接经验具体重要作用,这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
(考生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做答案或者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得2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