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0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六《文化生活与文化传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2010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六《文化生活与文化传承》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六】文化生活与文化传承
【命题趋向】
本专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的力量,认识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文化传播、继承和创新方面分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本部分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主要有:文化的内涵、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与特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等。本专题在高考中会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考查考生对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作用等的认识;结合世博会、金融危机下的旅游、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十一届全运会,考查学生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以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等方面的事例,考查学生运用文化的传播、大众传媒等知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以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有关事例为背景,考查文化的继承性、传统文化的作用等。
【考点透视】
㈠重点内容
1、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⑴把握文化的内涵:从本质上看,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从文化内容看,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对人的影响
⑴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⑵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⑶特点:①潜移默化(从影响的过程看):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对于文化影响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②深远持久(从影响的效果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⑷文化塑造人生:①丰富精神世界。②增强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⑴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⑵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共性)⑶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个性)⑷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㈡难点内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⑴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③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⑵相互交融:①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体现了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⑷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尊重文化多样性
⑴为什么: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⑵怎么样:①价值认同:承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③遵循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3、文化创新
⑴是什么: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⑵为什么: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③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⑶怎么样:(途径):①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②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面向世界、博才重长,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⑤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㈢易混点
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只要经济发展了,文化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
辨析: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二者有同步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一面。因为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2、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辨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处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的过程,只有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才会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3、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辨析:各民族的文化不但要吸纳外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样才会有生命力。没有民族文化也就无所谓世界文化,多元的民族文化会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真题研析】
真题1 (2009江苏卷)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A项错误;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的,BC项错误;题干反映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故D项正确。
真题2(2009天津卷)某校开展了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读书话动。开展这项带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命题背景,贴近重大时政热点,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这一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题干材料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不是对社会的影响,并且只有先进文化才会促社会的发展,所以①观点错误;③项本身说法错误,也应排除;②④观点正确反映了题意,故答案选B项。
真题3 (2009江苏卷)2008年10月,第31届世界戏剧节在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这表明
A.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C.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解析:本题以在南京举行的世界戏剧节为背影,体现了自主命题中重视地方性素材选取和运用的特点。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借鉴,但不可能走向同一,C项说法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B项表述错误;对于其他民族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项说法太绝对,故答案应选D项。
【专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09年底到2010年初,我国预计建成24万到30万家农家书屋,覆盖全国40%到50%的行政村。之所以建设农村书屋,是因为
A.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
D.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某地木板年画的模具传统是木板手工雕刻,但为了印刷的速度和降低成本,开始进行平板机器印刷;同样某地制作皮影,为了最求速度和利润,开始了机器压制制作。这将导致
①正宗的传统手工工艺受到冲击
②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趋流失
③传统文化不再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④经济发展为文化开发创造新机遇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3.2010年山东省将启动孔子博物馆和孔子学院总部国际青少年研修基地项目。下列对待孔子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立足实践,推陈出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筹委会表示,2010年10月18日将邀多国嘉宾出席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纪念活动,一同纪念和保护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对这一文化遗产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财富,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没有意义  
②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2009年10月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开幕,并将一直持续到2010年2月14日,这是继中法文化年之后,中国在欧洲举办的最大规模文化活动。回答5-6题。
5.中国之所以能在欧洲举办文化活动,是因为
A.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主导
B.欧洲各国一向崇尚中国文化
C.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文化融合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6.举办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有利于
①加深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②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
③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④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9年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指出,世界各种形态媒体,不分文化异同、水平高低、规模大小,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处、求同存异、交流互鉴。这表明
①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世界媒体峰会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④要承认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8.在2009年,多年来以引进剧节目为票房和观众主体的演出市场,悄悄让位给本土原创。本土原创艺术展现的人文情怀,以及体现出中西融合西为中用的优势,更能引起文化层面的共鸣。可见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根基
②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创新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家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9.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在就台湾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这充分体现了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
④文化的力量远远大于政治的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09年9月15日,由鄂尔多斯歌舞团表演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鄂尔多斯婚礼》拉开了中日两国在日本东京共同举办的“2009中国文化节”的序幕。在日本举办中国文化节
①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②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③有利于使中国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2009年来,全国各地各部门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工程,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有人认为,“文化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12.山东是个文化大省,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的文化“名片”。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充分利用山东文化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山东文化走向世界。
结合材料,请你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为山东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出的建议。
【参考答案】
1—5:AABBC 6—10:CCCAD
1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③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不仅文化是重要的力量,而且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等因素也是重要的力量。
12.①立足实践抓住新机遇,发挥山东文化的资源优势。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铸造山东文化新辉煌。③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让世界真正了解山东文化。④大力发展山东文化产业,打造有重要影响和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山东文化国家际竞争力。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