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复习政治专题ppt学案:认识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0年高考复习政治专题ppt学案:认识论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学案 认识论
一、人的认识的来源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 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
客观世界
物质性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 。
(2)实践具有 。
(3)实践具有 。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
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
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
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来源
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 和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唯一标准
目的
归宿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 同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反映。
2.真理的特征
(1)真理的 。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
客观
正确
客观性
具体性
(3)真理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①从认识的 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条件性
主体
②从认识的 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③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 到 ,再从 到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
①认识的 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 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的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客体
实践
认识
认识
实践
对象
社会实践
深化整合
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切原理都是建立在它之上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物质性,但不等同于物质。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意识的范畴。所以说具有物质性而不是物质本身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不等同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易错点1 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典例1 】(2009·安徽文综)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 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 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C
错因分析 该题考生易误选④,原因在于不能区
分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的活动,①对实践的界定是错误的。人
们获得正确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但途径却是多
样的,④说法错误;材料中农村改革的渐次推开
反映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也反映了人类认
识的不断深化,②③正确。
纠错心得: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身实践获得的认识叫做直接经验,二是读书学习等获得的认识叫做间接经验,但书本上的知识最终也是来源于实践,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也不能因此而否认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易错点2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真理是相对的,
因而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的内容
【典例2 】由于受地球的不可入性和地震孕律的复
杂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人类对地震成因
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等主观因素的影
响,预测地震成为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这表明
( )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
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
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B
错因分析 该题考生易错选①②。①②说法都
是错误的。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纠错心得:每个人、每一历史阶段的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所以笼统地说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或是无限的都是错误的。真理是相对的,是指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离开了某一特定的过程,超出了自己适用的条件或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并不能认为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的内容。
易错点3 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典例3 】(2009·四川文综)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
( )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错因分析 该题考生易误选④,原因在于对认识
的反复性、无限性不理解。从手术无麻醉到无痛
手术,反映了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
的,①正确;正是为了解决无麻醉情况下的一系
列问题才促使人们不断的探索,才有化学止痛剂
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体现了认识是适应实
践的需要产生的,②正确。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
观的活动,人类的认识发展是无限的,③④表述
错误。
纠错心得:获得正确的认识并不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易错点4 真理属于意识,因而是主观的,这与真理
的客观性矛盾
【典例4 】据报道,近些年来,针对困扰人类的生
态问题,日本一些科学家在经历长久的探索和
论证后,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认为世界
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废弃物都能被利用
起来,并把实施“零排放”的社会称为循环型
经济社会。日本发展循环型经济社会,经政府、
企业和科技界三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
效。这说明 (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真理
是主观的,人可以发明自己需要的真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错因分析 该题易错选④,真理的形式是主观
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反映,不是人发明的。运用排除法,
选B。
纠错心得:真理是客观的,指的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作为一种意识,其形式是主观的,二者是不矛盾的。正象前面所学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预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并且在主观题中出现的可能性较大。要理解其主要的方法论原则:投身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结合。
【典例1】(2009·海南)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获得认识的途径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在辨析过程中既要点明阅读(间接经验)在人的精神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要补充出实践对人的精神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案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阅读的过程是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阅读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
预测:追求和发展真理 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可能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特征,或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特征,并且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的几率也很大。
【典例2 】(2008·宁夏)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
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解析 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为背景材料,考核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四个“气候评估报告”。人类对地球变暖原因的认识在发展,答题时抓住“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具体可以从实践是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上升性以及追求和发展真理永无止境等角度去组织答案。
答案(1)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2)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3)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高考视点
近年来,高考命题对实践与认识、真理、认识的发展这部分知识的考查力度加大,学生在复习时要结合现实问题,尤其是思想、经济和科技领域的问题,例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对我国航天事业新成就的认识、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的建设的认识等,以加强对这一考点的把握,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时政播报
我国农村改革已走过30年的历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讨论尤受瞩目:未来土地产权是家庭私有化还是集体化?农民是否可以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专家学者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这意味着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这根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同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设问角度
一: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中央作出“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明确规定”过程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获取信息:①设问信息:知识范围要求是哲学,题目类型是体现类,具体要求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规定”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哲理。②材料信息:农村改革已走过30年历程,在专家学者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规定。
调动知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组织答案:(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作出的明确规定正是基于我国农村改革30年来的实际状况而作出的。(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0年的农村改革、专家学者的充分调研,使党中央认识到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同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针对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土地管理制度规定的形成过程,有人认为,真理永远掌握在专家、权威手中。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获取信息:设问信息是知识范围要求是哲学,题目类型是评析类,具体要求是评析“真理永远掌握在专家、权威手中”这一观点。
调动知识:实践检验、发展真理,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特征,要不断地追求发展真理。
组织答案:(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等的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一个真理。(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专家、权威往往比普通人更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任何专家、权威都不可能永远正确。(3)真理最终掌握在谁的手中,不是以身份和地位为标准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我们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选择题
1.(2009·全国Ⅱ)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 ( )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 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 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中国总理的讲话体现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①④正确,应选。②观点过于绝对,不选。③错误,因为只有事物的变化才能导致人们观点的改变,也不选。
答案 B
2.(2009·福建文综)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 )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解析 “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的研制成功,充分说明了人类认识能力的伟大,A项符合题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前提,B项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和利用,但不能随意改变,C项错误;意识的作用有促进和阻碍之分,D项说法片面。
A
3.(2009·广东文基)“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 )
A.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解析 “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要坚持认识和实践、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所以选A。
A
4.(2009·海南)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 )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故①的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④的说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故①④的说法正确。
答案 D
5.某地为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提出了“抓大鱼放小鱼”的观点,并指导渔民用于实践。但后来该地渔民发现,在正常季节中捕到的鱼越来越小。生物学家说,这是人为因素的选择作用,使该地鱼类种群的基因频率向小的方向改变所致。这一材料表明 ( )
A.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或创造事物的规律
B.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因而是主观的
C.真理是相对的、具体的
D.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处
解析 A、B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真理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强调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故答案为C。
C
6.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随着此次“受控”的准确实施,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也宣布完美落幕。“嫦娥一号”成功受控撞月,为我国月球探测后续工程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只是我国对月球实施无人探测的第一步。这充分说明 ( )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②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要不断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④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②错误,应排除。
A
7.(2008·海南)“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年8月8日开幕的北京奥运会将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盛大节日。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 )
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
的动力
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解析 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说明认识不断发展,从而推动实践不断发展,A正确。B错误,认识本身不能自我超越,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C不完全符合题意。D片面,真理的发展不是被简单地否定。
答案 A
8.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思路实现更好的发展。这是因为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强调的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故选C项。
C
二、非选择题
9.(2009·广东单科)休谟说:“除了对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他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的”。
辨析: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之外,是人无法认识的。
解析 本题是一道正误混杂型辨析题。回答这类试题,既要分析其正确合理的一面,又要分析其中不合理的一面。本题首先肯定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之外,其次要分析客观事物并非是人无法认识的。
答案 (1)休谟的观点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够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意识还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4)通过人的感官,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变化多端的现象,通过“思维的眼睛”,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5)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10.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这个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正确性。
解析 本题设问中明确要求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首先在头脑中调取有关真理知识的体系,明确其所包含的具体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阅读分析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以发现,材料主要阐明了我党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上一方面坚持,一方面发展。这就进一步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即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党根据我国国情、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我们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