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武汉市高中政治学科基地特供参考(第二期)(内部资料 仅供交流) 主管:武汉市高中政治学科基地 主办:武汉市高中政治学科基地网 目 录信息快递※湖南省2010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与考生答卷评析(湖南高考评价组)※求稳、求新、求真——评2010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山东招考院)※武汉市2011届高三起点考试复习指导高考茶座※2010年高考政治常识(政治生活)复习指导——浙江备考会最新试题※成都市玉林中学高2011级零诊模拟※栾城二中2011届高三月考政治试卷※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2011届高三思想政治月考试卷《武汉市高中政治学科基地特供参考》主管:武汉市高中政治学科基地主办:武汉市高中政治学科基地网本期主编:徐东 审定:胡义特别声明: 本刊仅供交流严禁用作商业用途,部分资料引自互联网,在此特别鸣谢!如有侵权来讯即删!更多资料欢迎访问:武汉市高中政治学科基地网:www.whzzjy.co.cc 或http://武汉政治教研.co.cc/联系方式:QQ;1027281770E-MAIL:1027281770@qq.com(本刊每月一期,视情况出增刊,请前往本网资源下载栏目下载)信息快递湖南省2010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与考生答卷评析“湖南省2010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写作组2010年湖南省文科考生为172593人 ,比2009年减少39432人,减少18.6%,6月9日至18日,文综试卷评卷人员对2010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进行了网上评阅。在评卷将近结束时,我们采集了分析样本,并召开评卷骨干教师座谈会,对2010年的试题及考生的答卷情况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形成了本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一、文综试卷与考生答题评析(一)文综试卷评析1.试卷结构题型分数比例:选择题140分,约占47%;非选择题160分,约占53%。内容比例: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比例为1:1:1,各占100分。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题量:2009年文综试卷共44题,主观题数量与2009年相同,客观题数量比2009年增加5道题。表1 试卷结构学科 政治历史地理选择题12、13、14、15、i6、17、18、 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1、2、3、4、5、6、7、 8、9、10、1l非选择题38.(1)、(2) 39.(1)、(2)、(3)40.(1)、(2)、(3) 43.(1)、(2)44.(1)、(2)(二选一)36.(1)、(2)、(3)37.(1)、(2)、(3)41.(1) 42.(1) (二选一) (二选一)(二)考生答题评析1.选择题(总分140分)表2 2010年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科目政治历史地理总分总分484844140平均分28.0526.0717. 5871.7难度值0.580.540.400.51表3 2009年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科目政治历史地理总分总分484844140平均分31.4824.3023.1478.92难度值0.660.510.530.56比较表2、表3可知, 2010年文综试卷选择题考生平均分比2009年低7.22 分,2010年试题难度高于2009年试题难度。其中,政治低3.43分,历史高1.77 分,地理低5.56分。2.非选择题(总分160分)表4 2010年非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题号政治历史地理总分总分525256160平均分30.3824.3231.2585.95难度值0.580.470.560.53表5 2009年非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题号政治历史地理总分总分525256160平均分31.4924.1519.3074.94难度值0.610.460.340.46比较表4、表5可知,2010年文综试卷非选择题部分考生平均分比2009年高11.01分,试卷难度低于2009年。其中,政治低1.11分,历史高0.17分,地理高11.95分。综合比较表2、表3、表4、表5,2010年文综试题考生平均分为157.65分,比2009年高3.79分,说明文综试卷难度低于2009年。其中,政治平均分为58.43分,比2009年低4.54分;历史平均分为49.97分,比2009年高1.94分;地理平均分为48.83分,比2009年高6.39分。二、政治试题与考生答题评析(一)试题分析1.政治试题主要优点(1)结构优化,理念创新①分值的变化。政治部分的试题由12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组成。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总分100分。新课标的四个模块在本试卷中都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中经济生活(包括题12、13、14、15、38(1)问)和生活与哲学(包括题20、21、22、23、39(1)问、(3)问第二要点)各占30分,政治生活占24分(包括题16、17、18、38(2)问),文化生活占16分(包括题19、39(2)问、(3)问第一要点)。与过去高考试题相比,由三部分分值变为四部分分值,符合新课程标准内容,经济、哲学、政治分值相近,结构相对优化,趋向合理。②政治试题顺序,选择题结构形式的变化。过去文综试题,无论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在顺序上都排在最后,而2010年高考文综试题,政治试题排在中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政治学科上的答题和得分,因为有了时间上的优势。2010年试题没有一材多题的选择题,全部是一材一问,这能比较灵活地、自由地考查知识点。2010年试题“四选二”的组合选择题成为一大亮点,在12道政治选择题只有一道不是组合选择题,其余都是,这体现了今后几年选择题命题的一个趋势。这样的题干组合具有迷惑性,题支干扰性强,增加选择的难度,这直接导致了2010年政治选择题得分率下降,但命题严谨,题干和题支选项逻辑严密,没有偏题、怪题。③理念创新。2010年政治试题突出了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到了以教材为本,以时代为主题,以问题为载体,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热点问题为素材,以发展为灵魂,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文发展理念。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国际社会、关注人与自然、关注民生工程、关注民主制度、关注文化等。其中2010年试题中出现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索马里护航”“新能源产业”、“南水北调工程”、“选举法的修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道德模范”、 “上海世博会”、“中华鲟人工繁殖”、“矿难”、“文化发展”等题材或观点生动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2)显性与隐性、长效与短效热点相结合高考政治试题从来不回避时政热点,2010年高考试题也不例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试卷的背景材料很新颖,紧扣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政问题,有长效热点、也有短效热点,既显性考查,又隐性考查。第12题取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考查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价格、汇率、关税等《经济生活》观点。第13、14题隐含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主题,首钢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及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我们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15题南水北调工程,这是一个长效热点,考查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第16题国际时政索马里护航事件,隐含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考查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第17、38题取材《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矿难,考查《政治生活》中政府的相关知识,政府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对人民负责,要依法行政,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打造管理和服务型政府,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第18题反映了我国民主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选举法的修改,城乡实现了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实现了“同票同权”,从制度层面上消除了城乡选举差别,充分体现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充分尊重和保障了人权。第19题以近年来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为背景,考查了《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第20题看上去是考查了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实际上是在缅怀一位离开我们不久的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第21、22、23题隐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第21题取材科学探测木星活动,考查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人类探索自然的深化;第22题以建设美好城市为背景,考查创新、价值转换与创造;第23题以对“中华鲟的人工繁殖”,考查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一种新的具体的联系,人类能改造自然。第39题结合国家关于振兴文化产业和发展文化规划的建议,考查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功能。(3)突出主干,注重迁移2010年文综政治试题对中学教材各模块均有涉及,在考查知识方面,仍然注重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的灵活运用。试题涵盖的主要内容有:《经济生活》模块有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汇率的计算、供给与需求、经济效益、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科学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等;《政治生活》模块有行政机关监督体系、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对人民负责原则、各项职能、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国际关系、我国外交政策、综合国力等;《文化生活》模块有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的功能等;《生活与哲学》模块有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规律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这些考点都是中学教材各模块中主要知识点、常见知识点,与此同时,2010年试题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更具有灵活性、综合性,试题没有直接针对基础知识的设问,而是通过设置情景、从多角度、对维度对观点进行综合考查、运用,问题的语言表达和参考答案的组织都比较灵活和专业化,这对学生和老师的基本政治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4)贴近生活,立足能力从中学现行教材看,都有“生活”两字,2010年试题的题材“三贴近”、“生活化”比较明显。国际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大题化,大题问题生活化、综合化。例如,第12小题出口商品的价格问题、第15题的南水北调工程、第16题的索马里护航问题、第18题的人大代表选举问题、第19题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第38题的矿难、第39题的文化产业问题等,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但高考毕竟是选拔式考试,所以又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试题在突出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同时,更加突出关于“信息获取”、“检索运用知识”、“描述阐述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考查。2010年文综政治试题选择题干扰性比较2009年要强,前面我们已分析,“四选二”的组合选择题占了11道,题支的语言表达与中学教材的表达有点出入,但本身又是对的,考生要选对答案,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辨别、筛选能力,比如第14、15、16、18、20、21、22、23题。非选择题的问题对能力的要求更高,第38题第(1)问要求考生从经济生活回答煤炭行业重组的意义,并针对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第(2)问要求考生从政治生活回答为什么要对政府行政问责,并提出建设责任政府的建议,这两问既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9题三问的设置,能力考查要求更高,第(1)问要求考生从哲学角度对“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出评析,第(2)问“你赞成这种看法吗?”,这都要求考生先判断、再分析,需要一定的判断、逻辑分析能力。(5)综合性强,答案要点细2010年试题在常见题型中增加操作难度。措施与意义、“为什么”类型题,是平时模拟训练中常见的题型。其中涉及文化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知识学生可以从学科知识体系中检索和运用,但是学生必须仔细阅读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而不是泛泛地从考点的知识出发。从知识上看是容易入手的,但是大题的设问属于问中有问:如第38(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该省煤炭行业实行重组的意义。对于材料提到的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解决(14分)?(2)煤矿事故发生后,为什么必须对相关政府官员进行行政问责?结合煤矿安全生产提出建设责任政府的建议(12分)。每问分成两个小问,但只给一个总分值,学生如何分配答题的空间、分值,需要自己理性判断、合理安排。而且第39题(1)(3)问有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相互渗透,第39(1)问主要是哲学、文化、经济之间的渗透,(2)问主要是哲学、文化、政治之间的渗透。2010年试题答案的要点也比过去更细化,2008年有4分一个点,2009年有3分一个点,2010年全部是2分一个点,主观题共52分,26个要点,每要点2分。无论是试题的综合性强,还是答案要点的进一步细化,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以往更高。2.政治试题不足(1)命题形式单一,相对平淡2010年的政治试题几乎都是文字材料题,缺少了漫画题、古诗词题、成语或俗语题、图表题以及直接与学生生活非常密切的题。在形式上略感单一、呆板、沉闷,不丰富多彩。(2)主观题设问角度重叠主观题第38题(1)、(2)问设问都是原因(意义)和建议,第39题(2)、(3)问设问还是原因(理由和意义)和建议,第39题(1)、(2)问都是考查考生判断能力。这在设问上显得有点重叠,层次性、多样性不够。(3)个别试题答案要点专业性强,离教材较远,与试题本身不符中学教学常常要求以教材为本,“材料在课外、答案在书中”。而第38题第(1)问的答案中“对资产作价进行科学评估;注重业务整合……”这无疑是一个专业性强的表达,离教材观点较远。还有第39题第(1)问“用哲学知识回答,……”,答案中“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这是一个哲学观点吗?对考生来讲是迷惑的,与试题本身不符。(二)考生答题分析1.考生得分情况表6 选择题得分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平均分得分1.951.83.372.81.121.861.782.832.62.82.2.342.7828.05样本:100000 份表7 非选择题得分题号38(1)38(2)39(1)39(2)39(3)总得分得分8.857.065.085.174.2830.38样本:113180份 2.考生失分原因分析(1)基础知识不牢固第12题是一个计算题,考查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汇率、关税的计算,考生不会计算;第38题第(1)问从经济生活分析行业重组的意义及解决重组中的问题,学生不能把握“资源优化配置、经济或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等”基础知识;第38题第(2)问中“政府的性质、宗旨、基本原则、职能”学生也不能记忆,从而导致失分严重。(2)能力不过关①阅读材料能力较差,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导致选择题多选或漏选。如第20题材料的中心意思是具体科学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强调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结果考生错选了第③项。②审题能力不强。如第39题(1)问,运用哲学知识对“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出评析。其实问的是这句话是不是规律,不是规律,为什么。应回答规律是什么,联系不是规律,经验不是规律,但应该看到经济与文化之间有联系的。③提出信息能力不强。如38题(1)问要求回答重组的意义和解决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其实材料中就有阐述。比如“导致税费流失”、“有的资产作价偏低”、“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构成新的安全隐患”等。④教材理解能力弱。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命题人越来越注重教材观点相近化,意思趋同化,而很多考生对教材观点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准确把握,结果导致失分。如第22题中出现“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 “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还有39题第(3)问中“方法论的建议”。这两处都是考查哲学知识,前者考查创新、价值的知识;后者考查方法论,注意是方法论,非方法。而很多考生答文化生活知识,不是答哲学上的方法论知识,导致失分。⑤表述能力欠缺、没有逻辑性;答题缺乏政治术语、口语化严重;答案不能要点化,要点不全面,对某一要点分析过多,结果浪费了时间,导致试卷不能完成,出现了较多空白卷;卷面马虎、字迹潦草;甚至照抄材料,随意乱答,不管题目。(三)对政治教学的建议1.夯实基础,突破重难点考生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离开教材的基础知识,就会变得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和高考复习中,要狠抓学生的基础,突破重难点。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2010年的高考试题看,特别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也符合能力立意的高考精神。在这种高考命题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是最根本的问题。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应是我们平时教学和复习中一个重要任务。3.透过时政热点,把握其实质时政本身是一个感性的东西,我们平时对它的认识基本上是一个感性认识。比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很少去思考问题的实质。而高考的考查,借时政热点为背景,运用教材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阐述一种理念,表达一种观点,揭露一个社会问题等。所以,我们在关注时政热点时,不仅是感性认识,更重要是理性认识。如2004年的居民收入问题,2005年的农民工权益问题,2006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2007年的对外贸易问题,2008年的粮食问题,2009年的金融危机问题,2010年的矿难、文化与经济问题,这都是一些焦点问题。而这些热点问题折射出了党和国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的人文关怀。三、历史试题与考生答题评析(一)历史试题评析1.历史试题优点2010年新高考历史试卷与全国文综卷相比实现了平稳过渡,是对近年新课程试卷的继承和发展,总体呈现“新结构、新思路、新载体、新标准”等基本特征。(1)试卷结构新2010年历史试卷结构与历年试卷结构相比出现了新的变化。选择题12道题由原来12-23题调整到24-35题;非选择题部分调整幅度较大,原来分值32分的历史题增加到37分;另外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增加了43题和44题两道二选一的选做题。历史试卷较之于前几年的高考,题量有一定的提高。(2)命题思路新从“史学方法”的角度命题。2010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体现出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注重对学生“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如选择题第28题,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理论,这是对史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选择题第35题,关于中日两国史料对同一事件记载的不同,这是对学生“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从以“事件”为中心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到以“问题”为中心设置情境考查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历史试题命题思路的重大转变。从学术热点与新课改理念结合的角度命题。2010年历史试题就很好地兼顾了“学术性”和“探究性”,实现了学术前沿和中学教学实际的“无缝对接”。从全卷的选材上来看,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流通领域的变化,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转型,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唐代盐税的变革,王安石的哲学思想,这都是近年来历史学术界热门的话题。若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所占比例来看,2010年历史试卷经济史所占比重最大。命题人在选取学术热点为依托进行命题的同时,注意了这些理论前沿和中学教学内容的结合,使得2010年的试题立意高远却脚踏实地,新颖灵活却不“偏”、“怪”、“冷”。从创设全新情境、考查考生能力和素养角度命题。在前三年的高考中,试题就开始大量启用新材料、新情境,构建全新的情境以考查学生的综合学科素质。2010年的高考试题,在此前的基础上更前进了一步,突出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开放性”理念,答案选项采用了多元、前沿的学术观点。材料题第40题第(1)问明代江南工业的特点,答案基本来源于材料,侧重考查考生的知识层次;第(2)问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及特征,要求考生以试卷提供的材料为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大大拓展教材没有深入探讨的内容,它兼顾考查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如对英国19世纪40年代前英国工业革命的特征进行归纳时,如果没有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与比较,没有对教材的全面把握,实际很难总结出“资金”及“阶级关系变化”的特征。第3问对“历史前提”的认识,则是在前2问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它要求考生有很好的素养,是本套试题最大的亮点,是对此前命题的又一突破。从拓展新知实现再教育的角度命题。高考试题注重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注重其自身的教育功能。第25题在此前高考关于柳宗元《封建论》中“封建”所认知的基础上,2010年进一步提出“公天下”的新命题,强调对地方“累世公卿”的突破,指出选官制度的诞生。第40题第(3)问对“历史前提”的认识,大大突破传统旧教材对“政治制度”这一前提的认知。市场的重要性、资金、劳动力、技术、劳力等要素的前提性地位提高,有利于解放思想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内容载体新尽管考生考试结束后反映考题“超纲”,教师也大声疾呼选做题与选修教材毫无关系,但这种命题方式能从根本上否定“背多分”这种历史接受性学习方式。近年宁夏、海南新课改高考试卷中关于改革的选做题指向性非常明确,2010年湖南省很多学校在备考过程中,自信地认为9次变革,有3次不作高考要求,在余下的6次变革中又进行反复比较,认为高考考哪些变革的可能性比较大,进行押题、猜题。殊不知,命题者跳出常规的思路,执行考试说明中“不拘泥教材”的基本精神,强调教材是载体,因此改革史和战争史的两道选做题,都是教材中从来没出现过的内容。它以明确无误的方式向高中历史教师和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即学习选修课程教材时,以改革史和战争史的材料为依托,强力推广材料教学法,指导学生在理解中真正领悟历史,在探究中反思历史。教材应当是学生研究历史问题的范本,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素材,而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时下高考历史试题对只知道死记硬背的考生而言,基本没有出路。(4)评价方式新我们过去老是批评高考试卷没有考察考生的思维,很难拉开优等考生与中上水平的考生之间的差距。2010年40题(3)小题,用一个13分分值的题,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为了体现“大开放”的基本原则,国家考试中心颁发的参考答案,只提到答题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没有提供具体答案,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在阅卷过程中,过去“采分点”计分方法被这种新题型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实行“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计分的方法。它按照考生的思维层次,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前结构状态、单点结构、关联结构等,对考生答题情况进行评分。分值的幅度之多(原来最多4分,这次有13分)、开放的程度之深(原来评价洋务运动进行开放性试题设计,但答案是死记硬背的结果,而2010年这道题完全要考生临场组织素材,进行小论文式的作答)、拉开的距离之大,这都是历年试卷无法企及的。2.历史试题不足(1)题干的表述难度稍大本套试卷中部分试题,由于题干引用的材料大多采用原汁原味的“新材料”,其表述和学生平常接触的表达方式有较大距离,无形中提高了试题的难度。如第26题,题目考查的是王安石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本来难度不大。但题干中所引用的“形者,有生之本”,由于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神”到底指什么,很难正确理解题意。第25题考查郡县制,题干迷惑性更大,学生并不知道封建一词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后词义的变化,不清楚这里的封建是指分封制。而秦始皇开创“公天下”这一判断与他们平常学习到的中国古代帝王世袭“家天下”的结论也有很大不同。本题题干所引用材料和学生知识结构严重脱节,不能准确地向学生传达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同时也由于中央集权等干扰项影响太大,其余备选项区分度过小,导致得分率低,仅为0.49。(2)部分答案与材料给出的有效信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第40题材料二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工业化阶段(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工业革命等。但答案只分两个阶段,对于考生而言,对特征的归纳相对来说就会更难。同时,工业革命阶段要考生根据材料,再结合教材知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时,很难得出“资金”及“阶级关系的变化”的特征。因此命题者可以在第(2)问设计题目时,对材料所分的阶段进行适当的限制,如“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两个阶段及阶段性特征”,这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的难度,同时又能很好地弥补提供的参考答案与材料中的不一致的漏洞。(3)第43题和44题两道选做题难度值及得分率明显不一致从两题的得分情况来看,43题平均得分为9.69分,44题平均的得分为6.78分,相差为2.91分。也就是说,作改革选做题的考生比做战争题的考生要占有优势。究其因,主要原因就是改革题有些答案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而战争题的答案较多地要求从考生的知识积累中去提取,而且主观性强。第43题阅读量比第44题战争题要少,而得分机率则比44题高。建议明年命制两道选做题时,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难度相当、得分相当、阅读量相当的题目,尤其注重答案分别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分几率的等同性,以便更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二)考生答题评析1.考生非选择题得分情况表8 非选择题得分题号40题(1)40题(2)40题(3)43题44题总得分得分4.527.703.429.696.8224.322.考生非选择题失分原因分析(1)40题(1)得分及原因分析本题满分8分,考生平均分4.52分。从考生答卷情况我们不难看出,考生回答本题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没有对材料信息进行有效消化,出项盲目抄材料的现象;概念不清晰,如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两个概念混淆;此外还存在语言表达混乱的现象,如出现“官营资本主义发展到民营手工业”等牛头不对马嘴的答案。(2)40题(2)得分及原因分析。本题满分16分,考生平均分7.70分。从考生角度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考生对工业革命时期的“资金”及“阶级对立关系”的两个特征基本没有提到。材料中没有出现类似的相关信息,要考生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回答得很全面,超过考生的实际能力。二是考生在做本题时应试技巧有问题。如部分考生把阶段和阶段特征夹杂到一起,即使部分考生把阶段与特征分开作答,但是还是把特征答错位置,影响考生的分数。(3)40题(3)得分及原因分析。本题满分13分,考生平均分3.42分。从考生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因为文综历史和地理增加选修部分的考核内容后,阅读量增加,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难以完成,否则不可能出现14.0%的考生得0分的状况。从教师备考的角度分析,这样的开放性小论文式的题型训练比较少,直接造成考生没办法把握答题技巧,如有的考生要点式作答,没有形成论述;有的以政治学科的理论作答,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有的考生思维角度不准确,不能列出很好的知识框架进行答题;有的考生时间定为不准,中国史主要是在明清时期,不少考生居然答商鞅变法等,将近80%的考生只得到5分以下也反映这个基本现实,至于得10分以上的考生是凤毛麟角。(4)选做题43题得分及原因分析本题满分15分,考生平均分6.69分。考生在本题得分比较高,在抽样试卷中,得13分的考生就占16.9%,主要原因是在材料中有较多的得分点。尽管如此,但是考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考生对材料不理解,对“盐院”和“常平盐”的概念没有弄清楚,因此出现如“近的地方设盐院,远的地方设常平盐”等错误答案;有的考生不知道提炼观点,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就认为大功告成;有的考生一看到比较题,就从目的、原因、措施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答题,这是明显的思维定式在作祟。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没有使用历史专业化的语言,如有的考生在答“利民”这个要点时,就这样表述:“使人民心里乐开了花,办法实在妙极了”;在答增加政府收入的要点时,考生居然运用反问句,“农民富了,难道国家还不富吗?”(5)选做题44题得分及原因分析本题满分15分,考生平均分6.82分。本题考生得分较低,归纳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考生审题不当。考生没有按照提问的顺序作答,第1小题背景与理由颠倒;第2小题原因与评价混淆不清。二是考生基本功差。一些考生错别字严重,如把“尊严”写成”尊言”;“颜面”写成“严面”;有些考生对“一战”与“二战”概念混淆,同盟国与协约国,反法西斯与法西斯概念混淆;也同样存在口语化答题的现象,如考生把“对中国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写成“不给中国法官好的位置,那是很没有面子的事”。三是答非所问严重,风马牛不相及。如把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答成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是战胜国答成中国的抗日战争。(三)对历史教学的建议1.更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和让学生多练,要学生让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最精彩的一面,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2.坚持材料教学新课程新理念的历史课堂反对教师“满堂灌”,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认知、分析、归纳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3.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2010年的高考对学生的素养要求很高。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要有很高的能力,再在此基础上的历史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4.不能忽视教师本身在新课改中的作用高考考试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分析、归纳及综合能力及语言文字能力等,这对教师本身的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果不努力改革,不深入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新理念,将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也就无法适应新高考突出考学生能力的考试模式。四、地理试题与考生答题评析(一)地理试题评析地理部分的试题由11道选择题和4道非选择题组成。选择题占44分,非选择题占56分,共100分。在内容比例上,高中地理“必修1”、“必修2”、“必修3”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占90%,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的内容占10%。与新课程标准前的考试相比试题有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更注重对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核;二是增加了自主学习和发现地理问题能力方面的考核要求,材料新颖;三是减少了目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如太阳高度的计算;四是将区域地理的内容作为分析地理问题的背景素材出现,基础化、图像化特色鲜明。1.地理试题主要优点(1)注重主干知识和迁移能力的考察2010年高考地理试卷非常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也是新课改的方向,把基础知识学好了,才能够综合分析、灵活运用。2010年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天气和天气系统、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产业的转移、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地域环境的分异规律及成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形成条件、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在考试中,需要记忆的内容少了,理解的内容多了,考察学生逻辑推理的内容增加了。例如,在非选择题中大量出现“分析”、“比较”“解释”、“简述”等关键词,学生只有综合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才能有效地回答问题。(2)注重对地图的考察据统计,2010年地理试题中共有7幅地图,除了第6—8题以外,题题有图,并且是一图多题,突出了地图语言的特色。主要有新疆局部地区地形图、人口比值线图、地中海沿岸局部区域图、东北地区等值线图、中国桑蚕业分布图、地中海某旅游岛屿图、地质施工剖面图。地图类型多样,能力考查全面。(3)注重对创新思维的考查在第37题第(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的答案中,部颁标准给出了答案要点一和答案要点二,学生只要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第(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这种开放性试题在旧考试试卷中是没有的,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4)把握了学科发展趋势如“三S”旅游(阳光、沙滩、海洋)是近年来国际旅游业的一个发展趋势,第41题以地中海塞浦路斯岛为例,要求学生分析该岛发展旅游业的区位条件。第6—8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全球化发展历程。第10—11题考查干旱条件下的节水农业与海水淡化,这些都是学科的热点问题。2.地理试题不足(1)设问不严谨第36题(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但是答案中有三分之二的计分点是要求学生回答判断地形分布特点的理由,学生因为得不到问题的要领而出现遗漏现象。(2)答案预设欠周全在第37题第(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的答案中,部颁标准给出了答案要点一和答案要点二,本意是学生只要答案合理,就可酌情给分,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既没有按答案要点一来回答,也没有按答案要点二来回答,对阅卷尺度的把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3)两个选修模块的难度很不平衡第42题是“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选考题,学生要根据地质施工剖面图回答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的原因,答案的“工程技术”含量很高,与中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时间紧的情况下,不敢轻易选择该题,导致文科考生中只有20.45%的考生选考了42题,并且平均得分低于第41题“旅游地理”模块平均分2.82 分(两题满分均为10分),难度很不平衡。(二)考生答题评析1.考生得分情况表9 选择题分数分布题号1234567891011总得分得分1.371.120.871.050.233.001.883.260.571.242.9917.58难度系数 0.40 样本数:100000表10 36题分数分布分数段0分2分3分4分5分6分7分8分9分10分11分12分百分比6.343.181.722.713.632.593.143.294.734.664.12.72分数段14分15分16分17分18分19分20分21分22分23分24分25分百分比5.884.62.214.836.185.651.274.135.865.320.131.09平均分13.53 难度系数 0.52 样本数:117823表11 37题分数分布分数段0分2分4分6分8分10分12分14分16分18分20分百分比1.631.404.289.6515.9220.4120.2815.508.152.440.34平均分10.51 难度系数 0.53 样本数:126087表12 41题分数分布分数段0分2分4分6分8分10分百分比0.110.406.1725.2039.6928.44平均分7.78 难度系数 0.78 样本数:80923表13 42题分数分布分数段0分2分3分4分5分6分7分8分9分10分百分比3.9313.811.8226.383.5532.661.6614.020.391.78平均分4.97 难度系数0.50 样本数:325472.考生失分原因分析(1)过失性失分审题不清。例如,第36题(1)“分析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而一些考生却描述整个区域的地形特征,诸如“多丘陵,地形崎岖”,“地势西高东低”。答题不规范。例如,第37题(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时,有的考生用“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色”等非地理专业术语。一个不规范的字词导致整个句子表达错误,一句不规范的话导致整段文字失去意义。地理过程分析错误。例如,第42题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时,几乎没有考生从“岩锚”角度回答,更不能从山体大规模滑落的过程去分析,而是从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来猜答案、碰答案,如“地壳活动频繁”、“流水侵蚀”、“风化作用”。思维定式负迁移。例如,一些考生在回答41题塞浦路斯岛发展旅游业的区位条件时,说“气候适宜,降水多,适宜旅游”,将农业区位条件和旅游区位条件混为一谈。(2)知识性失分概念模糊。许多考生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基本原理一知半解等问题。在回答第36题(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时,有考生将等雪期线写成“等降雪量线”;在回答第36题(3)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时,前后矛盾,如答“纬度低,气温低”。空间定位不准。例如, 第41题分析某岛发展旅游业的区位条件时,虽然考题没有要求考生判断是塞浦路斯岛,但根据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该岛屿位于地中海。有的考生却认为该岛屿是海南岛,从避寒角度谈该岛的区位条件,离题万里。地理模型建立失当。例如,第36题(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许多学生只答自然原因,不答人为原因。第37题(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时, 只答自然条件,不答社会经济条件.(3)技能性失分时间分配不当。2010年文综试卷题量增加后,大量考生没有注意先易后难,某些难题耗掉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没有时间复查,匆匆交卷,错误不少。答题量远远超过参考答案而导致答题效率低。例如,第41题回答塞浦路斯岛发展旅游业的区位条件时,有的考生反复从海、陆、空交通条件去分析,其实这只是交通便利一个得分点。(三)对地理教学的建议1.抓住学科主干知识如地球运动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特点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人地协调发展、区域认定、等值线图及其应用、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抓学科主干,落实基础知识是地理备考永远的“主旋律”。2.体现学科特色,突出读图、用图能力的教学近年来试卷中地理图像丰富,图像设计新颖,突出了对地理图表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考查,尤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几乎达到了无图不设问的程度,使得“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成为解答地理试题的思维主线,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与运用对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学会读图,将图中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做到看清图、看懂图、理解图。3.以区域地理为落脚点,构建地理整体思维通过区域地理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运用,考查学生知识网络的构成是高考命题的一大变化。自从地理纳入文综考试范围之后,就明显改变了“地名加物产”的传统地理考试模式,淡化了对知识本身的死记硬背,而以地理思维能力考查为主线,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些试题都在提示我们,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掌握的是以地理的学科视角去解读问题,这是考试的要求,更是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思维方法。4.审题、做题要规范,提高得分率在平时的地理备考训练中,要重视审题训练。审题要准确阅读所给材料,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尤其不能遗漏题目文字或图形中边角位置不醒目的内容,如图名、指向标箭头、地图比例尺、图例等。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这些关键字句往往是分析问题和解答题目的重要条件,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尤其是综合题,要想不丢分,一定要系统性、条理性,这是将来地理试卷发展的趋势。求稳、求新、求真——评2010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山东省招生考试院 2010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稳中有新,新中求真。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在命题的设问和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创新,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具体说来,2010年高考山东卷思想政治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体现思想教育性和国家意志 思想政治课本身既是综合性学科课程,又具有德育课程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治课必须坚持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社会价值导向,反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统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今年试题从各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如第17、21题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要求;第22、23题体现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价值要求;第28、37题体现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要求;第29题鼓励青年用富有时代气息的形式来表达自身的爱国报国情怀;第36题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构建和谐世界的价值要求等。可以说,整个试卷正确处理了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做到了知识点的选择为思想政治目标服务的要求。试卷以正面教育为导向,注重选取材料的思想性,加大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更加体现了试题的价值取向和教育价值,从而有利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 以主干知识为依托,凸显基础性 2010年试题的设计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在对基础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考核要求,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很多题目的背景材料,都和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密切联系,主观题比较明显的体现了该特点。 试题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突出考查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17题),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19题),市场和宏观调控(20题);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8题),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21题);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22题),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3题);生活与哲学中的意识的能动作用(24题),哲学的基本问题(25题);以及主观题考查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职责、辩证的否定观、文化的多样性(28题),民族精神、价值判断与选择(29题)等,所有试题都是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 全卷涉及基础知识面较广,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这种对核心主干知识的考查取向,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 以能力考查为主导,突出选拔功能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要求采用恰当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2010年的思想政治高考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了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年试题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来全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第17、18 题,以“一拖二”的方式呈现,题肢设计具有较强的迷惑性,解答此题需要在解读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调动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辨别,从而实现了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模块间知识的内在统一和有机整合。再如第24题选取了一幅“两可图”,用较为生动的形式使考生深刻地领会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进而领会人们应当发挥自身意识的能动性,特别是应当培养自身的科学批判和怀疑精神。考生首先要正确地分析给出的图形和文字材料,领会到针对同一图形可以产生两种不同认识结果的这一现象。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作答。再比如学科内综合题28题,在题目的设置上是一大创新,首次在同一个主题背景下设置四个模块的相关问题,且问题与问题之间逻辑严密,层层深入,彰显了试题的综合性。该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的把握,对事物过程的分析,对知识的重组、整合和迁移来体现的。这既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心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各种重大经济、政治、文化现象。 试题在保持较高水准的同时也体现出良好的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试题能力层次梯度分明,难度比例适中,有利于不同能力层次的考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水平,从而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高考选拔功能的实现。 四、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时代主题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是高考的一个能力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试卷以问题为载体,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热点问题为素材,以发展为灵魂,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文发展理念,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关注国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题关注社会热点重点问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生活,时代气息浓郁。试题涉及到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城乡“同票同权”的政治意义、和谐文化、文化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爱国主义、负责任的大国、低碳生活等。题目的选材和观点生动地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使政治高考试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素材,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了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教材中的重点、社会上的热点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彰显了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 以生活逻辑为主线,体现人文关怀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适应新课程的这一要求,今年的试题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素材、进行设计,坚持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实现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试题取材广阔,既有取材于具有人类长久价值的重大问题,如36题的“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7题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也有取材于当前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如17、18题“公民权益的保障、社会利益的分配”、28题“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同时坚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从“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到“《沂蒙》、《南下》等影视剧”,从“上海世博会”到“低碳生活”等,都是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同时试题选材注重从山东省的地方资源出发,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实现课程资源特色开发。如第22题材料选取“山东省启动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开展‘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第28题第(3)问选取“《沂蒙》等红色影视剧”,反映出山东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自主命题的特点。 以这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素材为载体进行试题的精心设计,不仅有利于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也有利于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分明的价值标准,从而更深层地推动中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六、渗透探究性学习理念,体现实践性与开放性 “探究”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研究性实践活动,是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它同时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题目,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并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体现开放性、探究性以及在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010年政治高考试题更多的汲取新课程改革能力要求的精髓,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第36题,该题以2009年中国外交活动为背景,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主题,要求考生根据要求写一篇时政评论。该题立意来源于课程标准中对选修三的活动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按不同类别,汇集中国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活动资料,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题,举办一个展示活动”。该题通过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根据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在答案的设计上也充分尊重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给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渗透,不仅有利于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更有利于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深层地推动中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总体来讲,2010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求稳”——稳中不乏新意,设问灵活,考查能力;“求新”——新中追求真实,可靠可信,维护公平;“求真”——真中切合实际,难度适中,比例适当,是一份高质量的试题。武汉市2011届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政治学科考试说明?? 武汉市高中政治学科基地 www.whzzjy.co.cc考试形式:闭卷单科板块赋分:高二(60%),高三(一、二课)40%。试题组合:分为一、二卷。选择题24个??非选择题3大题? 共计100分命题要求:坚持能力立意,要有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难度0.4~0.7为中档题,0.4以下为难题,0.7以上为容易题,整个试卷以中档题为主。考察范围:按照2010年考试大纲本部分确定的内容能力要求: 目标要求ⅠⅡⅢ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考点要求:?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4)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7)量变与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理情;坚持适度的原则(8)事物发展的殷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9)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3.认识论(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3)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4.人生观和价值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作用(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和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1.我的国家制度(1)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3)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4)我国公民与国家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考试参考样卷:武汉市2010届新高三起点考试试卷 高考茶座2011年高考政治复习指导------选自浙江备考会最新试题成都市玉林中学高2011级零诊模拟政治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下列各题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根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①世界是复杂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制约,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认识是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会有一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③④2、在新农村建设中,某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农田水利设施入股,在一花卉经营上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村民和村集体都成为公司股东,村民同时成为公司的雇员。这种做法()①发展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②改变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 ③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④发展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社会结构产生深刻变化。同时,我国各级人大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和扩大。在此基础上,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体现了() A、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B、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 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究应用。回答4—5题。4、物联网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从而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物联网的路径图表明()①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多样性的联系 ②人们可改变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③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5、物联网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在每个层面上,都将有多种选择去开拓市场。这样,在未来物联网建设过程中,商业模式变得异常关键。这是因为()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D、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进程6、“要素市场化”是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经验。要素市场化是指通过改革创新,把市场化进程向土地等要素市场纵深推进,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市场活力。要素市场化有利于() ①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作用 ③引导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 ④推动国家公共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经历了“V”形大反转的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年底迎来了宏观调控的收紧风声。据此回答7—9题。7、受金融危机影响,房价一度低迷,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升,一些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价值规律的作用 B、房价受需求影响 C、房价受政策支配 D、房价由企业决定8、国家采取措施稳定房价,其目的是() A、规避房地产业经营风险 B、限制房地产业不良竞争 C、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D、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9、“居者有其屋”,房价关乎民生。下列政府采取的措施中,可能有效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有()①提高存贷款利率—流通领域货币量增加—投机性购房减少—抑制房价增长过快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增加保障性住房—抑制房价增长过快③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居民收入—居民购买力增强—抑制房价增长过快④查处囤地炒地—增加住房用地有效供给—扩大住房供应量—抑制房价增长过快 A、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0、2010年1月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西部大开发发轫于上世纪末,当时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外向型经济遭受重创,国内通货紧缩,亟须扩大内需,开拓市场空间。加之考虑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以及西部的历史情况和地缘因素,国家应时应势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举措。这表明() ①社会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②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④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A、 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1、十八世纪,亚当。斯密发现在一家扣针厂里,生产一枚扣针需要经过18道工序。这家工厂由10个工人分别承担1-2道工序,每天共生产48000枚扣针,平均每人生产4800枚。如果让工人各自独立完成全部工序,那么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一天连20枚扣针也生产不出来。这说明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可以() A、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减少单位劳动时间的商品产量 C、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 D、减少商品的个别价值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回答12—13题。12、上述材料说明( )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各族共同创造了美好和谐家园。据此回答13-15题。 13、“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这首歌在新疆各地广为传唱。从哲学上看,这首歌被传唱的主要原因是( ) A、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人们无法改变事物的联系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具体的 14、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市发生了一起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新疆各族人民着眼大局,坚决同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维护了民族团结,维护了新疆的稳定与和谐。从哲学的角度看,新疆人民维护民族团结,是因为( ) A、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 B、优化结构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 C、有了量的积累,就会有质的飞跃 D、改变事物联系,将对人类不利 15、中央要求,对乌鲁木齐“7·5”事件的策划者、组织者及骨干分子,对严重暴力犯罪分子,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对被煽动、被蒙蔽的一般群众,要切实做好教育管理工作。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原理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特殊性 C、矛盾普遍性D、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6、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全国上下砥砺奋进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绘就了一幅气势磅礴的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奋进图”。材料体现了( )的统一①量变与质变 ②前进性与曲折性 ③矛盾双方 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17、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因为( )①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②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它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18、基层是民情民意的窗口。针对当前农村社会的矛盾,政府部门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体现了(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B、一分为二地分析、解决问题C、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9、右图漫画启示我们( ) A、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B、要从书本出发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要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20、《咬文嚼字》公布“2009年十大流行语”,分别为“不差钱”、“躲猫猫”、“低碳”、“被就业” “裸”、“纠结”、“钓鱼”、“秒杀”、“蜗居”、“蚁族”。从哲学角度看,这说明( )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思维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D、意识可以直接创造新的物质 21、美国动画片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人物造型设计规范,与生活中的原形差别不大,形象优美;动物形象设计进行大幅度的夸张——大头、大眼、大手、大脚。这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借鉴的卡通模式。以上材料说明(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C.意识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D.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2、“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但人们还是喜欢金银。这表明金银作为货币 ( )A、从起源看是和商品同时产生的 B、从作用看是财富的唯一象征 C、从本质看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D、从职能看具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两基本职能23、假定2009年某国生产1件A商品和生产两件B商品的社会劳动时间都是10个小时,2010年生产A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生产B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降低一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等价交换原则,1件A商品可以交换B商品( ) A、1件 B、2件 C、4件 D、8件24、石头花享有“有生命的石头”的美称。陈设案头,令人叹为观止。石头花属于稀有花卉,培育要求又高,一棵价格上百美元。石头花的价格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 )①栽培石头花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②石头花在市场上供应量比较少 ③石头花与其他花卉相比对人们来说更有用 ④石头花的欣赏价值高于其他花卉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某班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图1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图2,分析图1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甲组同学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尽管具有发展前景,但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同学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结合上图和甲组同学们的意见,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出谋划策。(6分) 乙组同学找到这样一则材料: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核心技术是电池。国外专家把电动汽车的发展寄希望于燃料电池。而中国比亚迪汽车企业择打破常规,原来自己的手机磷酸铁锂电池专利技术运用于电动汽车领域,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反复实验,开发出比锂电池性能更优异的高铁电池。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分析比亚迪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研发之路是如何坚持创新精神的。(1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据统计,占人口10%的最高收入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占全国职工人数8%的企业高管和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占全国工资总额的55%,而占全国职工人数92%的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只占全部工资总额的45%。材料三: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把加快调整国民收入结构列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八点意见”中的第一条;温家宝总理指出: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做大蛋糕是政府的责任,分好蛋糕是政府的良知。分析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表明了什么问题。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解决上述问题。(8分)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哲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把加快调整国民收入结构”列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八点意见”之中?(6分)表中案例反映了某地政府在理顺收入分配,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矛盾分析法,请根据示例对其进行概括。(6分)案例矛盾分析法(示例)市场要讲究效率,政府要强调公平,前者可以有效地创造财富,后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稳定,推进公平正义要把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起来。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全面看待和处理矛盾双方的关系,要防止片面性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各种矛盾是客观事实,也是合乎规律的现象。必须特别注重理顺收入与分配的各种矛盾关系。①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存在的突出矛盾。政府必须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并着手解决户口、农民工待遇等问题。② 针对城乡差距问题,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③27、交通运输时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着力打造贯通南北,链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2008年四川省境内新开工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087亿元,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767亿元。2009年四川省交通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80亿元。 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正确性。(10分)政治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 2、 D 3、 B 4、A 5、 D 6、 B、7、A 8、 C、 9、C、10、C11、 D 12、A 13、C 14、B 15、 B 16、 C 17、 D 18、 DC 20、C 21、B 22、C 23、A 24、 A二、非选择题26、(1)(8分)①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表明了我国国民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显著下降,社会财富出现了“三个集中”(向政府、企业、资方或垄断行业);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分配不公问题严重。(2分)②应采取的措施有: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2分)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1分)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应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2分)第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逐步建立并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1分) (2)①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来推动整体的发展,做到优化结构,使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3分)②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关系结构调整成败,收入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分)(3)(6分)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2分)②注重把握主要矛盾,反对均衡论(2分)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绝对化(2分)27、(10分)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2分)。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发挥交通建设的带动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联系(2分)。②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2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2分)。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将会创造新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四川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2分) 栾城二中2011届高三月考政治试卷1.G20(二十国集团)的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85%,人口约占全球的2/3。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G20相继举行了多次金融峰会,在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方面携手合作,共度危机。从经济生活角度看,G20领导人金融峰会成功举办说明A.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已发生根本改变 B.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政治全球化C.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 D.金融监管是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唯一手段2.漫画《高烧不退》反映了我国就业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要解决漫画中反映的就业问题,政府应该①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③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保证每个劳动者都能找到顺心的职业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每个人都具备报考公务员的条件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3.2010年3月2日,温家宝总理再一次接受中国政府网与新华网联合专访,与网民在线交流。近年来,为了便于与人民群众的直接交流,各级政府利用网络便捷、即时的优势,实现了人民群众和政府各个部门的网来网往。这一做法A、提高了网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B、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C、扩大了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 D、实现了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利4.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A.能够保证党更好地行使管理与服务的国家职能 B.能够保证党成为全民的政党C.有利于确立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D.有利于提高党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5.2009年“世界读书日”活动的主题是:“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成长”。这一主题表明A.人创造了文化 B.文化塑造着人C.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同步的 D.只要读书就能获得健全的人格6. 为进一步扩大中俄文化交流,2009年,中国举行“俄语年”、2010年俄罗斯举行“汉语年”。中俄互办“国家年”是两国①文化上互相学习、借鉴,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②文化上互相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③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能扩大各自的文化影响力④文化融合的重要表现,是两国文化趋向一致的良好开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7.清代学者叶燮曾说:“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从文化角度来看,这强调了A.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 B.优秀文化必然代替落后文化C.文化发展需要博采众长 D.优秀文化具有鲜明特点8.“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后代那儿借来的”。从哲学上看,温家宝总理的这句话启示我们A.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 B.要重视量变,积极促成质变C.要充分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9.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下列名言中,与这一观点相一致的有①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10.2010年,中国的现代化到了一个攸关未来的路口。一场国际金融危机使传统的发展方式“软肋”尽显,而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今后,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调结构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材料一:中德美国内生产总值(GDP)情况比较国家五年GDP平均增长(%)人均GDP(美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美元)德国2.26330991.72美国1.10420672.62中国10.04378212.87材料二:根据IEA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欧盟,2007年又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08年超过北美、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总和。2009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材料三 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地球气候已经大大超出地球生态警戒线,为应对气候混乱状态,需要有一个所有国家认可和参与的国际协议来划分责任,促进合作。中国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声明: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要解决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问题,从政治生活角度看政府应该履行哪些职能?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3)材料三中,“这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负责的。”请分析温家宝这一声明的政治学依据。(4)经济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调结构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这一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请说出这一原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论要求。11.材料四: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这里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都能歌善舞,绚丽多姿的歌舞艺术,伴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蜚声中外。新疆各族人民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新疆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艺术宝库。解放后,中央加大对新疆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力度,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期,阿勒泰乐器“苏尔”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材料四主要反映了哪些文化信息?(2)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疆面临着实现跨越性发展的机遇。结合各段材料提供的有关信息,从哲学角度分析,新疆怎样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12.2010年,是中国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十周年。多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战争和动乱,秉承人道主义义务,履行大国义务,诠释我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努力。截至2010年1月底,中国共向东帝汶、阿富汗、波黑、科索沃、利比里亚、苏丹、海地7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1573人次。(1)在联合国六个主要机构中,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主要责任的是什么机构?它是由哪些国家组成的?所谓“大国一致”规则是怎么回事?(2)联系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联合国中担任什么角色?13.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1)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其运用中的问题也凸显出来,这既表现为自然生态和人类自身出现新的隐患,也表现为安全形势与社会和谐的维护面临新的挑战。有人认为“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公平。”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2)要让科技造福人类社会,必须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技伦理的核心内容。请回答科学精神在价值观上的表现。1.C 2.C 3.B 4.D 5.B 6.A 7.C 8.A 9.B10.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单位能源消费量较大。材料二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存在能源耗费、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2)①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应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②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优化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等。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③大力提倡循环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3)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利益,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③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坚定的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它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4)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决定或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抓次要矛盾,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11.(1) ①新疆民族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色彩。②新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与发展,这是新疆民族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2) 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结合起来。②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和生态价值观。③要坚持正确意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④要坚持联系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要适时调整经济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树立创新意识,积极促进社会进步。12.(1)①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②由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由大会选出、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会组成。③安理会通过对实质性问题的决定时,只要有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决定就不能通过。(2)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也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一支重要力量。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尊重联合国的权威,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中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在人类和平和发展事业中发挥建设性作用。13.(1)科技是一种高投入的事业,并非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能随意发展。发达国家现有的科技领先优势,使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贫富差距继续加大。而某些国家利用高技术成果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世界和地区范围内谋求发展,更使国际社会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2)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在价值观上,表现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奉献社会的博大情怀和崇高精神。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研究没有禁区,但科学家有社会责任.晋江市养正中学2011届高三思想政治月考试卷命题:蔡赐福 审核:曾森治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共56分)一、单项选择题(56分,每题2分)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了里氏7.0级大地震,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回答1—2题1.2010年1月15日,中国政府宣布向海地提供价值三千万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救灾物资,其中第一批九十吨物资包括药品、帐篷、便携式应急灯、水净化设备、食品、饮用水和单衣等。运送救灾物资的两架包机于北京时间十六日起飞赴海地。这里的“救灾物资” A.是商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 B.是商品,因为它是供人们消费的 C.不是商品,因为它不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2.加勒比灾难风险基金为海地政府赔付了地震损失800万美元。海地地震导致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让人更深刻感到参加商业保险的必要性。因为这种保险 ①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②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③具有经营性,以营利为目的 ④能够解决多数社会成员的最迫切需要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将于 2010年5月1日- 10月31日举办,上海世博会的门票为:平日普通票价格为160元人民币、指定日普通票价格为200元人民币、指定日优惠票价格为120元人民币、平日优惠票价格为100元人民币、夜间票价格为90元人民币等不同档次,货币在门票定价中 ①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②是观念中的货币 ③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④是现实的货币?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政务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在购物和旅游时越来越喜欢使用信用卡,其原因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