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一、基本说明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2、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2)年级: 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 第十二课第二框5)学时数: 45分钟(多媒体教室)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含义,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原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剖析生活中价值冲突的实际事例,如竞争与友情、关爱与惩罚、传统与时尚等,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是最高的价值标准,从而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理,要求学生深刻领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特征,做到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初步具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2、内容分析:价值判断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我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所以,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把握两点:一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最高的价值标准。3、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的一定的探究能力,伙伴合作能力。高二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因此,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疑惑。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和观点,学生已经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在独生子女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大多是不太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索取多而奉献少,因此学习本框题有它特有的意义。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教学中得统筹兼顾,因材施教。4、设计思路: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5、教学重点: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6、教学难点: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三、教学过程描述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故事启迪导入课题 5’ 【来自生活的报告】1.播放电影《生死抉择》片断.李高成:“今天,我想明白了,我是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哪个圈子里的人!我为自己的彷徨和犹豫而惭愧!万书记,同志们,现在我郑重声明,有关中纺的问题,凡牵涉到我本人和我家属的,请省委市委一定查到底,就是把我查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把我查得撤了职、坐了牢、杀了头,也要查到底!我宁可以自己为代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能让腐败分子蒙混过关,毁了改革前程,毁了我们党,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抉择,永不回头的抉择!”李高成将辞职书交给万永年:“万书记,这是我的辞职报告。”万永年温暖的目光看着李高成:“好,高成同志,我先替你保管一下。我相信,你选择了党和人民,党和人民也一定会选择你!”2.教师导引:《生死抉择》是一部振聋发馈的反腐倡廉力作。刚才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李高成、万永年等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优秀领导干部形象,他们在金钱、亲情、友情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令人振奋和鼓舞,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党和政府反对腐败、从严治党的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问题思考:(1)观看影片你有何感受?(2) 李高成的行为对我们进行价值选择有何启示? 事例切入课题,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强烈兴趣,激起探究的欲望,显得亲切、自然、效果好。协作学习探究新知5’ 【教学互动 合作探究】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导引: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当我们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地追寻自己梦的脚步时,总是渴望有一盏灯,在黑夜里为我们把征途照亮,在前方为我们指引方向。在人生的征途中,我们走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对生活的价值判断。(一)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1.多媒体显示:2.教师点拨:(1)一种是同行人的价值判断:世道太乱,梨树的主人是谁都不知道,无须太多的顾忌,可以乱摘。另一种是许衡的价值判断:“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不是自己的梨,不能乱摘。(2)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3)许衡不摘梨解渴是因为不是自己的梨,不能乱摘。许衡不去摘梨就是在其价值观念支配下作出的选择。(4)许衡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问题探究:(1)材料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是什么?(3)在天气炎热、口渴难忍的情况下,许衡为什么不摘梨解渴?(4)许衡的行为选择与他的价值判断的关系是怎样的? 典故启迪,协作探究,理解掌握新知。自主探索协作学习10’ (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多媒体显示:2.问题探究:(1)结合我国就业形势,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原因是什么?(2)从这一原因可以得出什么哲学道理?(3)事实启示我们应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3.教师点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我国“双向选择”的市场用人机制也日益规范、毕业生数量猛增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是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原因。(2)从这一原因可以看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3)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思考、探究、学生示范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讲授新知理解应用10’ (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1.过渡:我们党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过一系列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选择其中一例。2.多媒体展示:3..教师点拨:(1)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都是源于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的深刻研究,都是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4.活动设计: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5.问题探究: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对我们有何意义?6.教师点拨: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具体情形。 【问题探究】1).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2).这显示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社会历史性。) 正确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讨论交流巩固提高10’ 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一)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1.过渡:面对社会的转轨,多元的思想荡涤着我们的心灵,考验着我们的选择。如何在冲突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成为我们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2.多媒体展示:3.问题探究:(1)在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2)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4.教师点拨:(1)农民的价值选择是希望尽快下雨以缓解旱情;而地主们却害怕下雨耽误了他们听歌看舞的享乐。(2)造成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地位的不同和各自需要的差异。(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特征。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5.活动设计:感受马克思名言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6.教师点拨:在这里,不是穷人和商人缺少审美观念或者美没有具体标准,而是因为社会地位和需要的不同,才导致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1.多媒体显示:2.问题探究:(1)材料中不同行为主体各自的价值选择是什么?(2)为什么对待同一问题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什么特点?3.教师点拨:(1)小煤窑主、矿工、乡镇领导:为了眼前利益,不顾生命安全,非法开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从广大人民利益出发,把生命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依法取缔不符合开采条件的小煤窑。(2)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人而异。4.活动设计:讨论:结合依法取缔非法小煤窑的材料,谈谈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有哪些?5.教师点拨:人们的社会地位、利益立足点,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认识能力、受教育程度、思维方法,人们认识事物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等,都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三)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1.过渡:复杂的社会,充满着抉择。多元的生活,充满着冲突。“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生活中的两难选择往往让我们手足无措。此情此景,我们应该以什么标准进行价值的比较、鉴别和选择?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让我们学会在价值冲突中选择,确立正确的价值标准。2.多媒体显示:3.问题探究:(1)几代中央领导共同的价值标准是什么? (2)为什么“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4.教师点拨:(1)几代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时期,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2)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才能保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才能保证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5.活动设计:列举新一代中央领导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所做的具体事情。(四)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1.活动设计:讨论交流:集体生活中,你的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利益发生过冲突吗?你是怎样处理的?2.教师导引:只有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才能保证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人的尊重。在这一点上,不少先进人物为我们做出了榜样。3.多媒体显示:4.问题探究:对比任长霞和前面材料中非法小煤窑主的价值选择,回答:(1)我们应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怎样进行价值选择?(2)工作中应如何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5.教师点拨:(1)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2)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讨论、交流、思考、总结 协作探究新知识,突破难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交流评价5’ 【走进生活 判断运用】1.走进生活多媒体展示:某市为解决交通压力,提出了几套道路建设方案。方案一:大规模地道路拓宽。这套方案的特点是:建成后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压力,但随着大规模的拆迁,将会给居民的生活开来巨大的不便,而且会带来安置的巨大困难。方案二:建设地下铁路。这套方案对缓解交通压力也非常有效,但该市以泉水著称,建地铁会毁坏泉脉、损害城市特色。方案三:建设高架桥。这套方案的特点是,小规模的拆迁,还不损害泉脉。2.判断运用(1)对比几套方案,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方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2)如果请你设计一套方案,你设计的标准是什么?你要考虑哪些因素? 探究性学习、协同性学习,完成此任务。 联系生活,提高运用能力四、教学反思1、教学中注意结合教材,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小组协作等教学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2、在本堂课中,运用新课程理念,立足生活主题,符合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运用。“体验式”教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给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学台和空间。2010年7月元代大学者许衡有一天外出,因为天气炎热,感到口渴难忍,而路边恰好有一排梨树,同行的人纷纷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何不摘梨解渴呢?”有人问许衡。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说:“世道这样乱,梨树的主人是谁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顾忌吗?”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我国“双向选择”的市场用人机制也日益规范。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猛增,大学毕业生开始出现就业难。许多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始转变陈旧的就业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转变了择业盲目攀高的观念,抛弃了“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的“三高六点”的择业标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社会的需要,选择最能适应自己的职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在具体的土地改革中,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土地制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受;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马克思近年来,受利益的驱动,小煤窑非法开采,禁而不止,以致矿难频发,已经成为国民关注的焦点。为此,国务院明确提出对非法办矿的小煤窑要坚决予以取缔,然而对于关闭非法小煤窑,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看法。小煤窑主说:“我们按时缴税,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到头来却被关闭!”矿工说:“我们除了挖煤之外只能靠种庄稼,而一担谷只卖几十元,远远没有开采煤矿来钱容易。”一个乡镇领导说:“我们县力没有大的企业,全年财政收入的30%以上来自小煤窑,如果取缔小煤窑,很多乡镇就发不出工资。”遇难矿工家属说:“非法小煤窑没有安全保障,不该为了几个钱送了亲人的命,国家关闭,我们理解、拥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认为:“人命关天,全国各地凡是证件不全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窑一律关闭。”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把这一人民利益标准具体化、形象化,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不幸因公殉职的任长霞,逝后被群众誉为"人民的卫士、罪犯的克星、敬业的楷模、廉政的先锋、爱民的标兵"。十万群众送长霞的悲壮场面正说明老百姓爱戴和拥护的不是你的官位有多高、你的权力有多大,而是看你是否真正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而殚精竭虑、夙兴夜寐。有道是:民心大如天,万事民为先。人民群众的苦与悲、哀与愁,懂得"老百姓即是天"的道理。任长霞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她无愧于千万人的爱戴与景仰。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