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泗县一中2019年秋关于“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主题班会 课件(共9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泗县一中2019年秋关于“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主题班会 课件(共94张PPT)

资源简介

(共94张PPT)
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
享受职业,赢得尊严,学生爱戴,
同行敬佩,家庭幸福,衣食无忧,
超越自己
魏书生
任小艾
李镇西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赫而巴特
一、问题学生的现状
二、问题学生的界定
三、问题学生的原因
四、问题学生的转化
一、“问题学生”的现状
厌学
网吧游戏厅的“学生乐园”

打架斗殴事件
男生校园欺凌事件

女生校园欺凌事件
他们的行为
四川一女生早恋被奶奶看见 怕奶奶告密,杀死奶奶
角落里的小烟民
在我国现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之众的青少年被现行的评价标准划入了“问题学生”行列。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法国、十个瑞士、一百个卢森堡的人口。有的研究认为,问题学生在所有学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为8%-12%。
问题学生是一个普遍性、高发性的教育难题
一是生理发育上的差异性:
语言表达的差异、技体动作快侵、灵活性、嗓音的高低,音质的好坏等
二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差异:
三是行为举止、道德礼仪差异性:
四是语言文字接受及记忆的能力
五是数字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等。
小时候性格内向,每次考试都是劣等,经常挨老师的鞭子,倍尝同学们的讥笑 。
8岁才上学,但仅仅只读了三个月的书,就因为问了老师“2加2为什么等于4”而被老师斥为“低能儿”撵出校门 。
3岁还不会说话,直到10岁才去上学。因为反应迟钝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嘲笑,被称为“笨家伙”,连校长也判定他长大后“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 。
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一半。班上甚至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 。
霍金
11岁的时候经常与母亲吵架,父母曾送他到心理辅导中心求助。
读中学和大学曾两度被学校开除。
金庸
韩寒
生性不爱受困,常常违反班规,班主任罚他抄班规20遍,他就三支笔一起握。并常对人说,自己的一手好字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只上了四年小学,小学时被老师叫到讲台前,说了100遍“我是全班最差的学生”,后又因不按老师要求写作文等冲突而退学。
郑渊洁
上小学时曾是个“顽皮、贪吃、成绩差”的“淘气包”。成绩还一直是倒数几名,加上经常调皮捣蛋,校长在给予他警告处分时说:“我有很充分的理由对你表示不满。”他当下针锋相对:“先生,我也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对您表示不满。”
丘吉尔
年轻时钟情于赌博、酗酒、派对、飚车,甚至还因醉酒驾车被警察逮捕;青年时叛逆、放荡不羁,成家后笃信宗教、是个有责任感的好男人,就任总统后,果敢发起两场对外战争,以强硬的鹰派作风著称。
小布什
高中时代,他过了一段荒唐的日子,做了很多愚蠢的事,比如逃学、吸毒、泡妞等,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小子”,升入大学后才产生了社会感。
小时候,从不遵守上课的规则,为了追求“自由”带头上课捣乱,成了班级上的“问题学生”。经常打架,是班里的“孩子王”,但成绩在班里却是数一数二的,他几乎从不迟到。
二、“问题学生”的界定
什么是“问题学生”
2、问题学生的界定
“品德、学习态度、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的学生,才是问题生。”
问题学生的类型:

(1)文化课学习上的“困难者”
常见的问题有: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偏科、马虎、学习不能等;

(2)行为道德上的“落后者”
行为类问题学生常见的行为:多动症、攻击性行为、贪小便宜、顶撞老师、随意说谎、离家出走、抽烟喝酒、挑衅滋事、经常迟到(旷课、睡觉、说话)、搞恶作剧、小偷小摸、打架勒索等。

(3)心理问题上的“缺陷者”
常见问题有:早恋、迷恋网络、自残、暴力倾向、孤独、不合群、自卑、耐挫性差、考试焦虑等。
三、“问题学生”的成因
三、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
1、学生问题形成的内部因素
自卑心理、失爱心理、对立心理、冷漠心理、补偿心理
2、学生问题形成的社会原因
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
3、学生问题形成的教育缺失和不当
1)问题学生形成中的家庭教育:
①单亲家庭的不良影响
②留守儿童的问题
③家长的教育方法问题
1、唠叨;
2、脾气暴躁,不问是非,逮住就骂,甚至体罚;
3、动不动就埋怨、指责,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4、采取命令式交流,不通情达理,过分限制自由;
5、除了学习别的都不关心,滥报各种辅导班;;
6、脏话连篇、爱瞎吹,穿着不得体 。
网上调查学生最反感的家教方式:
2)问题学生形成中的学校教育反思
①学校的不当评价
②学校的教育忽视:
“问题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上得不到积极的、发自内心的肯定和引导,有的只是抹杀自信、伤害自尊、加重他们的“问题”的挑剔与打击,所以他们和教师总是疏远的、对立的。
③教师行为产生的教育问题:
三、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
案例:广州白云区初中学生被体罚,半年蹲在教室外听课
《沟通无界限,行风大家谈》节目现场播放的短片中,报道了广州白云区某初中同学反映老师经常换着花样罚学生站,甚至还根据心情的好坏决定罚站多久。学生抱怨说,在学校被罚站是家常便饭,简单的是从上课站到下课,稍微严重的是抱着一叠书站到下课,甚至有同学被罚蹲在教室外面长达半年。
教师的语言暴力——“杀手锏”
“就你这父母离婚没人管的,大了也出息不
到哪儿去。”
“你爸妈是近亲结婚的吧。”
“我现在成养猪专业户了,教了你们这群蠢猪。”
“吃人饭不干人事。”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比扇一记耳光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大。
—— 北师大 林丹华
四、“问题学生”的转化
一、处理问题学生的两大基本要素
案例1: 珍珍为什么一而再三的偷窃他人财物

珍珍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但到了学校后,居然一而再三的偷窃同学的财物,起先是拿走同学的零食,后来趁同学去看病或上厕所,抽屉没有关好,一下子拿走了300元,再发展下去,居然配了同学的柜子钥匙,拿走多位同学的钱物。直到有一次被同学当场撞见了。
几次数学考试的成绩都是作弊得了高分。
作为班主任,我对珍珍的变化十分诧异。经过我对珍珍的多次交谈,我才基本了解了珍珍的真实思想。原来,珍珍的父母一直不和,在闹离婚,但由于爷爷、奶奶的悉心照顾,她基本过着较为体面的生活,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她初中生活自豪、愉快。
到了高中以后,她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学习的压力,也有人际交往不合群的压力,还有虚荣心带来的生活压力,她的心理失衡了,莫名其妙地产生了强烈的嫉妒。想报复别人。这是她起初偷窃的心理和动机。后来那种孤独感和卑微感又驱动她一而再三的进行偷窃。
在耐心听取珍珍的种种烦恼后,我对她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并告诫她现在改正为时不晚。后来珍珍不仅向同学们作了道歉,并制定了赔偿计划,她的真诚也获得了同学的原谅。
为了获取学生问题的真实原因,我们需要提醒班主任的是:
首先,经验和逻辑判断并不能替代学生问题动机或原因的了解、掌握;
其次,问题真实原因的获得需要多种途径,并需要问题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其三,在未了解学生的真实原因前,任何贸然的处理,往往会使教育更困难。
要素1、要获取学生问题的真实信息。
案例2:
李老师的班级里有个叫王强的学生。这是一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学生。虽然师生对他的批评不少,但收效甚微。昨天他又没有扫地跑了,班级同学都对他有意见,希望老师狠狠地批评他。张老师走进教室就有这样的感觉。“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的说话训练课,”李老师开始说话了,“范围是谈谈我们班级同学的优点”。教室里一下子就活跃了。大家七嘴八舌,谈了很多人的优点。只是没有人说王强优点。王强低着头。李老师知道,是教育王强的时候了,于是他拍拍手,示意大家静下来。“同学们,谁来说说王峰的优点啊!”大家都不说话,有人还嘀咕:他有什么优点………。李老师又说了,“每个同学都有闪光点。我们来找找王强的优点,好吗?”沉默了一阵。班长小红说了王强扶受伤的同学上学的事。其他同学也开始夸起王强了。说他在足球比赛中踢进两球。为班级争了光。还有同学说王强拾金不昧的事。
从此,王强像换了一个人你似的,积极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而且学习和纪律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思考:
1、在李老师的眼里王强是怎样的一个学生?
2、李老师用了怎样的方法使王强发生了转变?
3、王强的转变给了我们怎样的教育启示?
要素2、要寻找最佳教育切入口和教育时机
问题学生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需要班主任对教育进行精心和周密的设计,其中教育的切入口和教育的时机是值得关注的,要用心去观察。
【一】学习问题类
二、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二】行为问题类
【三】心理问题类
【一】学习问题类
“老师,有了在咱们班的一年经历,我觉得我可以应付今后生活中的任何挫折和困难。”
“别人是不允许迟到的,考虑到你的特殊情况,我允许你每周违反两次纪律。”
“这次考试你肯定是倒数第一,既然如此你还顾虑什么?”
“如果你每次都能缩小30分,那就不是考大学的问题了,而是考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问题了!”
案例1:
(宽容使学生充满感激)
(鼓励使学生无所畏惧)
(表扬让学生充满自信)
“差生”是怎样产生的?
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就变成了“差生”。
怎样转变“差生”?
如何让“差生”体验成功?
让他反复体验成功的喜悦,积累进步的成果。
不断地挖掘他的优点。
案例1:
厌学、注意力不集中、学业困难、
自信心缺失、偏科、经常不交作业
学习困难的问题表现:
案例1:
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以及与学习有关的事表现出厌倦甚至厌恶的心理现象。
案例1:
(1)学习认知能力较差;
(2)学习行为习惯不良,导致基础差;
(3)人际关系差,感觉上学没有意思;
(4)缺乏学习动力,不知道为谁学习;
(5)观念错误,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
厌学产生的原因:
案例1:
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相信学生还有半杯水,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种种问题。
教育策略1:
(1)改变心态,相信“每一只丑小鸭其实只是受了伤的白天鹅”。
案例1:
教育策略1:
(2)家校合作,相信“好孩子都是帮出来的”
①引导家长学会沟通,和孩子成为朋友。
A、利用家长会,做好父母的家教培训。
B、利用网络建立班级家教交流群。
C、多聆听、多鼓励、多帮扶、
少责备、不抱怨、闭恶口。
②引导家长调整心态,多元化评价自己的孩子。
案例1:
班级学习小组的建设
教育策略1:
(3)小组合作,发挥“精准帮扶”的效果。
案例3:

张震同学不爱做作业,特别是语文作业,他不讨厌写字,要么就不交,要么就乱做。态度很差,每次上课就靠在桌子上面。还会顶老师,气得一个女老师哭了几次。
班主任找了张震同学几次谈心交流,每次谈心时间都在30分钟以上,张震的态度也转变很多。原来,张震同学从小学没有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基本上是要么抄袭别人的,要么是不做。父母亲都在外地打工,只有奶奶在家里带,奶奶因为这个去了学校很多次,效果不是非常好,导致成绩一直很差。
得知这一情况后,班主任就跟张震约法三章:1、及时上交作业。积极完成并交作业是一种态度,只要缺一次作业,就罚抄一篇满分作文(一个学期下来抄了几十篇)。2、上课时不能靠在桌子面上,每天把上课笔记交班主任检查;3、不能顶撞老师。
案例2: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学生
【一】学习问题类
对于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学生,案例中的班主任在处理时有哪些可取之处呢?
(1)仔细沟通、了解缘由;
(2)尊重人格、拒绝暴力;
(3)坦诚交流、约法三章;
(4)巧设方法,引君入瓮。
案例2: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 叶圣陶
习惯是人生的主宰。

———— 培根
如何培养厌学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教育策略2:
(1)利用故事,让学生认识习惯的重要性
(2)积极参与,与孩子一起制定行为规范
(3)持之以恒,不断地反复训练
(4)及时评价,利用各种方式表扬
案例2:
案例3:学习的逆反心理
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
于礼阳同学的案例:
【一】学习问题类
教育策略3:
(1)教师要有一个好脾气
①要注意正确调节情感
②要正确对待失误。
(2)给学生一个平等的发言权
①耐心倾听。
②不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
③做出积极反应。
如何应对因逆反心理而导致的厌学问题?
教育艺术就是心灵的艺术,它对教育者的要求首先不是技艺,而是对每一位学生的由衷地热爱和尊重,所以,比教育机智更重要的应该是教育民主。 ----李镇西
案例3:
(3)批评切莫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①分清场合和措辞。
②批评措辞要适当。
③对事不对人。
④适当冷处理。
教育策略3:
真正的教育艺术,往往产生于被教育者的冷静思考后。
⑤化批评为表扬
富有智慧的教师,哪怕是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能找到学生可以表扬和鼓励的地方,巧妙地将批评转化为表扬,从而达到触动学生心灵教育学生的目的。 -----李镇西
案例3:
【二】行为问题类
行为问题常见的表现有:
好动起哄、挑衅滋事、经常迟到、搞恶作剧、小偷小摸、顶撞老师、随意说谎、抽烟喝酒、离家出走、打架斗殴等。
行为问题的危害:
行为类问题学生传染最快、影响最坏、危害最大,最使同学讨厌、最使班级倒霉、最使老师头疼。

顶撞老师
校园暴力
1、顶撞老师
【二】行为问题类
学生顶撞老师的12个常见的原因:
【二】行为问题类
(1)老师冤枉了学生
(2)老师提出了学生做不到的任务
(3)老师讽刺、挖苦学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4)老师要请学生家长
(5)老师不公平
(6)学生对老师业务水平有看法
(7)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老师误认为是顶撞
学生顶撞老师的12个常见的原因:
【二】行为问题类

(8)学生心情不好,迁怒于老师
(9)学生想压住老师,好为所欲为;
(10)学生想表现自我
(11)和老师套近乎
(12)学生缺乏教养
【二】行为问题类
案例1
你认为案例中物理老师在课上对吴明的处理方式恰当吗?你会怎么做?
1、幽它一默
2、停止讲课
3、自我反思
4、上访告状
我的课堂我做主
《那我就和你斗到底》
案例分析
物理老师在课上对吴某的处理,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
(1)冷静不足;
(2)缺乏解读意识;
(3)处理方法错误。
班主任对吴某的处理,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
(1)具有敏锐的解读意识;
(2)因人施教,因势利导;
(3)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二】行为问题类
教育策略:
(1)切忌感情用事;
(2)避免正面冲突;
(3)不要居高临下。
【二】行为问题类
“齐鲁名师”郑立平老师在《把班级还给学生》一书中曾经这样说道:“在长期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特而行之有效的批评技巧,可以概括成4句12字:缓一缓,避一避,绕一绕,冷一冷。”
【二】行为问题类
2、校园暴力
调查显示,26.58%的受访学生曾在学校里被欺负过,其中被人拳打脚踢的占19.05%,对方叫别人来打的占到9.52%。而超过一半的受访学生还表示遭遇校园暴力后会选择忍气吞声。超6成的孩子最怕的人不是老师,不是家长,而是“坏学生”。校园暴力问题已成为学校管理的棘手问题。
【二】行为问题类
校园暴力:案例2
【二】行为问题类
每当一提起小强,全校老师都摇头,“谁能把他教好,简直就是奇迹!”不做作业、上课捣乱、课堂上睡觉、打架、凡是坏孩子能干的事,他全都参与了。班里的孩子对他是敢怒不敢言,连他的前任班主任也拿他没辙。于是乎,“座上雕”的外号就被冠加在他身上并悄悄地流传开了。
有一次,王老师上课叫他前面的一名同学回答问题。他却趁人不备,悄悄地从后面把凳子挪开了,结果让前面的同学摔了一跤,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一来,王老师差点都被气哭了,就把他告到了班主任朱老师面前。还有一次,小强睡醒了,伸了伸懒腰,觉得很无聊,就顺手将前面女同学的辫子揪着玩,惹得那名女同学哭哭啼啼地告到了朱老师面前……
【二】行为问题类
朱老师,谢谢你对我的关心和鼓励。我知道,我的学习成绩非常差,还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故意捣乱,惹老师生气。我也知道,老师和同学们都看我不顺眼,因为我经常欺负同学,有时还会打架、抽烟、喝酒。
朱老师,我很高兴你能和我一块玩篮球,还有打乒乓球。每次见到你,我都非常开心。以前的老师,他们都在批评我,只有你一个人对我特别好。很多时候,我实在不想读书了,来学校里也只是为了混日子。
我保证;从今以后,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再给你添麻烦了。请你一定要相信我!
案例分析:
【二】行为问题类
案例中朱老师的成功做法有哪些?
坚持不放弃不抛弃
制定个性转化方案
曾经也是差生的王金战老师在《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中说:“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沿着学生的长项发展,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
《青少年健康人格调查报告》

北师大心理研究所问卷调查:
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
初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自闭孤独、学习焦虑问题、情感困惑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自残问题、自杀倾向问题、适应性问题、人际关系困惑等。
【三】心理问题类
1、人际关系问题

2、考试焦虑问题

3、抑郁症问题
【三】心理问题类
1、人际关系问题
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指: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交往生活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属之间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
(1)界定
1、人际关系问题
(2)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调查结果:
三成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问题。
“我很孤独,找不到可以交朋友的人。”
“我很自卑,在与人交谈时,我不敢抬头和对方目光交流,而是低头或看别处。”
“班上的同学都很幼稚,跟他们没什么可聊的。”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和我交往。”
(3)问题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分析
①自卑心理,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
②不善于交往,造成问题学生不合群


教育策略:
(3)进行人际交往指导
(2)形成积极的人际交往意识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方法一: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方法二:运用心理沟通的方法。
2.考试焦虑问题
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它由一定的应试情境引起,以紧张、害怕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受个体认知评价及人格因素及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
(1)考试焦虑的界定
马修·埃蒙斯
霉运先生
(2)考试焦虑症状及其危害
(情绪)在考试前后或考试中,经常出现情绪高度紧张、恐慌、胸闷、头昏,无法抑制自己焦虑的情绪,记忆困难,思想难以集中,原来复习过的知识考试回忆不起来。
(身体)严重的伴有口干、恶心、呕吐、手直哆嗦、睡不好、吃不好、腹泻等症状。
适度的考试焦虑,使人思维开阔而敏捷;但过强的考试焦虑不仅会让人感觉担忧和焦躁,还会妨碍到人们正常的思维活动,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僵化等,同时还会伴有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失眠等躯体症状。
(3)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第一、正确认识考试
第二、调整期待值
第三、复习全面、细致
第四、考前注意休息
深呼吸法:
身体坐直,全身放松,用鼻子慢慢地吸气,吸足气屏住,然后用嘴将气缓缓呼出,重复十次,就能使人注意力集中,心静神宁,起到消除紧张,自我放松的效果。
心理暗示法:
适当运用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可以使自己树立考试必胜的信心。
“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好的”
“我准备得比较充分”,
“相信自己,我能行”
“要考的我已经复习好了,我会发挥好的”
情绪宣泄法:



聊天:向亲人或朋友述说自己的焦虑,得到理解与同情,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调整。
哭笑:找一个适宜的地方,放声大哭或大笑,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平。
运动: 保持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消除内心的紧张情绪。
书面释放:用写日记或书面的方式,释放自己的苦恼,排遣烦恼。
3、抑郁症问题
案例3:在家自伤自虐的学生
高二男生,和母亲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进入高二以后晚上作业时常以手捶墙,甚至用拳砸卫生间镜子,其母恐慌,求助德育心理辅导中心。
这这种例子很多,学生中比较普遍,但一般学校领导和老师可能不掌握这些材料。砸玻璃、头撞墙、割手腕。。。。。。。。
分析:
1、学习压力过大,没有好的压力宣泄渠道。
2、学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一方面造成学生压力大,一方面造成学校老师和家长发现不了问题。时间久了,造成安全隐患。
3、作为心理辅导教师职能受限,未能很好和其他部门教师协作。
处理:
1、新生建好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2、心理辅导课中设置压力宣泄专题,对于自伤自虐学生认真区别对待,不仅仅做思想政治工作。
3、心理宣泄室的恰当使用——有学校上宣泄室,可以,但最好是在宣泄后能辅以专业心理辅导,不然会助长暴力倾向。
一、问题学生的现状
二、问题学生的界定
三、问题学生的成因
四、问题学生的转化
对于班主任工作来说,教育智慧当然是重要的,但比起一切方法、技巧、兵法、绝招来说,情感高于一切!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李镇西
【案例分析】
《 泰 迪 的 故 事 》
因为我们深爱着我们的学生,深爱着我们的事业。爱,是教育的底色;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会道者,一缕藕丝牵大象;
盲修者,千钧铁棒打苍蝇。
这是云南圆通寺的一幅对联,也是我们了解问题学生、走进问题学生,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