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复习《哲学生活》解读之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第一轮复习《哲学生活》解读之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三第一轮复习《哲学生活》解读之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各种形式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最突出地表现为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
⑶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2、〖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
3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4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观点: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或: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服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时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反对〗: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高考例题
(09江苏33)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六.人生价值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3)人的价值的评价:
3.价值观的含义和导向作用
含义: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客观依据--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1)价值判断的含义与的价值选择的含义。
(2)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3.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1)为什么会产生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从不同阶级的角度看在阶级社会中,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人而异——从个人的角度看,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从不同立场的角度看。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价值评价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怎么办
①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②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利益要求
③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④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高考例题
(09全国Ⅱ38)材料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废除人民公社,确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以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据统计,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在1978年约有2.5亿,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农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
材料二:表2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构成统计
材料二:表2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构成统计
年份 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数(1978年=100) 食品支出% 交通通讯支出%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
1985 268.9 57.79 1.8 3.9
1990 311.2 58.80 1.44 5.37
1995 383.6 58.62 2.58 7.81
2000 483.4 49.13 5.58 44.18
2005 624.5 45.48 9.59 11.5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10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内在统一的。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体现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党通过农村经营制度、分配制度、税收制度等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人民群众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践行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标准。
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体现自己的价值
②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③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我们要坚持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②。。。。。。。。③。。。。。。。。
补充:
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1)个人的社会价值:个人作为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社会的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 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二者之间的联系: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社会价值决定自我价值
(3)通过劳动的实践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1、〖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2007年高考文综宁夏卷)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亿多人,外出务工收入增加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25.9%。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来自东部、中部、西部的农民工分别为3484万人、4251万人和2833万人,而在这三个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则分别为7404万人、1569万人和1572万人。
材料二 表2 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单位:元)
年份地区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东部 11334 12811 14159 16207 18217 23768
中部 5892 6395 6691 7757 9481 10608
西部 4687 5007 5473 6187 7219 9338
注:*2005年的统计口径与其他年份的统计口径略有差异。
材料三 据报道,2007年,来自某省农村的在京务工人员董先生当选北京市党代表并出席中共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他是北京某居民小区的保洁员,15年如一日勤恳工作,深受好评。
(3)进城务工人员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理应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简要说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与价值创造和实现的途径。
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个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对社会的贡献越多,自身的价值就越大。
1.3.5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