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综合检测(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综合检测(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综合检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东汉末年,孙、刘联军的将领们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在下列哪场战役中得以施展( C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下列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 )
A.孙权建立吴国 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
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官渡 D.诸葛亮派船队到达夷洲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C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4.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②将都城迁往咸阳 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 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5.当看到某同学画了许多不同边数的正多边形,埋头计算圆周率数值的情景时,我们知道该同学正在探究( C )
A.韩非子的思想  B.张仲景的理论 
C.祖冲之的贡献  D.毕昇的活字印刷术
6.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B )
A.都出现了盛世 B.都曾制定了有利于统一的制度和措施
C.都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D.都修筑过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7.七年级(1)班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历史剧《唐太宗》,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情节是( D )
A.某年大旱,唐太宗宣布免除赋税,并赈济灾民 B.某位学子因考中进士而做了大官
C.某位地方官员因为铺张浪费而被罢免 D.某位官员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杀
8.下列有关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作为隋朝的一种制度创新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B.为普通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有一定的公平性和民主性
C.创立该制度的本质目的还是为巩固统治
D.为后世沿用至今
9.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D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吐蕃首领上书说,已与唐朝“和同为一家”了。这反映了当时( C )
A.吐蕃正式并入唐朝版图 B.吐蕃开始接受唐朝册封
C.唐蕃和亲,关系十分密切 D.吐蕃成为唐朝的藩属
11.唐代有一位诗人,其诗风雄奇飘逸,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人们称他为“诗仙”。该诗人是( A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12.【2016·四川内江中考】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A )
A.赵匡胤和铁木真  B.赵匡胤和忽必烈 
C.赵构和铁木真  D.赵构和忽必烈
13.对“澶渊之盟”的认识有误的是( A )
A.是北宋与西夏之间签订的和平协议
B.这个条约既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但又在客观上促进了边境的相对稳定
C.它促进了民族的交往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关系的发展
D.它的签订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14.【2017·山东青岛中考】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B )
①辽 ②北宋 ③金 ④南宋 ⑤西夏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解析:据所学知,辽、北宋、金、西夏、南宋建立的时间都在10世纪到13世纪的范围之内,其中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北宋和南宋都是汉族建立的政权。
15.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主要抗击下列哪一政权( C )
A.西夏  B.辽 
C.金  D.元
16.【2017·山东青岛中考】《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B )
A.三司  B.行中书省 
C.中书省  D.宣政院
17.【2017·山东威海中考改编】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C )
A.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 B.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C.元朝时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D.唐朝时金城公主入藏
解析:A项与新疆有关,B、D项中,当时的吐蕃是一个国家,而不是隶属于中国的。
18.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宋代,下列情景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D )
A.士大夫在酒楼上吃东坡肉 B.逛夜市
C.市民到娱乐场所瓦子听评书 D.老百姓普遍穿丝绸做的衣服
19.西方学者谢和耐说:“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古代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C )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20.元朝时,黄道婆推广了________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D )
A.回族  B.汉族 
C.藏族  D.黎族
二、综合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善用人才,虚心纳谏。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安定局面,国力逐渐强盛。
材料二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称为什么?在汉朝时有哪些这样的时期?(4分)
“贞观之治”;“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光武中兴”(汉光武帝)。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统治思想?这种思想与诸子百家中谁的思想相一致?(4分)
民贵君轻;孟子。
(3)唐朝的强盛对我们今天的发展有什么启示?(至少三点)(6分)
积极推行改革,包括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发展经济;保持国内稳定的环境;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切实减轻人民负担等。
22.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英国思想家培根
材料二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坟地的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止痛,中国却拿它来当饭吃。
——鲁迅
请回答:
(1)培根所说的“三种机械发明”指的是什么?(6分)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发展事业中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活字印刷术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指南针为欧洲人的环球航行和发现新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的发明使作战方式发生了变革。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中培根与鲁迅的不同观点?(2分)
中国的科学技术曾辉煌过,对世界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但由于缺乏开明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导致科学技术未能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动力。
23.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探究一: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行省制度。
(2)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所说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什么制度?(2分)
科举制。
【探究二:经济篇】
(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我国古代唐朝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分)
曲辕犁轻便灵活,回转省力,能够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筒车这种新型的灌溉工具能通过竹筒把水由低处运到高处,节省了人力。二者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探究三:文化篇】
(4)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朝或元朝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4分)
宋词(或元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或火药的广泛运用)。
【探究四:感悟篇】
(5)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