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期末综合检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6·山东烟台中考】人类早期文明大多兴起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下列大河流域主要文明成果归属错误的是( B )
A.尼罗河流域—金字塔  B.两河流域—伊斯兰教 
C.印度河流域—种姓制度  D.黄河流域—甲骨文
2.【2016·云南曲靖中考】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河北被称为“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C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3.【2017·山东泰安中考】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派之间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D )
A.儒家:以政为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4.小毛在陪妈妈看大型话剧《商鞅》时,介绍了许多有关商鞅的事情,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C )
A.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家中最著名的就是商鞅
B.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C.商鞅的变法得到秦始皇的支持
D.商鞅虽然被车裂而死,他的变法措施却继续推行
5.下列对先秦时期历史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
B.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
C.韩非子的思想主要是“礼”和“法”两部分
D.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当时起着拱卫周王室的作用
6.【2017·山东聊城中考】下面这幅漫画的主题应是( A )
A.文明交流  B.民族融合 
C.习俗差异  D.国家冲突
7.下列关于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都曾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②都进行了侵略扩张的战争 ③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④都曾经侵入到印度河流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2016·山东东营中考】下列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组合中,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乔达摩·悉达多—佛教 B.阿基米德—杠杆定律
C.古希腊—荷马史诗 D.波斯帝国—象形文字
9.在疆域上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并都产生了一种世界性宗教的帝国是( D  )
①古罗马帝国 ②查理曼帝国 ③阿拉伯帝国 ④秦帝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0.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下列图片中的建筑与三大宗教有关的是( C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大化改新和阿拉伯国家建立的相同点有( C )
①都实现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②都通过改革的方式实现了本民族的发展 ③都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
④都缓解了社会危机,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⑤都实现了本民族、本地区的统一
A.①②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⑤
12.【2016·海南中考】秦统一后,围绕着地方采取何种统治方式的问题,君臣之间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最终,秦始皇在地方推行( B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3.下列不属于右图历史人物历史功绩的是( D )
A.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
D.开通了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14.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作用是( C )
①大大削弱了诸侯王原来的封地和势力 ②加强了思想控制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改善了中央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由“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再到“独尊儒术”的变化趋势。这个趋势从根本上反映了( D )
A.封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B.封建制度的确立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加强
16.下列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错误的是( C )
A.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B.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D.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17.下列关于盛世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唐朝的鉴真和玄奘为弘扬佛法作出重大贡献,鉴真著有《大唐西域记》
B.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李白是“诗圣”
C.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活字印刷品
D.盛世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是这一时期经济繁荣
18.【2017·广东中考改编】下边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历史朝代是( C )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瓦子(舍)在城市的出现 ●活字印刷术的出现 ●句子长短不一的新诗歌体裁的出现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隋朝
19.【2017·四川成都中考】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了( D )
A.康乾盛世的出现  B.科学技术的突破 
C.外贸易的发展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0.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C )
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②灭亡南宋 ③建立宣政院 ④设立锦衣卫 ⑤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
二、综合题(共40分)
21.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某班同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多数同学认为应把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文化形象。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文化中一大著名学派。
材料二 儒家学说在秦朝几乎遭遇了致命性的打击,但到了汉代却又得到统治者的极力推崇……
材料三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材料四 儒家思想的发展
时代
人物
主要思想主张
春秋

仁、礼
战国
孟子

秦朝

汉朝
董仲舒

请回答:
(1)①人物是指__孔子__,②的主张是__仁政__。(4分)
(2)请你写出③(历史事件)名称并作简要的评析。(4分)
焚书坑儒。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摧残文化、钳制思想。
(3)汉朝统治者为推崇儒家学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④是什么?还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和官学。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你认为21世纪的人类可以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汲取哪些智慧?(4分)
材料三说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智慧:“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要适当展开);可举执政为民、以德治国、关爱生命、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等例子加以说明。
22.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宋代把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在人烟稠密的乡村聚落和交通要道上,草市星罗棋布,构成地方市场的基础,不少颇具规模的草市后来发展成固定的商业居民点,上升为镇或县。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 北宋时,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变化……(出现了)一种既轻便而又易得原料的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三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四 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宋代经济的发展?说明了什么?(6分)
发展:城市(镇)兴起;商业繁荣;纸币产生;海外贸易兴盛。说明:宋代商业繁荣;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2)中古西欧的城市有着怎样的地位?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
地位:经济中心。意义:瓦解封建制度;孕育早期资产阶级。
(3)宋代城市和中古西欧城市在形成时,有哪些相同点?(4分)
都在交通要道上产生;都由集市贸易兴起;都产生了市民阶级;都由小集市发展成城市(镇);都是自发形成。
23.经济文化要发展,路要先行。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透过沙漠戈壁中的悠悠驼铃声,中国汉唐商店里出现了西方的香料、珠宝;在汉代的城市街头,能看到古罗马魔术艺人的表演。唐代朝廷上下,流行从波斯传入中国的马球游戏。
材料二 这条古河道上“商船往返,船乘不绝”,两岸日渐繁荣,城镇日渐增加;南宋时,造纸和印刷术发展很快,通过此河道送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广泛传播了古代文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描述的内容分别与中国古代史上哪一交通要道有关?(4分)
丝绸之路、大运河。
(2)这两条交通要道的起止地点分别在哪里?(2分)
丝绸之路:起于长安,最远到达欧洲。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
(3)从材料中可知,这两条交通要道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
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请选择其中一条交通要道,说一说,它在今天具有的意义或作用。(2分)
丝绸之路:进行考古发掘,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时的一些情况;开发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大运河:开发大运河的旅游资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