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政治总复习教案:经济生活 第一讲 生活与消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0高考政治总复习教案:经济生活 第一讲 生活与消费

资源简介

( http: / / www. / )2010高考总复习
经济生活
第一讲 生活与消费
一、考 点 详 解
第一部分 神奇的货币(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第二部分 多变的价格(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格变动与价值规律
供给与需求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表现形式
(2)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
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第三部分 多彩的消费(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做理智的消费者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二、考纲主干和重点精讲
(1)
层 级 考点与相关知识 备考说明
基础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 作为基础知识的考点,主要要求是加强识记,通常不会单独命题,而是在重点知识命题中覆盖这些基础知识,在复习中必须首先掌握。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商品—商品、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价值与价格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2)
层 级 考点与相关知识 备考说明
重点 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量的决定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关系 重点知识考查理解水平,比如商品的价值量,可以理解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平均成本量和平均价格水平,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再如,纸币的产生和发展要理解纸币本身只是货币符号,但纸币确有自己的币值,即纸币的含金量和购买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全面理解和把握货币发展的历史。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供给与需求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消费结构
(3)
层 级 考点与相关知识 备考说明
难点 金属货币与纸币 难点知识社会应用性强,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去分析、理解。比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与对策。再如,价值规律的作用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市场机制的综合理解与应用,这是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考查。
外汇和汇率
价值决定价格与供求影响价格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三、典例剖析
例1(09高考上海卷3)
小黄在网上购得《高考1977》电影票,去电影院观赏了这部感人的影视作品。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小黄的行为属于
A.生产活动与交换活动
B.交换活动与分配活动
C.分配活动与消费活动
D.交换活动与消费活动
答案:D
例2(09高考广东卷9)
①A点到B点表示人民币升值趋势
②B点到C点表示人民币升值趋势
③A点到B点表示美元的汇率跌落
④B点到C点表示美元的汇率跌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例3(09高考江苏卷7) 假定原先一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现在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则现在1台电脑与__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
A.2 B.4
C.8 D.16
答案:B
例4(09高考安徽卷3) 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364元 B.400元
C.520元 D.776元
答案:B
例5(08高考宁夏卷12)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
A.110亿元 B.120亿元
C.130亿元 D.132亿元
答案:A
例6(08高考海南卷2) 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A.5小时 B.7小时
C.7.5小时 D.8小时
答案:B
例7(07高考海南卷2)假定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3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A商品的需求数量
A.增加50单位 B.减少50单位
C.增加10单位 D.减少10单位
答案:B
例8(08高考江苏政治卷13)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
A.产品技术含量的高低决定价格的高低
B.企业降低劳动消耗可以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减少个别劳动时间能形成价格优势
D.采用先进技术能提高产品质量和价值量
答案:C
例9(07高考江苏卷)“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史记.货殖列传》)据此回答17题。
17.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
A.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
C.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
D.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
答案:A
例10(09高考广东卷9)需求法则是指商品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随其价格下降而上升的一般规律。但生活中有时东西越贵越有人买,如天降大雨,小贩趁机提价推销雨伞,雨伞却卖得很不错。这表明此时
A.需求法则不起作用
B.处于卖方市场
C.处于买方市场
D.雨伞的价值上升
答案:B
例11(08高考海南卷3)上个世纪90年代未,某国中西部出现了罕见的灾害天气导致该地区玉米产量比预计下降了53%,造成玉米价格大幅度上升。玉米价格的上升,不仅造成玉米需求量小幅下降,还造成小麦需求上升。这说明
A.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小,且玉米和小麦是替代商品
B.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大,且玉米和小麦是替代商品
C.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小,且玉米和小麦是互补商品
D.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大,且玉米和小麦是互补商品
答案:A
例12(08高考上海卷18)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是从两个源泉得来的,一个是它们的稀缺性,另一个是获取时所必需的劳动量。”这段话中与商品价格相关的因素有
A.市场供求状况
B.货币流通量
C.商品自身的价值量
D.价格政策
答案:AC
例13(08高考海南卷1)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数量
①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②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③与商品价格水平成反比
④与流通中的商品数量成正比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例14(09高考江苏卷8)随着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直被视为高档耐用消费品的轿车正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这说明
A.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B.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C.物价水平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D.生产与消费相互影响
答案:A
例15(08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某优质大米在我国市场每公斤售价近100元,约为普通大米的价格的20倍,但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其销售量依然良好。这体现了
A.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B.求异心理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C.价格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D.攀比心理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答案:A
例16(08高考江苏卷14)江苏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2000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42.5%、40.6%、38.8%,这一变化趋势表明,我省居民
A.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增加
B.家庭食品支出额在减少
C.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提高
D.以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为主
答案:C
例17(07高考江苏卷26)节俭是传统美德。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提出了节俭悖论,认为节俭对个人、家庭来说是美德,而对社会来说则意味着支出减少,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经济发展,造成失业增加,收入减少。这启示我们
A.个人应该坚持节俭,社会应该扩大消费
B.消费决定生产,政府应适当刺激消费
C.既要勤俭节约,又要适度消费
D.应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影响;积极引导消费
答案:CD
例18(09高考上海卷34)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开始实施。在经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后,这部法律的颁布与实施无疑为13亿中国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固了法律保护的屏障。运用经济常识回答:
(1)在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国家为什么要特别重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答案(1):相对经营者而言,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消费者所能掌握到的相关信息不完全;作为个体,在解决与经营者的纠纷时,消费者在多个方面都势单力薄。
(2)《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对食品经营者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2):具有强制性的约束作用,促使经营者必须依法经营;保护依法经营者在竞争中得到更好发展。(若从企业具体行为角度作答也可。)
(3)林先生从超市购买了一罐进口奶粉,食用时发现有异味。请选择一种维权方式,帮助林先生设计解决此事的简要方案。
答案(3):评分等级:
3分:选择一种维权方式,方案有针对性,步骤完整,方法恰当;
2分:选择一种维权方式,方案有针对性,步骤较完整,方法较恰当;
1分:选择一种维权方式,或方案有针对性,但步骤简单,方法不恰当。(没有谈到);
0分:方案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
例19(07高考海南卷2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走势
图4 投资增长速度和消费增长速度
(1)读图3、4描述2002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和需求变化走势。
答案:图3: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先涨后落,2006年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很多先涨后落。
图4:投资增速先迅速上涨,后逐步下降;消费增速逐步上扬。
(2)简要分析2002年以来图3、图4所显示的需求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答案:投资和消费增速的加快,说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迅速增加,从而拉动了生产资料价格和消费资料价格的上升。随着投资和消费增速的减缓,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价格逐渐下降。需求与物价水平大体呈同方向变化。
四、高 考 预 测
高考预测一:自觉利用价值规律,调节资源产品价格引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资源
例(09高考山东卷17) 表2所示为某市政府制定的自来水价格。该价格的制定
①利用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②发挥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③表明价格形成应以政府定价为主
④有助于引导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
表2 自来水价格表(节略)
用水分类 价格(元/m3) 备注
居民生活用水 1.03 洗车点如已安装并使用循环利用装置,用水价格按每立方米1.50元执行
工业及行政事业用水 1.30
经营服务及其他用水 1.50
特种用水 饮料生产用水 2.50
洗车用水 5.0 0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高考预测二:治理市场秩序,保证药品、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例(09高考上海卷34) (3)林先生从超市购买了一罐进口奶粉,食用时发现有异味。请选择一种维权方式,帮助林先生设计解决此事的简要方案。
答案(3):评分等级:
3分:选择一种维权方式,方案有针对性,步骤完整,方法恰当;
2分:选择一种维权方式,方案有针对性,步骤较完整,方法较恰当;
1分:选择一种维权方式,或方案有针对性,但步骤简单,方法不恰当。(没有谈到);
0分:方案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
高考预测三:发展经济,促进消费,改善民生重点是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例(08高考江苏卷34)简析题(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材料一: 2004-2007年江苏农民人均收支状况(单位:元)
材料二: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2007年我省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民得到的收入有所增加,但流通环节的弊端及农资涨价吞食了农产品涨价带来的一部分收益。与此同时,因食品等价格上涨,农民生活成本在增加,消费额在增长,实际购买量下降。同年,苏南、苏中、苏北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6989元、4784元和3534元。
(1)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省农民生活消费状况。
答案(1):近年来,我省农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均在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流通环节的弊端及农资涨价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幅。食品等价格上涨增大了农民生活消费压力。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农民的消费水平差异较大。
(2)针对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民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2):继续贯彻富民优先政策,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让农民能更多地分享到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高考预测四:以下探究课题可以作为高考预测的重点训练课题
经济生活 综合探究一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运用本讲知识,选择探究以下问题:
(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看它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3)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4)对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有度。
(5)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在有利于社会、他人和全面发展自己的用途上,使人生更有意义。
第 1 页 共 8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