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综合检测(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综合检测(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6·湖南郴州中考】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它建立于( A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前202年  D.公元202年
2.《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D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3. 中国银行行徽(图一)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二),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A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4.【2016·山东临沂中考】鲁迅先生说:“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预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其中,“赦免了农书和医书”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 )
A.秦始皇发布焚书令 B.秦始皇活埋一批儒生
C.秦始皇修骊山陵墓 D.汉武帝推行儒家教育
5.假如你生活在秦朝时期,下列情景不可能遇到的是( D )
A.大批人被征去兴修灵渠 B.士兵奔赴前线与匈奴作战
C.市场上开始使用统一的货币 D.皇帝亲自下地耕作
6.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B )
A.秦朝统一全国,生活安定 B.秦朝法律残酷
C.当时市场竞争激烈 D.日常生活提倡文明礼貌
7.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对这次起义认识正确的是( A )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B.这次起义直接导致秦朝的灭亡
C.起义前准备充分,建立“张楚”政权 D.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军的主力
8.中国第一个治世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个治世是( C )
A.光武中兴  B.武帝盛世 
C.文景之治  D.贞观之治
9.【2017·江苏无锡中考】“统一思想,归本儒家,让大家有共同的目标,致力于共同利益。”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B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郡县制
10.后人把秦始皇、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主要是因为( B )
A.他们都用儒家学说治国 B.他们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帝国
C.他们都推行了郡县制 D.他们都攻打匈奴,修筑长城
11.下列关于昭君出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B.向汉朝提出和亲的是呼韩邪单于
C.是汉朝迫于匈奴压力的一次和亲 D.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12.下图中是某历史短剧的台词片段,从台词的对白中判断出小华、小明他们正在排练( A )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清军出兵雅克萨 D.玄奘印度取经
13.【2017·山东青岛中考】“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B )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北京
14.张骞通西域后,从西域开始传入中原的是( D )
15.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主要史实有( D )
①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 ②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 ③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传入中国 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⑤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16.下列关于纸及造纸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在甘肃天水的汉墓里发现了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B.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C.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D.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17.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中,不属于东汉时期取得的是( B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
C.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出现
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18.秦汉时期,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A )
①国家的统一 ②生产的发展 ③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④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2016·山东泰安中考】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B )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20.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了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在咸阳建立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对于这一情节的设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这个故事是正确的,因为当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
B.这个故事是错误的,因为当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
C.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有符合事实的一面
D.这个故事不太真实,因为秦始皇建立的是道观
二、综合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李白《古风》
材料二
材料三 史官所藏不属于秦国所记的历史材料的,包括《诗》《书》、百家语都要交地方官烧掉;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第二年,秦始皇发现有人议论他,他认为这是诽谤,派人严加追问,把有牵连的儒生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他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他一生中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3分)
嬴政。他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材料二反映的是秦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措施的示意图,这些措施是什么?图一措施的实行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影响: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被后来的历代王朝所沿用。
(3)材料三所述的内容与秦朝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该事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焚书坑儒”;摧残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4)遥想当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是何等的威风,可历经短短二世即亡,对此你有何感想?如果你是秦朝皇帝,你会如何治理国家,使之繁荣昌盛?(4分)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完成了统一大业,但统一后却实行繁重的徭役和兵役,采用严酷的刑法,再加上秦二世更加残暴的统治,使百姓民不聊生,终使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迅速灭亡。由此可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假如我是秦朝的皇帝,要注意任用贤才,提倡节俭,关心百姓,还要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22.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汉代讲学图(汉代画像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致命的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2分)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2)材料二中“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一学派?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实行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3分)
儒家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中央集权。
(3)材料三反映的是汉武帝创办的什么机构?该现象和材料二有什么联系?(3分)
太学。联系:兴办太学是独尊儒术的一种表现或措施。
(4)结合以上问题的回答,试比较材料一、二所采取措施的作用的不同之处。(3分)
秦始皇对儒家学说实行了极其野蛮粗暴的破坏,结果没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汉武帝将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结果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23.张骞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探险家、外交家。我们今天能够吃到葡萄、听到琵琶弹奏的旋律,都应归功于张骞出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分别是哪年?第二次出使西域很顺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原因: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2)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官职总管西域事务?它的设置有什么意义?(3分)
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洲的陆路通道,请你说出它的名称及具体路线。(3分)
丝绸之路。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再到西亚,最后到达欧洲。
(4)你认为张骞的哪些精神品质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的?(2分)
忠于祖国、开拓进取、百折不挠、信守承诺、不辱使命等。
(5)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2分)
价值:古丝绸之路是中西方友好交往、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作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6)如果沿丝绸之路观光旅游。你认为最值得游览的名胜古迹是哪一处?(1分)
秦始皇陵兵马俑(或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遗址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