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资料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资料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生活趣味政治
古时宋国有一族人善于制造一种药,这种药冬天擦在皮肤上,可使皮肤不会干裂,不生冻疮。这一族人拿这个秘方,世世代代做漂染布絮的生意,日子倒也过得充足殷实。后来有个买布的商人知道了此事,就出重金买下了这个秘方。当时吴越两国是世仇,不断交兵打仗。这个商人便将这个秘方献给吴王,并说明在军事上的用途。吴王得此秘方大喜,便在冬天发动水战。吴军士兵涂了药粉,不生冻疮,战斗力极强,而越国士兵仓促应战,加上大部分都患了冻疮,若不堪言,大败而归。吴王重赏献秘方的商人一块土地,这个商人从此大富大贵,也不用再去贩卖布匹了。
试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理论写一篇小论文。
【提示】 小论文应包含市场经济的特点,以及作为市场上的经营者应具备独特眼光,善于发现商机!
基础知识梳理
一、市场资源的配置
1.市场调节
⑴资源配置
①必要性: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需要又是多种多样的、无止境的。
②基本手段:计划与市场
2.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方式: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
(3)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4)市场调节的弊端: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市场规则
(1)含义: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就是市场规则。
(2)内容: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3)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注重诚信建设
①原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市场交易规则的基本内容,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信缺失会直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萎缩、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
②怎样加强诚信建设?大力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市场经济的建康发展,就要加强诚信建设,需要建立和健全各种法律的;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经济。
2.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内在要求: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原因:①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②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③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⑶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疑难探究整合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如何实现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进行的。
(1)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价格提高,将会促进生产,增加供给,抑制需求;反之,则减少供给,刺激需求。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使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
(2)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生产者、经营者根据供求的变化不断调节生产经营活动,引导人、财、物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酉己置。
(3)竞争是市场活动的灵魂,通过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买卖双方之间在价格和质量方面的较量,使社会资源不断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价值规律的要求得以贯彻。
市场机制就是在上述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竞争,价格在供求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导社会资源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
2.如何区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与盲目性
自发性 盲目性
区别 含义 市场主体在价值规律支配下自发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导致的 市场主体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而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导致的
表现形式 市场主体不正当经济行为 市场主体经营决策失误
导致后果 市场秩序混乱和收入差距扩大 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解决手段 法律和行政手段 经济和法律手段
共同点 (1)都是市场的弱点和缺陷的表现(2)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3)都需要以国家宏观调控来弥补
3.宏观调控手段比较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含义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内容作用 经济手段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最常用的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通过立法,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障经济秩序协调发展。 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协调,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也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使用,否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联系 ①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②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经典例题分析
考查知识点 市场调节
【例1】(2008·北京·38)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伟大的历史变革,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注:基本建设支出是国家经济建设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图10反映了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
(2)结合图10,分析图11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
(3)运用经济常识,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尝试解题】(1)图10表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商品零售环节由政策定价占主导地位逐渐演变为市场调节定价占主导地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步发挥基础性作用。
(2)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经济职能相应发生转变,财政支出分配比例发生变化,基本建设支出比重下降并保持适度的比重;市场不能完全解决公平问题,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逐步上升。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自发地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有力的作用。
【思路点拨】本题以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主旋律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了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转化为市场体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也就是市场越来越起到基础性作用门第(1)问是图表性分析,虽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通过纵向比较商品零售环节三种价格形式变化情况,就可以说明这一转变,,第(2)问考查的是政府职能在财政方面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也就是在国家分配问题上(即社会公平问题上)的一个重大转变。第(2)分析这一转变的时候,要注意图中的隐性要素,就是社会保障比例正在和基本建设比例相吻合,这就表明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这两者的比例适度方面做了一个重大的调整,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逐步上升—如果回答财政更加体现公平性的原则,同样符合题意,第(3)问考查的是基础知识,要注意整合,应分别从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市场和宏观调控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变式训练】(2008·广东)2007年国家工商总局把农村食品市场作为强化农村市场监管的重点,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切实保障农村食品消费安全。这表明
A.市场调节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B.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监管市场
C.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基地 D.政府运用经济手段监管市场
【解析】本题材料的主语是“国家工商总局”不是市场,所以A不能选。C说法错误,我国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不能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经济手段一般只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种,此外还有经济计划,这些在材料中都没有涉及。国家工商总局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是实施行政手段的表现,故B正确。
【参考答案】B
考查知识点 市场秩序
【例2】(2008·上海·7)目前我国已发布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食品行业标准数千项,制定了《食品卫生法》、《进出口食品检验法》等11部法律和22部法规,基本建立了食品、农产品“从农用到餐桌”全过程的认证认可体系。这些措施有利于
①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②优化外贸结构
③维护中国产品的信誉 ④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尝试解题】D
【思路点拨】 优化外贸结构是指优化外贸中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原材料和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的结构,要求初级产品、原材料在外贸中比重逐渐下降,这与题目无关。故②不正确。
【变式训练】(2007·江苏·18)十届全国人大五次合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这一规定
①有利于维护杜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②重在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
③重在提高股份制经济在公有制经济中的比重
④有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物权法》作用的理解。②③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
【答案】D
考查知识点 国家的宏观调控
【例3】(2008·宁夏·39)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气候变化与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有密切的联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国近年不断加大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表3 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构成
年份 投资总额其他(%)(亿元) 国家预算内资金(%) 企业自筹(%) 国内贷款(%) 利用外资(%)
2001 174.48 20.83 4.29 38.46 4.14
2002 188.37 22.28 4.25 23.12 3.85
2003 221.79 8.45 64.00 11.32 3.06
2004 308.11 4.50 73.81 9.42 1.49
2005 458.19 1.70 78.93 8.51 1.5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数据计算)
(3)分析表3数据,指出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的变化趋势以及导致这种变化趋势的成因。
(4)运用所学经济知识,提出政府在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方面可采取的调控手段和措施。
【尝试解题】(3)表3显示,在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下降,企业自筹资金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下降。这说明企业在污染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4)①经济手段:对污染企业征收排污费、污染税,对节能环保企业优惠贷款利率,限制为污染环境的企业提供贷款。(若回答出污染排放许可证交易之类的措施,可适当加分)②行政手段:强制关闭污染环境的企业或限产:发放排污许可证。③法律手段:环境立法,追究污染环境企业的法律责任。
【思路点拨】本题以“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污染排放”为背景,考查了我国政府在污染治理方面坚持的原则以及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措施。回答第(1)问,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把数字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就可以得出变化的趋势,通过这一趋势,不难找出其成因。第(2)问把基础知识和时政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回答时要根据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从三个方面去思考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的具体措施。
【变式训练】(2008·全国)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下列行为属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是
  A.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B.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
  C.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D.工商部门给新办企业发放营业执照
【解析】此题以十七大报告内容为材料,以近两年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背景,主要考查考生对宏观调控手段的理解。解题时注意,设问要求考生从选项中判断哪一个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B、D两项属于是行政手段的表现,C项是法律手段的表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A选项中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有利于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属于经济手段中的经济杠杆。
【参考答案】A
智能优化训练
基础达标
1.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基本手段,它们是
A.价格与供求 B.价格与竞争 C.供求与竞争 D.计划与市场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市场和计划,故正确选项为D。
2.彩铃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彩铃的内容快速更替,“彩铃内容创作”这一新兴职业吸引了众多的从业者,彩铃制作师也都有不菲的收入。这一现象表明
A.新兴行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B.新兴职业创造的价值高,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C.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D.从事非物质产品的生产投入少、风险小、收益高
【解析】C 彩铃业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劳动力资源和资金的流人,这体现了市场调节的作用,正确选项为C。
3.企业做得再大也是一条鱼,而市场则是水,鱼必须活在水中。这表明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C.只要有好的市场环境,企业就能获得发展
D.企业生产经营必须面向市场
【解析】市场和企业的关系说明,企业生产必须面向市场,正确选项为D。A、B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说法太绝对。
4.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需要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而良好的市场秩序要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包括
①市场准人规则 ②市场交易规则 ③市场竞争规则 ④市场消费规则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市场规则的内容。根据教材知识点,①②③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B。
5.有人说,举行价格听证会是“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真诚握手,这里握手的双方是
A.市场机制与价格杠杆 B.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
C.价格听证与价格制定 D.生产厂家与消费者
【解析】B “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是指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故选B。其他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6.漫画“邮购陷阱”启示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必须
①规范市场秩序
②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
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④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C 本题考查良好的市场秩序对于发展市
场经济的重要性。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
有体现。
7.由于市场天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缺陷,市场
机制在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上必然有无能为力之时,由此会导致经济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失衡等宏观经济问题。因此,我们要学会“放风筝”,既要赋予各类市场主体像风筝一样的“空间”,又要操纵好牵制风筝的“线”。
简要说明材料体现了哪些经济生活内容
【解析】整个材料说明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赋予各类市场主体像风筝一样的“空间”,说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操纵好牵制风筝的“线”,说的是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即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
【参考答案】(1)材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道理。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所以要赋予各类市场主体像风筝一样的“空间”,但是市场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即操纵好牵制风筝的“线”。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8.近年来,我国食品销售方面存在许多陷阱:利用精良包装,销售质次过期的食品;使用福尔马林等非法加工手段,使产品外观漂亮;打着“酬宾”“让利”的旗号推销伪劣食品;等等。
(1)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上述现象的原因及其危害。
(2)请你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问有两小问,在解答时不要将现象当成原因,而要通过现象揭示背后的原因是市场调节的弊端造成的。对其危害的分析,要结合教材知识来作答。解答第(2)问要注意从市场主体如国家、企业、消费者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1)原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危害:①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造成资源的浪费。②损害消费者及其他合法经营著的利益。③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
(2)如政府要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消费者要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食品的销售,借助各种合法途径打假。
能力提升
9.《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反垄断法素有“经济宪法”、“自由企业的大宪章”之称。反垄断法的实施有利于
①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④有利于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B 反垄断法有利于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但不是“同步富裕”,因此④为错项,排除。
10.(2007·海南)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越来越多地运用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运行。经济杠杆能够起到调节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
A.是以政府强制为后盾的 B.直接关系着市场主体的利益
C.能够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D.能够熨平经济发展中的波动
【解析】B 此题是2007年海南省高考试题,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细致考察,要求学生必须真正理解。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是通过调节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而引导其经济活动的,因此应选B项。
11.某“无烟”锅因涉嫌虚假宣传被中央电视台曝光后,工商管理部门对该“无烟”锅生产厂进行了杏处,查封了涉嫌虚假广告产品的存放仓库,并责令其停止销售。在此次事件中工商管理部门所履行的职责在于
①维护市场秩序 ②执行商品的安全标准
③维护消费者权益 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B 解答本题要弄清题干中的主体是工商管理部门,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因此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是在查处,而未表示执行标准,因此②应排除。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因为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并有其固有的弊端 ②市场经济应坚持以宏观调控为基础
③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国家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④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解析】D 本题考查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应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因此②为错项;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并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因此④说法错误,应排除。
13.2008年5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和经济工作。会议认为当前经济运行继续保持总体平稳态势,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是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煤电油供应较紧,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等。会议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两手抓”,,一手要毫不松懈地抓抗震救灾,一手要坚定不移地抓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和取善宏观调控,着力控制物价上涨,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简要说明当前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解析】本题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中央“两手抓”的战略部署和山东省“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为背景,考查宏观调控的原因和手段,并自然延伸到哲学角度考察“两手抓”的哲学依据。回答时既要从理论上回答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又必须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
【参考答案】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实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②加强宏观调控,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③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必须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
14.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难题。山东省委、省政府为解决这一难题进行了长期探索,先后提出并实施了“五大板块”等发展战略。2007年8只又提出了“一体两翼”构想。“一体”是指胶济铁路为轴线形成的横贯东西的中脊隆起带,区域面积、人口、总量、收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等主要指标举足轻重,是拉动全省发展的主要发动机和增长极;“两翼”是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土地、矿产、劳动力等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一体’’带动“两翼”,“两翼’’支撑“一体”,合力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分析山东省“一体两翼”战略构想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条件。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然后调动和运用有关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参考答案】(1)构想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2)构想体现了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成优势互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3)构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统筹兼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探究创新
15.(2008·全国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 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解析】本题的时事性比较强,粮食问题是2007年社会一直关注的热点话题,一般考生对这一试题应该会有一定的心里准备。此题主要考查政府如何应对粮食危机,控制粮食价格。既然是考查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发挥的是宏观调控职能。那么其答案中政策措施则应以宏观性的政策措施为主,可围绕宏观调控的三个基本手段,从三个方面考虑相应措施。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受供求关系影响。控制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就要从粮食市场的供求两方面来采取相应措施。这样,考生可以控制粮食市场需求的角度和增加粮食产量和供给的角度,答出国家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参考答案】稳定粮食需求。措施包括:杜绝粮食浪费;限制工业用粮;减少或禁止粮食出口;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等。从长远看,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粮食生产。措施包括: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坚持和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机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耕地面积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