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资源简介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 第三框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教案)
1、 本框课标内容及教材简析
内容目标: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分析:从本框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看出,包含探寻、阐明、理解三个动词,揭示出通过本框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劳动、奉献等基本概念;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和奉献产生幸福感和价值的原因所在;掌握实现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并且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获取生活的意义。
教材简析:(1)从《生活与哲学》一册宏观框架体系分析:本框内容作为本册的最后一框,从劳动和奉献、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自我砥砺三个维度对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作了总结和归纳,是对学生系统掌握哲学常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反映和影射,以及对价值观的形成、匡正、改善和提高的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的指导。
(2)从本课知识结构分析:本课的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为学生打下有关价值的知识基础,属于世界观范畴;本框继前两框之后对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提出主观能动和客观制约两方面的指导和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意义,属于方法论范畴,是与前两框的有机统一。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哲学常识有了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为本框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生基本具备审视日常生活的哲学视角和相应的哲学思维,能够能动地拓宽主观精神层面的维度空间。
高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有所思考;由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3、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高中学生对劳动的理论概念显然是相当熟悉的,但劳动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偏离,他们很难亲身体验到劳动对于公民自身和社会的价值。因此本框的重点在于在理论联系实际点上引导学生掌握劳动和奉献的意义。
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掌握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本框的难点就落在将这一哲学常识运用到人生价值的实现中,理解社会客观条件与人的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
4、 本框设计理念及构想
本框设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新版教材范本,在此基础上,以生动的课堂形式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力图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本框设计从学生生活点滴实际出发,帮助学生从生活逻辑理解教材知识点,继而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奉献等基本概念;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和奉献产生幸福感和价值的原因;掌握个人发展与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三个主观条件。
能力目标
在有效掌握本框各知识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论知识指导和正确价值观引导下,锻炼其以具体的实际行动落实劳动和奉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和奉献观;培养其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摒弃对于劳动、奉献可能存在的偏激狭隘的理解;树立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不断提高学生的抗搓能力,培养顽强坚定的奋斗意志,将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6、 教学策略与方法
(1)案例分析法——本框内容较为空泛,选取社会焦点人物作为案例进行相应分析,有利于书本知识生动具体化,便于掌握;同时正面人物演化为优秀的榜样,负面人物有助于学生引以为戒,吸取教训。
(2)小组探究法——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自我反思学习的能力。
(3)随堂讨论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4)辩论法——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知识的碰撞或共鸣。
教学工具: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其他教学媒体。
7、 教学流程
第一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首先是由几组图片导入新课(图片内容: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艺术创造、高科技研发等各种劳动形式)引出在我们周围,大多数人用自己的能力进行不同形式的劳动,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进而得出: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其次,课堂提问:“扪心自问”:我平常劳动了吗?我是怎样劳动的?在劳动中,我有怎样的体会?-----学生回答:班级值日、家里帮助家长做家务、感受到累、辛苦,和收获的快乐、幸福。得出结论:劳动者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就越强。
最后,观看视频(新闻调查——赖昌星厦门走私大案),通过播放赖昌星走私、贪污、玩弄权势、腐败等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违法行为,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新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是否在于拥有多少金钱,如果不是,人生价值应如何体现? 赖昌星与陈光标的事迹的对比(陈光标:中国首善。出身贫寒,10岁的他就用卖水的微薄收入资助伙伴;刚及不惑,10年来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价值突破8.1亿(09年6月3日)。仅2007年,陈光标捐赠总额达1.81亿元。1.81亿元的捐赠额只是陈光标让人肃然起敬的一个很小理由,更令人钦佩的是慈善事业背后他不求回报的财富观。)提问学生:通过两人事迹的对比,你们对于人生的价值有何认识?得出结论: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走不出自我的狭隘天地的人,不想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人,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第二目: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展开小型课堂辩论赛: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个人”与“社会”的对话,正方:人生价值的创造离不开社会。反方: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毫无关系,只与个人有关。通过辩论赛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教师:提醒可以运用之前学过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教师总结辩论结果和回归课本结论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第三目: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首先,观看视频(今日面孔:逝去的中关村传奇——王江民)学生通过王江民先生生平事迹的简要了解,探究:王江民从失败到成功的人生历程中体现了他主观方面的那些优势和有益经验?
其次,王江民先生典型事例具体分析(①在王江民记事的开始,他的腿就“已经完了”。王江民腿部的残疾是3岁时小儿麻痹症留下的后遗症。“我只知道自己下不了楼,一下楼,就从楼顶滚到了楼梯口。”下不了楼,王江民每天只能守在窗口,看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寂寞时候,拿一张小纸条,一撕两半,将身子探出窗外,一捻,往楼下“放转转”。②王江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条不方便的腿又被人骑自行车压断了一次;他站在小桥上看河里的鱼,被过路人一碰,就一头栽到水里去了;在烟台海边的礁石上钓鱼,涨潮了,回不到岸上,只会潜水不会抬头游泳的王江民,一个猛子扎进海水里,虽然饱尝了苦涩的海水,从此也学会了抬头游泳;腿不方便,可王江民偏偏喜欢爬高山;腿不灵,王江民偏要学骑自行车,结果摔得鼻青脸肿,眼冒金花……③对于身上的残疾,王江民只是“有感觉但不痛苦”,让王江民感到痛苦的是初中毕业后,没有工厂愿意要他。“找了很多单位,不要工资白干,人家都不愿意接收。我觉得我被社会抛弃了。”孤独的王江民一边为自己的腿暗自伤心,一边在家里自学了一年针灸,试图医治自己的腿。这期间一个接骨医生曾经想收王江民为徒,但看到王江民身单力薄,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摁住病人的腿脚,就不提这事了。) 归纳出结论,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其次,开展换位思考活动:如果我同王江民一样的困境,我将如何提高自身素质?(相关链接:素质的内涵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学生探究得出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最后,以名人价值观链接导入(海伦凯勒: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不断努力。 霍金: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张海迪: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桑兰: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归纳出结论: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地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我们应学会辨别是与非,排除外界的干扰,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时刻用正确的价值观支撑自己,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不断前进。
课程最后,作知识点总结。
八、课后作业布置。
1、制作人物励志卡片
请同学们回想中外历史上还有哪些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的成功典型人物?归纳其生平事迹、人生观、价值观等材料。
将材料制作成卡片,汇编成卡片集,相互传阅学习。
2、完成课后对应的习题和主题探究活动(坚定理想、铸就辉煌)。(共31张PPT)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第十二课 第三框
农业劳动
工业劳动
第三产业劳动
艺术创作
高科技研发
在我们周围,大多数人用自己的能力进行不同形式的劳动,
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扪心自问”:我平常劳动了吗?我是怎样劳动的?在劳动中,我有怎样的体会?
劳动者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就越强。
视频观看:厦门赖昌星走私大案
思考:人生价值是否在于拥有多少金钱,如果不是,人生价值应如何体现?
中国首善:陈光标
慈善不是一时一地的“阵地战”,慈善是长征,而且永远没有终点。但慈善不是苦难的长征,而是快乐的长征。慈善不分民族,不分国界,不分信仰。捐赠者快乐,受捐赠者也快乐,在慈善长征的路上,一路都是欢声笑语。
出身贫寒,10岁的他就用卖水的微薄收入资助伙伴;刚及不惑,10年来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价值突破8.1亿(09年6月3日)。仅2007年,陈光标捐赠总额达1.81亿元。1.81亿元的捐赠额只是陈光标让人肃然起敬的一个很小理由,更令人钦佩的是慈善事业背后他不求回报的财富观。
赖昌星VS陈光标
通过两人事迹的对比,你们对于人生的价值有何认识?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走不出自我的狭隘天地的人,不想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人,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价值 社会客观条件
正方:人生价值的创造离不开社会。
反方: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毫无关系,只与个人有关。
友情提示:可以运用之前学过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
真理越辩越明晰!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探究:王江民从失败到成功的人生历程中体现了他主观方面的那些优势和有益经验?
在王江民记事的开始,他的腿就“已经完了”。王江民腿部的残疾是3岁时小儿麻痹症留下的后遗症。“我只知道自己下不了楼,一下楼,就从楼顶滚到了楼梯口。”下不了楼,王江民每天只能守在窗口,看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寂寞时候,拿一张小纸条,一撕两半,将身子探出窗外,一捻,往楼下“放转转”。
  王江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条不方便的腿又被人骑自行车压断了一次;他站在小桥上看河里的鱼,被过路人一碰,就一头栽到水里去了;在烟台海边的礁石上钓鱼,涨潮了,回不到岸上,只会潜水不会抬头游泳的王江民,一个猛子扎进海水里,虽然饱尝了苦涩的海水,从此也学会了抬头游泳;腿不方便,可王江民偏偏喜欢爬高山;腿不灵,王江民偏要学骑自行车,结果摔得鼻青脸肿,眼冒金花……
对于身上的残疾,王江民只是“有感觉但不痛苦”,让王江民感到痛苦的是初中毕业后,没有工厂愿意要他。“找了很多单位,不要工资白干,人家都不愿意接收。我觉得我被社会抛弃了。”孤独的王江民一边为自己的腿暗自伤心,一边在家里自学了一年针灸,试图医治自己的腿。这期间一个接骨医生曾经想收王江民为徒,但看到王江民身单力薄,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摁住病人的腿脚,就不提这事了。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换位思考:如果我同王江民一样的困境,我将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名人价值观链接
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不断努力。
——海伦凯勒
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 ——霍金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
——张海迪
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桑兰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地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我们应学会辨别是与非,排除外界的干扰,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时刻用正确的价值观支撑自己,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不断前进。
知识点总结
第一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第二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第三目: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需要有坚定地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课后作业
1、制作人物励志卡片
请同学们回想中外历史上还有哪些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的成功典型人物?归纳其生平事迹、人生观、价值观等材料。
将材料制作成卡片,汇编成卡片集,相互传阅学习。
2、完成课后对应的习题和主题探究活动(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