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拓展学习 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莫高窟是古丝绸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的大泉河谷里,南北长约1600米。那鳞次节比、重重叠叠的洞窟犹如蜂巢镶嵌在刀削斧劈的断岸上,窟前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铁马风铎悬响,气势宏伟壮观。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终止营造。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建造的洞窟已达到1000余龛。因之,俗称千佛洞。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洞窟492个,珍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敦煌艺术博大精深,气魄宏伟。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立体艺术宝库,内容极为丰富。历代民间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文化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这些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地理、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提供了浩如烟海的珍贵资料,是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莫高窟的建筑艺术完整地保存了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现存的492个洞窟中,有形式多样的禅窟、殿堂窟、塔庙窟、影窟等形式。从古至今建筑形式的演变,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加以融化吸收,使它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形式。其中不少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古建筑杰作。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在石窟中占据着主要位置。彩塑多为一佛二菩萨的三身组合。还有阿难、迦叶、十大弟子及罗汉、天王、金刚、力士等。莫高窟现存彩塑2400余身。这些塑像与西壁、顶部的壁画,地面上的莲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天堂。 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数量最大、内容最多、色彩最鲜的壁画艺术。现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巨大的美术陈列馆。当你置身窟中,那神态逼真、含笑自如的菩萨;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那姿态妩媚、凌空翱翔的飞天;把五彩缤纷的鲜花纷纷扬扬;那不奏自鸣的乐器演奏着仙曲……仿佛把你带进神仙天国,身心随着飞天飘旋,好像整个洞窟都在晃动。壁画内容丰富、可分为佛像画、故事画、经变画、山水画、动物画、佛教史迹画、神化题材画、装饰图案画等。从艺术上讲,它显示了各族艺术家非凡的创造才能和高度的艺术成就。从历史上讲,它反映了我国历代各民族、各阶层的劳动生活、社会活动、科学技术、音乐舞蹈、民族风情、衣冠服饰等等。内容之广泛,形式之多样,历史之以悠久,技艺之精湛,实乃举世罕见。各个朝代不同的绘画风格,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美术史。 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王光英 中华文化是世界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化,既有着古老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从某种意义和某种角度上说,中华文化具有“伦理型”的特点,强调如何做人;西方文化则具有“科学型”、“法理型”的特点,强调如何做事。在近代,中华文化曾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许多人通过吸取西方文化的有益营养而使自身得到成长;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普遍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时候,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又在呼吁,要从中华文化中获取西方文化继续发展的营养。因此,“做人”和“做事”、“伦理”和“法理”的文化是可以互补的,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也是可以互相吸取的。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这显然是片面甚至不公正的。中华文化长期教育人们经世、入世,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也提倡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即人民至上的理念。这从根基上决定了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中国人,能够根据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主动吸取西方文化的营养,推动民族的强盛和国家的兴旺。今天的中华文化正在历史进步中走向复兴。 我们都说,海内外华人同宗同文。同宗,是指我们都属于同一个民族;同文,是指我们都崇尚和认同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这代人,从小习读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华文化一直就教育我们,要通过自我修养,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民族负责的人。我认为,这对我们这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教化作用。这种营养,也积淀在每一位华夏儿女的意识和潜意识中,海内外华夏儿女都认同中华文化之根,都要做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人。伟大的事业要取得成功,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反对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蚀,提高中华民族自立、自尊、自强、自信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伟大的事业要取得成功,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更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在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弘扬和培育支撑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自古至今贯穿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根极其鲜明而清晰的主线,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主线而丰富和发展的。爱国主义是维护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安全和稳定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是传统爱国主义的新发展,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这一爱国主义同爱社会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中华民族、爱社会主义三者是统一的。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几千年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活在中国的各个民族之所以能亲密无间,都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弘扬和培育“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对于加强各民族的精诚团结、广大群众的同心协力和全国人民的同心同德,更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不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要条件,也是和平统一祖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以热爱和平著称于世,以平等待人为世界各国所称道。“和为贵”,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事的一个基本准则。在各民族之间,强调要友好相处,“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在人和人的交往和相互关系中,强调要“和气致祥”、“和气生财”;在社会生活中,主张“政通人和”;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主张“协和万邦”、“和平共处”,反对一切形式的侵略战争,反对“以强凌弱”,主张国家不分大小,都应平等相待。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社会斗争中锻炼和培育的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俭朴勤奋的不屈不挠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弘扬“勤劳勇敢”的精神,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方面。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知难而进、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自强不息,就是要自立、自信,发奋图强,知难而进,前仆后继。只有自强不息,我们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自满自足而谦虚谨慎,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新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并结合时代的特点不断创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所塑造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就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民族价值形式和文化,已经积淀于中华民族大多数成员意识之中,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再号召全党要继承发扬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一切困难精神和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精神。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并将其具体概括为五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都体现了我们党的先锋队性质、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和浩然革命正气,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和科学精神,给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为我们弘扬、培育和丰富民族精神做出了光辉的榜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否结合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