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17张PPT。寻先烈足迹做合格团员 (一)认知目标: (1)通过去市民之家革命烈士馆参观,学习莱州党史 (2)感受莱州籍先烈为国奉献的精神,了解莱州老党员代表的先进事迹 (3)学习先烈的伟大精神,继承先烈的光荣传统 (二)技能目标: (1)体验党员干部的组织性、自律性,以提高学生纪律意识,团队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场馆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先烈的崇高品质,树立远大理想 (2)使学生学有榜样,奋发向上,形成心有祖国,心有集体,心有他人的思想感情 小组分工第一小组 搜集资料,分享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起源以及莱州党史的内容第四小组 搜集莱州先进党员的英雄事迹第三小组 参观郑耀南故居制作介绍郑耀南的微课程第二小组 去市民之家参观,带回影像资料交流展示中国共产党 起源 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随后,各地先进青年组织共产主义小组,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五卅运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 1930年秋,王鼎臣从济南带回山东省委关于发展党组织建立县委的指示。中共掖县县委在平里店镇西障郑家村郑耀南家里正式成立。 王鼎臣 :掖县第一位中共党员和党组织创始人之一。1938年任中共掖县县委书记,领导玉皇顶抗日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莱州革命史 郑耀南(1908—1946),平里店郑家村人,掖县共产党组织和三支队的创始人,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秋任中共掖县县委书记,也是掖县县委第一任书记。在其倡导下,县委创办油印刊物《红星》报,郑耀南任主笔,并兼刻写蜡纸、油印,常彻夜不眠。 1938年3月8日,组织领导了掖县玉皇顶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和军政委员会,1939年10月赴延安,进中央马列学院学习,随后被调到中央军委一局工作。在他短短三十八年的革命历程中,充满了传奇与辉煌,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使他积劳成疾,1946年2月在延安病逝。英雄掖县我们身边的榜样支边模范:张云师 支边模范: 邱秀婷 时代楷模:李登海 1922年2月出生的张云师,是莱州市虎头崖镇朱流村人,读了8年私塾。十五六岁时接触抗日思想,逐渐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当时,张云师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只要是与抗日有关的事情他都积极参与。1940年,张云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0月,在一个本家大伯的带领下,以本村小学为阵地,以教员的身份秘密为共产党做事,传授党的纲领,教育群众跟着共产党积极抗日。 1941年12月25日上午,盘踞在沙河据点的日军小队长岩渊率领十几个日伪军,去村里抓捕抗日分子,他们窜到优游山上,并向村内开枪,5名无辜群众被杀。正在为孩子们上课的张云师迅速组织孩子及群众向村北黑松林转移,由于转移及时,避免了更多思想积极及抗日积极分子惨遭日伪军杀害。虽然张云师身体瘦小,但脑子特机灵,被人们称为“小先生”。一次,日伪军来到学校捉拿抗日教员,被堵在教室里的张云师没有被鬼子的阵势吓怕,而是从容地坐到了学生课桌,回答说老师还没到,其他的一问三不知,他的年龄和身材帮助他躲过一劫。 张云师 以教员身份秘密为共产党做事 1948年10月,张云师接到地下党的任务,组织周边村庄1000余人,编制一个连的支前队伍,参加淮海战役支前。战役中,担架队完成了9.8万伤员的转运任务。为了保护好这近10万名伤员,他们用身体掩护伤员、用喝水的瓢给伤员接大小便,甚至在自己受伤后,依然以钢铁的意志坚持完成转运任务。 在大大小小的八十多次战斗中,张云师和他的支前连参加了二十余次的救护和物资运输搬运工作,在枪林弹雨中抢救起无数个伤员。张云师曾经抬担架一口气跑过二十余里,荣立了“支前二等功”。由于生活没规律,张云师得了肠粘连,手术后,为了不给部队添麻烦,1949年1月28日,他率领伤残支前人员回到了老家。 由于他早期参加过抗日工作,又有南下支前的经历,又识字。回到家后,在组织的安排下他做起了小学教师,先后在朱流、西大宋、东宋等8处学校任教,历任过教导主任、校长。1954年,参加了莱阳专区小学行政干部培训班,1980年退休,1982年转为离休。 84岁的邱秀婷是烟台市三名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老兵中唯一的一名女性,她13岁时参加支前活动,多次受到13团表彰,是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家住莱州市驿道镇花园村的邱秀婷1931年5月出生,13岁时参加支前活动,曾做过袜子、抬担架、送情报、推磨磨面、做大饼等,1951年当选小洼乡乡长,之后还担任过管理区妇女主任,1970年-1989年任花园村书记,所在党支部曾被评为省先进党支部,人民日报曾报道称她为“花园大队的向阳花”。 “1944年,参加轰轰烈烈的支前活动时,我才13岁。”邱秀婷老人说,那时候她和村里的进步妇女一起为13团官兵剪布做袜子,磨得她一双稚嫩的小手满手是泡,但她并不知道苦和累,裁剪完布料后又去做群众工作,发动群众为部队做袜子。虽然她年纪不大,但是在当时很有影响力,成为当时的支前骨干分子。团里开大会时,专门号召部队向她学习, 邱秀婷:13岁拥军支前,不叫苦不怕累 邱秀婷13岁拥军支前,不叫苦不怕累,是拥军支前的先进分子”部队领导对她的肯定传遍当地。邱秀婷还多次接受任务,为组织送过鸡毛信。为了安全起见,每次送鸡毛信都是在晚上进行,并躲到玉米地遮着光看情报领取任务,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来说实属不易。胆大心细的邱秀婷多次圆满完成任务,至今邱秀婷还清楚地记着当时的接头暗号。在17岁时她又参加了担架队支前,并担任小队长,还参加了担子山等战役。 邱秀婷思想进步,在退休之后还积极为村里建设建言献策,处处赞颂祖国的新变化,美好的新生活,她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活动,跳广场舞,打腰鼓。小学文化的她还编了一首300余字的顺口溜,赞扬社会主义建设。 李登海,男,1949年9月出生,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人,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 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李登海在育种科研、玉米高产栽培和种业体制创新领域亲历亲行30多年,培育出20多个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累计增产粮食800多亿公斤。创造出亩产过吨粮的世界夏玉米最高纪录,在李登海的试验田里,玉米、小麦两季能产吨半粮,1亩地能养活4个人!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5年9月25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李文祥和李登海。我要向先烈及身边的英雄榜样学习,做一名合格团员小组讨论 当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很难理解领悟过去那个年代的悲惨,也永远难以感受侵略战争的灾难。但今天的我们必须永远记住,在脚下的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最残酷壮烈的战争,有过先烈们浴血抗战的惊天壮举。他们在战场上不怕牺牲,冲锋在前,英勇杀敌,抛头颅,洒热血,舍身赴死的革命精神;在监狱里、刑场上,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崇高气节;在抗战中不怕艰苦,不畏强暴,威武不屈,英勇顽强的民族意志,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