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第2讲 文化传承与创新考纲展示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21世纪教育网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21世纪教育网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21世纪教育网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三、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文化创新的意义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4.创新与借鉴、融合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21世纪教育网备考策略21世纪教育网本专题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三方面分析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认识、尊重文化多样性,理解并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握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是考纲规定的重要考点。2009年高考主要考查了对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文化创新的意义、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有涉及。采取主观题形式对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作了重点考查。本专题在2010年高考中,主客观试题均会有所反映,主观题一般会通过一些图表、案例等具体材料设置问题,体现对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学生在夯实具体知识点的基础上,从文化传播、继承、创新三个角度把握它们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要点整合21世纪教育网一、全面把握文化的发展文化在传播中发展(横向)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纵向) 文化在创新中发展是什么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传统文化(继承什么):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与社会实践的关系:①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足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②文化创新引导、制约、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为什么 1.文化具有多样性,在尊重多样性基础上,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繁荣2.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3.意义: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有利于外域文化传入,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途径:文化创新(发展)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文化自身的传承(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教育方式的变革)等对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1)必要性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要发展先进文化,而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2)重要性①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②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汪。怎么做 1.途径主要有:商业活动、人类迁徙、教育活动等2传媒大体经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3.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③把握住社会制度的更迭或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遇,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不失时机开展思想运动,加强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文化工作者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2.途径(1)根本途径/基本要求立足于社会实践(2)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义”②面对世界,博采众长,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3.铸造中国文化辉煌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二、掌握四组关系1.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②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由于各民族问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形成文化的多样性,不会形成世界文化五彩缤纷的景象,因而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2.文化、传统文化、先进文化21世纪教育网①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文化产品都是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进行思维加工的结果,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世界观和价值观。21世纪教育网②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③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文化形态上的反映,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3.创新与继承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②创新与继承是统一的。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喇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与基本途径21世纪教育网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鉴、吸收。误区辨析1.各国的所有文化遗产都是世界遗产。(注意:文化遗产要成为世界遗产,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定,并予以保护。)2.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指文化的多元化。(注意:文化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我们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反对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3.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注意:认同本民族文化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之一一,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1世纪教育网4.历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注意: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的:艾化。传统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历史上产生的文化如果没有被人类传承下来,那就不是传统文化。) 21世纪教育网5.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因为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护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包袱,因为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注意:两种观点未认识到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要一分为二地辩证认识。可用传统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缺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考点分析。)6.文化传承就是文化继承。(注意: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7.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归才智。(注意: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1世纪教育网8.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之间是矛盾的。(注意: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创新,否则文化创新就失去根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要求文化创新,体现时代精神。)9.文化创新就是抛弃传统文化,建立新文化。(注意: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21世纪教育网10.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意: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系自建( http: / / www.21cnjy.com / )真题研析[例1] (2009·江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 (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 该题考查了文化创新的途径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错,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④错,中华文化只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成为世界文化。故选A。[答案] A[例2] (2009·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体现了 ( ) 21世纪教育网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解析] 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是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体现,选D。[答案] D[例3] (2009·安徽文综)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21世纪教育网(1)结合材料分析安徽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经济意义。(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3)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发展观、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意识的能动作用,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等知识。本题具有两个大的特色:一是具有时代特色,紧跟当今重大的时政问题(经济危机);二是具有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安徽地方特色。按经济、哲学、文化三个模块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1)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注意考查的模块范围,问题中明确指示“现实经济意义”明确指向《经济生活》;其次,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如经济结构、文化产业、培育软实力、“厚积薄发”的底气等等,从材料中抓住有效性信息,使要点更具有针对性。(2)问,首先注意模块限定《生活与哲学》,其次“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启示考生运用唯物论知识回答,回扣到教材知识就是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再次,组织答案时,要理论结合材料,同时要紧扣材料。(3)注意模块限定《文化生活》,其次,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措施既要结合材料,更要注重把握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此题在于平时知识的积累和总结。21世纪教育网[答案] (1)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的冲击和影响。有利于提升安徽的综合实力,实现文化强省和安徽崛起的目标。(2)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能动地改造世界。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安徽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课堂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浙江省政府公布的第二批涉及l0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等7项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 (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为了经济利益③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④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21世纪教育网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 ②错误,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能带来经济利益外,还能带来社会效益,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公民素质;④错误,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2.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道别变得频繁和寻常。30年前,父母、亲朋、恋人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上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书信、电话、短信、电邮、MSN、QQ总有一款适合离者抒发别情,道声平安。这表明 (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21世纪教育网③传统习俗和思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 D21世纪教育网[解析] 材料说明了不同时代人们的道别方式不同,这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快速发展的时代,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表述错误,③不是材料体现的。3.1861年,法国大文豪雨果在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够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物归还被劫的中国。”雨果的话代表了有良知的法国民众的声音。从人类正义的立场看 ( )①改变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平等竞争秩序是归还被劫文物的关键21世纪教育网②英法两国应与中国谈判解决流失在英法的上述文物的归属问题21世纪教育网③尊重他国的文化遗产所有权是尊重他国文化的起码准则21世纪教育网④依国际法归还所劫文物是遵循各民族文化平等原则的必然要求21世纪教育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从材料看强调英法两国摆脱重负,清洗罪恶,主动归还,强调外因不符合题意,排除①。从人类正义的立场看,文物的归属是很明确的,无须谈判的,所以排除②。③④说法正确。21世纪教育网4.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不同版本的《新华字典》在对同一个字词的释义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对“社”、“资”的新解释。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中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这表明文化创新 ( ) 21世纪教育网A.来自社会实践B.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21世纪教育网C.就是推陈出新D.应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答案] A[解析] 对“社”、“资”的新解释反应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即文化创新来自社会实践,故选A,B、C、D不是材料体现的21世纪教育网5.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相互之间常会有“误读”或“误解”。我国多年流行着一种说法:莱布尼茨是受中国《周易》“八卦”的影响才发明二进制算术的。许多学者都曾指出,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算术在1679年,而他研究中国的“八卦”符号是在1703年,一前一后,相差整整24年呢!但直到现在,仍然有一些书籍和文章在以讹传讹!这启示我们 ( )A.文化交流、借鉴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B.中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母体C.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21世纪教育网D.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反对大民族主义[答案] D[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主旨的把握。B表述错误,材料主要表明对中国的“八卦”和西方的二进制算术存在“误读”,这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要尊重西方文化,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大民族主义。A、C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6.“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减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 21世纪教育网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的保守性C.相对的稳定性 D.鲜明的民族性[答案] C[解析]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故C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21世纪教育网1.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世界各国经济均遭遇“寒流”,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加强对文化创新、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因为这是经济复苏的必要措施。为此,山东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提高文化发展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文化产业。切实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努力使齐鲁文化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有更大作为。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山东省推进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山东省推进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21世纪教育网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要关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继承传统的齐鲁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山东文化和国内其他地方文化及外国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⑤反对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扩大文化视野,兼收并蓄.发扬光大山东文化。(只要学生答出3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同学们:针对你们复习内容的巩固与掌握。请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十)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