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5)学时数:45分钟(多媒体教室)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科学含义,理解物质、运动、静止和规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通过对各类规律共性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在概念的比较学习中,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通过社会规律的学习,了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2、内容分析: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的内容,本框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3、学情分析:这节课的内容相对较多,且比较抽象难懂,对于刚入门哲学的高中生来说可能较难理解,但大部分内容都比较接近生活,因此必须从简单易懂的生活例子方面入手让学生把握这节课的内容。4、设计思路:物质--运动--规律--人之间的关系。5、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方法论6、教学难点: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关系三、教学过程课前复习: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在于物质性,请大家回顾一下物质的概念。(学生回答)进行新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1)《易传》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性。(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什么是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课堂探究:(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探究提示:设置这一探究栏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弄清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通过一幅漫画故事:张三借了李四钱,没还给李四,并说借钱的我不是现在的我,要还钱应该找过去的我还钱,李四大怒,打了张三,张三说要告李四,李四大笑:打你的我是过去的我,要告你就去告过去的我吧。引导学生学习静止的含义,并探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故事告诉我们,在承认运动的同时,还必须承认静止的存在。虽然借钱的时间变了,但张三还是张三,没有变成其他人,张三在这段时间性质上并没有变。张三否认静止的存在,被朋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这不是很矛盾吗?应如何认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呢?请大家看书,看看什么是静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概括、总结)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空间位置不变)。所以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不是绝对不动,而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举例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高空飞行,忽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只小昆虫,就顺手抓过来,谁知竟是一颗子弹。原来这颗子弹飞上高空以后,速度变慢,正好和飞机速度、方向一致。于是飞行员和子弹的运动均不能显现出来,而处在相对静止状态。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说)只承认绝对运动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结论: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二者含义不同、性质不同。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课堂检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甚至一次都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句名言,检测和加深学生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已经知道,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那么,这种运动变化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什么是规律?我们应如何对待规律呢?(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普遍性。◇课堂探究: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探究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规律的客观存在,从而激发我们探索规律的兴趣。人类是根据元素变化的规律,即元素周期律发现并制造出新元素的。(1)规律的含义。(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教材引用荀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2.规律具有客观性。◇课堂探究:(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探究提示:(1)“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2)焦耳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1)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2)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1)人能够认识规律。(2)人能够利用规律。◇课堂探究:(1)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本课小结:学生归纳本节课主要内容,教师板书: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一个原理即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两个概念即运动、规律;三对关系即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人与规律的关系。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本节课在设计时突出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善于从身边的现象中把握分析哲学原理的意识。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