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试验-------------小班化改革试验课例解析(课前准备:明确学习小组组长及组员,提出积极参与,认真思维的课前要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 (随机抽查) 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问题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答案: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问题三:“五行说”与“心外无物”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何种阵营?(课件展示)五行说 王守仁“心外无物”答案:“五行说”是唯物主义;“心外无物”是唯心主义。本环节设计目的:1、复习上节主干知识,学生查漏补缺,明确重点。2、承上启下,理解新知与旧知的逻辑关系。(过渡进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理解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及其内容;明确了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第二环节:快速阅读预习 自主学习双基 (5分钟速度全框,快速记忆小组抢答)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_________的问题展开的。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_____ __,先有______ _后有_________,_________决定_________;3、唯心主义认为_________,_________是本原,物质依赖于_________,不是_________决定_________,而是_________决定_________4、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_________和_________。6、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要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_________的哲学体系。本环节设计目的:1、提高阅读速度,粗略预习本框知识。2、面向全体学生,感受简单高速度学习的成就感,提升学习自信心。第二环节:分组合作探究 学习理解新知(小组讨论 百家争鸣)(课件展示)材料: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探究问题: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世界观?参考答案: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课件展示)材料: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 宋明时期张载、王夫之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 “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探究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参考答案: 合理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是主观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课件展示)材料: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利维坦》“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探究问题:材料体现了什么样的世界观?如何正确认识这一观点。参考答案: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它克服朴素唯物主义物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批判宗教神学,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唯物的(是“意见支配世界”)(过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都有其局限性,直到唯物主义发展到它的第三个基本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使其发展为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课件展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 重要地位――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唯物主义小结: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三种基本形态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过渡:理解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我们还要了解与之根本对立的另一哲学阵营---唯心主义)情景创设:马上要面临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了,很多同学开始了忙碌的复习备考。可是,小明一点不着急,上课睡觉,作业不做,回家听歌、看电视、上网忙偷菜﹍妈妈让他学习,小明说:我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学和不学都一样,考试过不过,听天由命吧! 还有超级自信的小龙,上课一听就会,课下一题不做,考试一做就错。老师教育他不要眼高手低,一定要多练多做,多思多问。小龙满不在乎,还向老师保证:万物皆备于我,到了水平测试我一定能过!探究问题:小明和小龙的做法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世界观?这样的世界观会给个人成长带来什么危害?参考答案:小明犯了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小龙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唯心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世界观会是个人成长误入歧途!(课件展示)判断下列观点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 老子:“道生万物”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王守仁:“心外无物” 朱熹:“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柏拉图:理念的世界是永恒不变,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 黑格尔: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 。唯心主义小结:1.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 两种基本形态 : 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本环节设计目的:1、本环节设计目的:学习新知,理解新知,有效巩固、提高双基的落实。2、提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3、提高阅读材料(诗、名言、漫画等)能力,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三环节 思路拓展 辨析疑点 (分组辩论)笛卡尔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同时他又认为,除了机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后来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辨析一:哲学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否还存在第三个阵营?参考答案:或者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二者必居其一不存在第三个派别。二元论在根本上滑向唯心主义。辨析二:有人认为: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你是如何认识的?参考答案:片面。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都有其局限性,不能说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但是唯心主义提倡精神作用和一些辩证思维方法,也有一定合理因素。本环节设计目的:1、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掌握辩证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第四环节 典型例题 联系巩固 (组内互助 组间竞赛)例一 :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民以食为天 B、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C、存在即被感知 D、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答案:C例二 :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①物是观念的集合②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③气者,理之依也④心外无物⑤存在即被感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例三 :2008年3月,一些西方媒体对西藏暴力事件进行了严重失实报道。如3月17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法新设在各自网站上使用一张描述一辆汽车正向两名平民驶来的图片,却裁去了约10名暴徒向汽车投掷石块的部分.这完全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不可知论的表现 D、唯物主义的表现答案:A本环节设计目的:巩固双基,提高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五环节 总结哲学理论 感悟哲学智慧 (小组归纳 老师汇总)理论框架:名言启迪: 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柏拉图 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柏拉图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马克思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本环节设计目的:1、提高梳理知识,概括、综合知识的能力。2、通过名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反思:优点:1、 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复习提问、速读预习、小组探究、分组辩论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基本实现了人人参与,生生抢答的课堂效果。2、 通过课堂复习、预习、知新、巩固、练习、提高、小结等环节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3、 灵活使用启发式教学、名言导学、生活情景导学等多种教学方法。4、 各环节设计紧凑,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实现课堂高效率。5、 设计知识面广泛,拓展学生的知识,注重思维逻辑能力培养。6、 较好的实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能力、三观三维目标。不足:1、本课是我校小班化教学改革抽到的天天示范课。所以,备课时间有限,制作课件较简单。2、情景材料准备不是很充分,缺乏时效性,贴近学生生活不充分。3、个人能力所限,设计的探究问题尚待改进。4、课堂改革力度还须加强,有些环节未能大胆放给学生,老师讲得多了;有些有难度的问题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预设与生成还有一定差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