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政治生活 第4讲 当代国际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 政治生活 第4讲 当代国际社会

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4讲 当代国际社会
考纲展示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
1.主权国家
2.国际组织
3.联合国
二、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2.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1.时代的主题
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3.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四、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2.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3.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4.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备考策略
从2009年新课标高考试题分析可以看出,本专题在高考中所占比重不大,试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时代的主题;我国的外交政策等。从历年高考看,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时代的主题、我国的外交政策也经常作为主观题的要点出现。2010年高考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仍然要把本专题作为复习的重点。特别是与中国有关的热点问题要格外重视。
要点整合21世纪教育网
一、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问题 发展问题
含义 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成为主流的含义 和平具有了现实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发展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形势 战后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但世界和平是主流 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解决的根本途径 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足一个长期的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
二、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和国际关系、国家性质、对外政策的内在联系
(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问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2)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
(3)对外政策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国家对外关系上的反映。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国家对外政策的执行过程就是国家利益的实现过程。
(4)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导致主权国家对外政策的改变,从而使国际关系发生相应变化。21世纪教育网
三、联合国的原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原则 联合同的原则
区别 内容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2)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3)集体协作。(4)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作用范围 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是联合因宪章的重要内容,是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处理问题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
联系 ①二者的内容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和平共处五原则体现了《联合国宪章》中的国家主权、各国平等以及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正义等重大原则,反映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愿望,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成为国际公认的处理周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保证国家问关系的正常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建立网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共同发展。
误区辨析
1.人权高于主权。(注意:主权是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国家的主权是该国人民享有人权的前提,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因此说“人权高于主权”是错误的。一些西方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其实质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1世纪教育网
2.所有的国际组织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注意:各个国际组织宗旨、性质不同,职能干和作用相异,对每个国际组织的作用要进行具体分析。)
3.国家性质与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注意:要与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相区分。国际关系由国家利益决定.并受国家力量的影响,国家性质与国家利益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
4.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注意:世界多极化的局面尚未形成,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5.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力量。(注意: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我国的国家利益。)
6.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权宜之计。(注意: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符合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长期战略。)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联合国的原则。(注意:①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而联合国的原则是《联合国宪章》中的重要内容,是联合国本身及其成员国处理问题的法则或标准;②联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联合国原则的内容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联合国宪章中确定的国家主权、各国平等与维护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重大原则。)
体系自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真题研析
[例1] (2009·海南)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4月2日在伦敦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合作应对是正确抉择。我们强调国际合作,是因为 ( )
①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国际合作
②当今时代的主题发生了变化
③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④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注意题目设问的限定信息“强调国际合作”,据此排除③;当今时代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故②的说法错误;排除含②③的选项,本题选C项。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C
[例2] (2009·辽宁文综)中国自1990年开始参加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迄今已成为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之一。联合国维和事务最高官员评价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使维和行动焕然一新,他们帮助远方的人民,改善他们的生活,大大增强了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力量”,“希望中国在未来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维和部队的贡献表明 ( ) 21世纪教育网
①中国履行其肩负的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
②中国协调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作用显著增强
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④中国特别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该题考查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对我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认识。我国对维和行动的贡献说明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维护国际和平的能力不断增强,①③应选。维和行动并不是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其中也涉及发达国家,②④不选,故选B。
[答案] B
[例3] (2009·上海)面对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我国外交工作贯穿一条主线,即全力为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去年下半年以来,外交部门协同国内有关方面大力加强经济金融外交工作,积极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同时,我国积极开展高层外交,推动国际对话与合作。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和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会等国际会议,全面介绍中国应对危机的重大举措,表达了中国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诚意与决心,也表达了中国为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作出新贡献的诚意与决心。21世纪教育网
(1)运用“我国的对外政策”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2)运用“重点论”和“两点论”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须简述原理,然后结合材料分析说明)。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本题以经济危机为大背景考查我国的外交政策及相关哲学知识,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回答本题注意结合题目要求,依据在前分析在后,做到言之有据又言之有理。
[答案]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作用。我国外交工作贯穿一条主线”,体现了我国对外工作维护国家利益,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尤其要为国内的经济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积极开展高层外交”,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解决热点问题作贡献,展现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表明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
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是我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践体现。
(2)重点论指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主流;两点论指同时要注意和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在错综复杂的外交工作中强调“贯穿一条主线”是抓住了重点和主流.同时强调“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是对外工作统筹兼顾,这既分清了主次,更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课堂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于2009年7月27日至2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奥巴马在致辞中表示,中美关系将塑造21世纪的历史。这体现了 ( )
①中美两国存在合作的基础
②中美是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最主要力量
③国家问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1世纪教育网
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②说法与实际不符合,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但认为国家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是错误的,故排除②③。
2.近年来,中国依托自身经济调整增长的独特优势,以更具主动性、建设性和负责任的姿态,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处理世界和地区事务,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的和平崛起 ( )
A.标志着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形成
B.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表明任何国家都不再干涉中国内政
D.说明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实力
[答案] B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本题以中国和平崛起为立意,考查学生对我国崛起的意义,A C D表述错误。
3.2009年7月26日,随着3颗绿色信号弹划破天空,“和平使命一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练结束,观摩台上响起热烈掌声,对中俄联合反恐军演取得成功表示祝贺。“和平使命一2009”启示我们,在当今世界要维护世界和平,应 ( )
①削弱大国的力量
②反对恐怖主义
③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
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要维护世界和平并不意味着削弱大国的力量,故①说法错误,②③④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举措。
2009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发布《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报告,报告中说,我国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国的深空探测能力不断进步。预计2030年前后,中国实现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2050年前后,载人飞行从月球基地飞向更远的行星,具备载人登火星能力。回答4~5题
4.我国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基于 ( )
①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需要
③建设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④实现外太空军事化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中国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为了实现外太空军事化,故④说法错误,①②③符合题意。21世纪教育网
5.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在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宇宙和地球认识的基础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造福全人类。这体现了 ( )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
B.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C.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首要外交目标
D.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基本目标
[答案] A
[解析] 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展,造福全人类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故选A,B C D不是材料体现的。
6.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作出贡献,我国政府的做法,体现了一个大国 ( ) 21世纪教育网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C.对维护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
D.对促进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B、C、D虽然表述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应该排除。
二、非选择题
7.材料一2009年6月7日,第二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在东京举行。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日本外务大臣中曾根弘文说,中日两国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和日本承诺将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并呼吁就全球贸易自由化谈判尽早达成协议。
材料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日关系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近年来以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为首的右翼势力不顾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感情和反对,执意频频参拜靖国神社,曾使中日关系跌入“冰点”。国家主席胡锦涛去年5月访日,被称为中日关系的“暖春之旅”。此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着重落实了“暖春之旅”经贸方面的成果,中日关系重现“春意”。
(1)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折射出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2)分析中日两国既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又有“冰点”、“春意”蕴含的政治学道理。
[答案] (1)竞争、合作和冲突。21世纪教育网
(2)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②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日两国在很多领域存在共同利益,所以中日关系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春意”。③国家间利益差别和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中日两国在一些领域存在利益的对立乃至冲突,会有“冰点”。④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需要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中日两国领导人修补两国关系的努力,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同学们:针对你们复习内容的巩固与掌握,请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八)及阶段性检测题(二)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