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君山区一中二年级政治科教学案8日期:2009年11月 日 星期 设计:钟文锋 审核:陈爱平课题: 探究世界的本质 (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重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难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方法措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讨自主与合作探究: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A级)(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是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脱离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 中,没有 的物质,因而运动是 、 和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 的一面。静止是 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二是说 .因此,静止是 、 和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 的同时,也肯定 的存在。物质世界是 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和 。2.运动是有规律的(1)所谓规律,就是 。(2)规律是客观的,是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 ,也不能 。规律是普遍的。 、 和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 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 , 。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合作探究(讨论释疑)(B级)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P31◇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1)运动的含义明确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和各种具体运动形式的关系:(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学生举例说明:注意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课堂探究:(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离不开物质)学生思考: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体现的道理是: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 。课堂演练1、2◇课堂探究:(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① 区别:1)含义不同:运动是指:静止的两方面的含义:2)特点不同:运动是: 静止是:②联系:静止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是 的统一。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会导致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导致 。(举例说明)2.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堂探究: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学生思考回答: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注意:规律必须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本质的而不是现象的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稳定的而不是多变的(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①原理内容:规律的客观性是指:思考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 体现的道理是:规律的普遍性是指:思考: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荀子体现的道理是:②方法论要求:◇课堂探究:(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探究:(1)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归纳总结:1)一方面,必须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知识疑点】(1)运动是绝对的是否意味着静止是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否说明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改变、改造和消灭规律。(4)规律既然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因而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的。该观点对吗?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的。(5)规律有无好外之分?规律无好外之分。规律可以给人们带来积极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作用,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生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生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知识网络梳理】【课堂反馈】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之树常青”、“生命在于运动”,这些俗语说明 ( )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D.运动包括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句话说明了(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3.30年来,我国不断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始终没有改变。这说明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4.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今年10月择机实施。在高速运行的神舟轨道舱内,航天员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 ( )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 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 )A.否定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6.下列联系属于规律的是 ( ) A.地震、海啸预示人类的灾难 B.万有引力C.水往低处流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7.2008年8月1日,在我国新疆东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南端、宁夏南部、陕西中部、山西南端、河南中西部可见日全食,这是21世纪中国境内首次可观测到日全食。科学家预测到,明年7月2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发生一次观测条件相当好的日全食。上述事实说明 ( )A.日全食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 B.日全食的出现并无规律可循C.科学家能够创造规律认识事物 D.人们对日全食及其规律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8.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 (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9.材料l: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组号 1 2 3 4 5 6 7 8 9 优秀团队 课堂之星结果学教反思规律运动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规律的含义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运动是有规律的要尊重规律,不违背规律要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君山区一中二年级政治科教学案8日期:2009年11月 日 星期 设计:钟文锋 审核:陈爱平课题: 探究世界的本质 (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重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难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方法措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讨自主与合作探究: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A级)(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 运动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运动 是物质的 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运动 的物质。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 物质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承担者 ,脱离 物质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 运动变化 中,没有 不运动 的物质,因而运动是 无条件的 、 永恒的 和 绝对的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 静止 的一面。静止是 运动 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 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 有条件的 、 暂时的 和 相对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 运动绝对性 的同时,也肯定 相对静止的 的存在。物质世界是 绝对运动 与 相对静止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相对主义 和 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所谓规律,就是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 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 创造 ,也不能 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 、 人类社会 和 人的思维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 规律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 规律 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 遵循规律 , 而不能违背规律 。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 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成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合作探究(讨论释疑)(B级)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P31◇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1)运动的含义明确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和各种具体运动形式的关系:(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学生举例说明:注意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P31◇课堂探究:(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离不开物质)学生思考: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体现的道理是:这句话表明了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 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 唯心主义 。P32◇课堂探究:(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① 区别:1)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的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 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2)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 、 永恒的 和 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 、 暂时的 和 相对的 。②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 与 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导致相对主义 和 诡辩论。(举例说明)2.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堂探究: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注意:规律必须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B级)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本质的而不是现象的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稳定的而不是多变的(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①原理内容: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违抗性。人类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思考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 体现的道理是:规律的普遍性是指: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的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思考: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荀子体现的道理是:②方法论要求:它要求人们必须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课堂探究:(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探究:(1)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归纳总结:1)一方面,必须必须 遵循规律 , 而不能违背规律。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 的基础上,根据 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成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知识疑点】(1)运动是绝对的是否意味着静止是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否说明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改变、改造和消灭规律。(4)规律既然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因而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的。该观点对吗?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的。(5)规律有无好外之分?规律无好外之分。规律可以给人们带来积极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作用,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生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生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知识网络梳理】【课堂反馈】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之树常青”、“生命在于运动”,这些俗语说明 ( )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D.运动包括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句话说明了(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3.30年来,我国不断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始终没有改变。这说明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4.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今年10月择机实施。在高速运行的神舟轨道舱内,航天员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 ( )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 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 )A.否定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6.下列联系属于规律的是 ( ) A.地震、海啸预示人类的灾难 B.万有引力C.水往低处流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7.2008年8月1日,在我国新疆东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南端、宁夏南部、陕西中部、山西南端、河南中西部可见日全食,这是21世纪中国境内首次可观测到日全食。科学家预测到,明年7月2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发生一次观测条件相当好的日全食。上述事实说明 ( )A.日全食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 B.日全食的出现并无规律可循C.科学家能够创造规律认识事物 D.人们对日全食及其规律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8.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 (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1.C 2.D 3.D 4.C 5.C 6.B 7.D 8.B9.材料l: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9.(1)从材料l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2)材料2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组号 1 2 3 4 5 6 7 8 9 优秀团队 课堂之星结果学教反思规律运动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规律的含义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运动是有规律的要尊重规律,不违背规律要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8.doc 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8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