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2 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2、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3、了解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健康发展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让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认识经济建设,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全面理解科学的发展观的内涵2、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教学方法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教师引导:同学们知不知道,其中第一个目标曾经发生过变化。十七大以前是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而十七大以后就更改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两者发生了怎么样的改变呢?学生活动:顺序改变了教师活动:顺序改变了只是从字面上的理解,那么实质上的改变又是什么呢?学生活动:积极讨论教师活动:实际上体现了我们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又快又好,首先强调的是个“快”字,但在“快”的同时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也使一些问题日益突出,以至很难实现“好”。而又好又快,首先强调“好”字,使“快”服从于“好”,在“好”中求“快”,这样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学们又知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又快又好”变成”又好又快“呢?我们又应该怎么做才能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一起探讨的内容。(板书: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二)进行新课1、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1、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虚框的材料,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积极思考教师点拨:这一材料说明,单从GDP来看是经济增长了,社会财富却没有相应增加。这种GDP的增长,是由重大损失带来的,是与损失相抵消的。因此,片面的经济增长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及其内涵(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原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热敏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还没有改变。邓小平: 发展才是硬道理。(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原因:A、为谁发展:人民B、靠谁发展: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利益,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教师活动:同学们知道我刚哪些政策或法规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生活动:1、全面义务教育,免除学费 2、减免农业税 3、汶川地震、血灾等4、医疗、养老保险的政策(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和谐可持续全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协调城乡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协调各环节、各方面,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协调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可持续:在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和保护环境、生态和资源等。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八个统筹: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教师活动:我们已经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了,我们可以从那四个方面去理解呢?学生活动: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教师活动: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刚上课时,我们说了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可是,具体该怎么做呢?有哪些方面的措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先请同学们阅读虚框里的材料,思考一下这则材料说明了我们存在什么问题。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现状:自主创新能力低,没有自己更多的世界名牌和核心技术后果:替别人打工,被压迫,资源消耗了,钱却被别人赚了,而环境污染却留在了我国结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教师活动:我国自从改变自主创新发展战略以来,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同学们能举一些例子吗?学生活动:1、神州飞船一号至七号 2、科技奥运---水立方的设计、鸟巢设计3、U盘设计——朗科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首次推出 4、煤炭、电力、冶金、防治等方面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设计让学生阅读虚框材料,思考回答问题。(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材料二(结论):能源消耗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粗放型增长方式,改变为:能源消耗小、成本低、经济效益高——集约型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材料一(结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消费的贡献率低所以要提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依靠投资、出口,还有消费三者协调拉动内需(2)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机构的含义: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以及部门内部的构成。材料一:发达国家三大产业在GDP的比重是:三、二、一材料二:我国三大产业在GDP的比重是: 二、三、一我国产业机构现状: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第二产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结论: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素质、创新管理理念。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因:A、我国人口13亿多,农村人口9亿多,农村人口占多数B、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农业基础比较薄弱C、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看书P82、P19)教师总结:农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工农差距较大,农业基础薄弱,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材料让学生得出:现状:我国资源已出现匮乏情况,生态环境也受到了破坏,结论:要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教师活动:刚才是从社会国家的角度来说的,那么具体到我们个人要怎么做?学生活动:节约用水、电,多植树,爱护环境,尽量不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饭盒等。5、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材料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三四千美元,远远高于中西部一些落后地区。目前,人均GDP最高为上海市,已经突破4000美元,最低的贵州省却只有300多美元。 材料二: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水平的分析报告,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东部实现程度97.86%,中部实现的程度为93.18%。问题:东部发展较快,中西发展较缓慢,尤其是西部发展慢,差距较大。结论:推进西部大开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教师活动: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法规吗?学生活动:十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人才培养等教师活动:除了要推进西部大开发,还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三)课堂总结、点评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正确地认识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感和民族自强意识,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等将有重大指导作用。(四)板书设计一、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第一要义是发展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核心是以人为本 4、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3)、基本要求是全面和谐可持续 5、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课余作业讨论:联系经济生活,讨论应如何理解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教学体会本节内容理论性、概括性较强,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协调发展方面的正反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及实施途径。PAGE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