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面包发霉了 四年级下册科学微课解读 教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面包发霉了 四年级下册科学微课解读 教科版

资源简介

《霉菌生长情况的观察与记录》的微课介绍
一.背景说明
《面包发霉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中的第5课。它是继上一课“食物生熟变化”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食物的变化。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换言之——实验探究霉菌喜欢的生长环境是本课的重点,而实验中对霉菌生长情况的观察记录却是本课的难点。
实验中霉菌生长情况的观察记录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四年级的学生对较长时间的实验持久性不高,而且具体实验中应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学生并不明确。所以本微课从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以“霉菌是否喜欢潮湿环境”的实验为例,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观察与记录,并锻炼进行长周期实验的意志品质。
二.策划设计
(1)内容分析
本微课的教学内容选择水分——这个可能影响霉菌生长的因素,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会想到:潮湿的地方东西很容易发霉,食物放进冰箱里就不容易发霉。所以选择水分这个学生易于控制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又符合学生的思维。
要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记录,那么前期的实验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微课中包含了“霉菌是否喜欢潮湿环境”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的观察与记录。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实验的观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实验现象的记录还需要不断指导,所以在本微课中对实验的面包进行了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使他们明确记什么,怎么记录。并对某些情况进行了特写,不仅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更是为了增强他们课后自己进行观察记录的兴趣。
(2)适用对象
本微课主要适用于教师教学,当然对学生的自学、关注食品安全的教育宣传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类型选择
本微课的表现形式:微影视
本微课的技术手段:录屏软件制作
(4)组织构
本微课的思维导图:

本微课的流程图:
(5)技术实现
本微课的拍摄主要由手机、单反相机完成,后期的制作利用PPT以及录屏软件完成。
(6)制作环境
本微课视频是利用PPT录屏完成的,为MP4格式文件在普通的视频播放器中均可以播放。
三.过程与实录
第一部分:片头(0分0秒—0分25秒,共25秒)
微课课题“霉菌生长情况的观察与记录”,并配上片头音乐,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部分:初步认识霉菌(0分26秒—2分24秒,共118秒)
出示一段视频:用高倍摄像机拍摄到的霉菌在阴暗潮湿环境中的生长变化。这段视频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看到霉菌的生长变化过程,这在平时的观察中是无法看到的,在视觉上给了学生震撼,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从视频中霉菌生长的旺盛,引出问题:霉菌真的喜欢潮湿的环境吗?
第三部分:霉菌生长环境的实验探究(2分25秒—5分42秒,共196秒)
1.实验操作(2分25秒—2分50秒,共25秒)
首先,出示实验材料,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这里,让学生能够清楚实验中的注意点,尤其是对比实验变量的控制,对学生自己的实验具有指导作用。
2.实验的观察与记录(2分51秒—5分42秒,共171秒)
按第一天至第八天里,面包上发霉的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地观察,并会做好记录,最后将实验记录汇集成一张记录表呈现出来。由于四年级的孩子观察记录能力欠缺,课后较长时间的实验观察耐心不足,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观察记录而导致记录无效,所以为了是孩子们能观察得更加详细,指导他们一天一天地观察,对观察中出现的情况进行描述,对于某些时间段里面包发霉情况进行特写,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的是能更好的观察记录,明确这个实验应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
观察与记录指导:
以表格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四.应用建议
本微课视频在《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教学应用时,可以放在学生课堂实验讨论之后,实验操作之前,进行播放。这样既可以有效指导学生的科学实验,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尤其是后续的观察记录,因为四年级学生的实验观察记录是欠缺的,尤其是课后的中长期观察记录,学生的持久性不高,目的性不强,本微课不仅能对实验讨论的内容进行“消化”和真正的“吸收”,还能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尤其能让学生对后期的实验记录产生兴趣,并明确观察内容,记录方式。这对学生更好地认识霉菌,产生探究兴趣,尤其是霉菌的生长环境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不能用微课视频中实验,作为学生的实验,得到最终的实验结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视频中实验的结果只是别人的一个研究结果,并不能作为最终的实验结论,要得到实验结论,那就需要有更多个的实验结果来提供支持的证据。要明白真理时能经得住反复实践的,而不是一次、两次的实验。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明确自己的每一次实验都是重要的,都要认真对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