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张家港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张家港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江苏张家港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考试说明规定: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二、知识梳理
考点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 ;
②哲学源于人们 和 ;
③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就是 或 。
② 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③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 。
考点2: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的本质含义:是关于 的学说,是 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 ,是 的统一。
(2)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 世界以及 的 看法和 观点。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零散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论证,不是哲学。
②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都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
(4)方法论的含义: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原则和方法。
(5)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 方法论,方法论 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考点3: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而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误区指正】:①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②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④哲学都是科学的。  
⑤哲学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
考点4: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①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 。
②哲学反作用于时代,真正的哲学是    的先导。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它  地反映了 ,牢牢把握了 ,  地总结和概括了 和认识成果。
注: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的体现:①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知识总结】:全面把握“哲学”概念:
①从哲学的本义来看,哲学是                                 
②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                              
③从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                              
④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                             
⑤从哲学与时代的有关系看,哲学是                              
【巩固练习】:
1.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这说明 C
A.惊讶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          B.惊讶是人的一种情绪和活动
C.哲学开端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惊讶和困惑也是一种哲学
2.真正的哲学是照亮我们前进方向的、理性的、智慧的明灯,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这表明
                                A
  A.哲学能够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指导  B.只要掌握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能取得成功C.哲学源于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D.哲学是解决一切问题和困难的灵丹妙药
3.“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
                   C
A.哲学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       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哲学开始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是因为
                 C
A.哲学社会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       B.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D.哲学社会科学能保证我们在实践中不犯错误
5.我们要重视哲学的研究和教学是因为
                        D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②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哲学不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两段话共同说明了哲学的
                      B
  A.内涵       B.来源       C.任务       D.性质
7.科学家说哲学是科学之王;艺术家说哲学是艺术之母;社会学家说哲学是领导社会秩序的掌舵者;诗人说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歌的终点。哲学犹如一片水中漂浮的落叶,可从多方面来理解,但归结到一点就是
                                     D
  A.哲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科学     B.对普通人来说,哲学只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C.哲学总是同人们的主观情绪联系在一起的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8.关于哲学的产生,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的产生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③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④哲学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9.关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哲学源于生活,影响生活          B.哲学十分高深,与生活无关
C.哲学决定生活               D.哲学是生活之外的思想大厦
10.李瑞环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指出: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办法多。这说明
                                   D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可以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现成的方案
C.学习哲学,人们的实践活动就一定能成功  D.科学的哲学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
11.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主要说明                                       
A.人应学会改变自然            B.只有发挥人的智力才能改变自然界
C.认识和改变世界,需要发挥人的智慧    D.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D
12.下列有关世界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B.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
13.下列关于哲学和世界观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哲学是以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说 ②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的学说 ③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是
                           C
A.哲学是世界观,各门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哲学是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是世界观
C.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的某一领域
D.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5.我们所说的哲学
                                 B
A.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都是具体科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都能正确地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研究
16.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国古代先进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思想,曾使我们民族在自然科学领域遥遥领先,我国近代的封建统治和专制思想却也使我们民族在自然科学领域日渐落后。这说明
                           A
  A.科学的哲学思想可以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只要具有科学的哲学思想,就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C.我们民族领先的根本原因在于先进的哲学思想的引领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7.有人认为,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类之运动,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说明 
                               B
  A.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的思维  B.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C.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学问   
D.哲学从一般规律中概括和总结出各种特殊的规律
18.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C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会有不同 
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19“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人玩乐的艺人。”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指出了           D
  ①哲学与科学和艺术是相互制约的     ②哲学对科学和艺术具有指导作用
③科学和艺术要受哲学的影响       ④有了哲学思想,就能做一个合格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20.以前,人们一遇大旱,就采取在龙王庙前烧香、祈祷等方法,求雨抗旱。现在人们再遇干旱,则是采用人工降雨等方法抗旱。这说明
                        C
  A.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        B.人民当家作主,精神面貌大大改观
C.世界观不同,方法论不同        D.哲学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1.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说明                                      
A.只要自然科学有所发展就能实现哲学的发展 B.哲学是适应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
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哲学的发展推动着自然科学的进步 答案 C
2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B
A.整体与部分    B.共性与个性     C.形式与内容    D.本质与现象
23.“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D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24.“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就这一问题的原因,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
A.甲认为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零散的 B.乙认为一般人的世界观与哲学没有关系
C.丙认为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D.丁认为一般人的世界观对生活不起作用
25.(2009年韶关模拟)英国哲学家罗素5岁的时候,家人带他去海边玩。他发现自己无法把礁石上的海蜞弄下来,非常生气。于是他问姑姑:“海蜞会思考吗?”姑姑回答:“我不知道。”“那你就应该学习。”罗素说。这说明C
A.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B.儿童的哲学停留在经验和无意识的层次
C.惊讶和困惑是一切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
D.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26. (09广东饶平模拟)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C 
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D.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7.(09届江苏泰州市模拟)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的时代脉博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哲学作为一定的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观念形态的重要内容:B
A.源于哲学家的主观想象 B.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D.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8.(2009年苏州模拟)“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在辨证地思考了。”恩格斯这句话说明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D.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答案B
29.(09届广东揭阳市高三统考)辨析: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案要点:
(l)任何哲学都是自己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一定时代的哲学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社会生活,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至错误地反映社会生活。所以,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分)
(2)真正的哲学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所以,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3分)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4分)
题中观点把所有哲学都看成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正确。(1分)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考试说明规定: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二、知识梳理:
考点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1)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问题,即        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的问题,即 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   的问题,即 的问题。
(3)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这一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  遇到和 的基本问题;
②这一问题是  哲学都 、 的问题;
③这一问题贯穿于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       ,决定着它们 。
(4)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与 的关系。
考点2: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凡是认为 ,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 就是唯心主义。
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凡是认为 ,就是可知论,凡是认为 的,就是不可知论。
(2)哲学的基本派别是    和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
考点3: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本原,先有 后有 ,  决定  。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  唯物主义、近代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  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    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       ,如水、火、气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 、形而上学性和   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 ,反映了 ,反映了 。是  阶级的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  武器。
考点4: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本原,物质 意识,  决定  。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和  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     (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    。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    的外化和表现。
(3)哲学发展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有 和 的对立,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 的意义。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要么与 相结合,要么同 相结合。
三、误区指正:
误区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误区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误区3: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误区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误区4: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误区5:物质决定于意识。
误区6: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误区7: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相互促进
误区8: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四、区分判断:判断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1.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  2.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3.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4.我的灵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5.存在就是被感知  6.物是观念的集合
7.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8.我思故我在
9.心外无物 10.万物皆备于我  
11.祈求神灵保平安 12.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13.理在气先  
14.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15.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16.世界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1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18.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19.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0.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21.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2.大人物心理之动静稍易其轨,全部历史将为之改观
23、“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心外无物”。
24、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5、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2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27、“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28、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29、“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0、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五:高考真题练习:
1.(2007年高考江苏卷,12)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D
A.人与人的关系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2008江苏卷2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B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
3.(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③
4.(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5)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体系属于 B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5.(2008广东卷39) (11分)乔治·贝克莱指出:“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辨析: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①贝克莱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视为唯一的实在,当 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 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因为人的意识是否感知而忽生忽灭。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贝克莱所认为的物质依赖于意识。
6。(2009广东卷 14).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A
A.存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7。(2009广东卷 15)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都认为 C
A.物质可归结为某种具体事物 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8.(2009广东卷25).“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 B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9。(2009江苏卷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B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09江苏卷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B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六: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种看法属于 C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2008年7月6日,水利部部长陈雷强调,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把改革创新和做好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不断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这是(D)观点。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3.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下列说法正确体现思维和存在辨证关系的是: A
A.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一切皆流,无物长住
4、我国东汉时期的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宇宙间不存在什么造物主,这种观点说明: D
A.自然界是天地创造的 B.人类社会是从来就有的
C.天地是万物之源 D.世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
5、(09海南模拟)“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B
A.主张物质和意识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C.主张意识是物质的感应的唯物主义观点
D.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6.古有一人,无论做何事均问阴阳先生,看是否吉利。一日,被塌墙所压,请邻人救。邻人曰:“先问阴阳先生,今日是否宜动土?”这一故事启示我们:A
A.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B.要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C.一切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D.凡事应以正确的主观意识作为出发点
7.(09南京模拟)“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下列选项中与以上说法相一致的是:D
A.上帝造人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气者,理之依也 D.万物运动皆为心动
8. 孟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D
A.都承认客观事物及其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B.都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C.都否认思维决定存在
D、都否认存在决定思维
9.地震本是自然现象,但美国好莱坞女星莎朗·斯通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接受媒体采访时公然声称,四川汶川地震是上天对中国的报应。莎朗·斯通的这一冷血言论:C
①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承认世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是唯物主义观点 ③以自身感受为出发点判断是非,是错误的价值观 ④极大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为这: C
A.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不能同一的问题 B.是区分真、伪哲学的唯一标准
C.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D.正确区分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1、朱熹的“理生万物”观点属于:D
A.“理”和物质结合起来的辩证法思想
B.“理”是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 离开运动谈“理”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 把“理”看成为世界本原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2.近日,网友将一篇 韩国人的文章翻译出来,文章称“韩国人发明了汉字”,引发网友激辩。从教科书宣称“哺育黄河文明”到“端午祭”申报遗产、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遗产,韩国人的口味越来越大。对此有人觉得可笑,有人觉得可悲,有人觉得愤怒。对韩国人的一些做法有人觉得可笑,有人觉得可悲,是因为: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不容歪曲
B、是思维决定存在,不是存在决定思维
C、韩国人缺乏正确价值观的指导
D、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3.右图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中哪种说法的哲学思想一致C
A.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天不变、道亦不变
14 .以下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
A 。物是观念的集合 C .气者,理之依也
C .气者,理之依也 D .刻舟求剑
1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A .思维和存在的本原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16、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 A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17.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C
A.对意识和物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18.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C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19.“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这种观点属于: A
A.可知论 B.不可知论 C.主观主义 D.唯心主义
20.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上述观点: D
①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③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④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朱熹说:“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这说明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B
A.主观精神 B.客观精神 C.物质 D.物质的具体形态
22.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上述观点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D
A.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观点
C.没有看到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23.“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与“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这两个观点,体现了对 问题的不同回答。 D
A.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24.从世界观角度来看,右侧漫画中股民的做法属于B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25.“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下列选项中与以上说法相一致的是D
A.上帝造人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气者,理之依也 D.万物运动皆为心动
26.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晚年的牛顿由于信奉上帝,认为还存在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牛顿研究工作的得失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D
A.只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研究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B.科学研究往往与唯心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研究方向
27.哲学要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即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关系
C.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D.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28.我国东汉时期的王充认为:“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下列观点与之不一致的世界观是A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C.心之官则思 D.人病则忧惧出,忧惧则鬼出
29、我国古代一政治家认为,人的精神决定一切,天下治乱,只在皇帝一念之间。这种观点属于D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3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 ③形而上学始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辩证法始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 ④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D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31.有人说,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世俗世界”,另外还有一个上帝、神灵居住的“天国”,“世俗世界”的命运要由“天国”来主宰。这种观点 ①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②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 ③属于唯心主义 ④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D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2.一艘轮船在航行中遇到风暴将沉没,船长大声喊道:“谁会祈祷?”船上一名神父自告奋勇地回答:“我会!”船长说:“那好,你就开始祈祷吧!其他人都套好救生圈等待。因为只差一个救生圈!”。从哲学角度看,船长的做法 D
A.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B.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C.是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肯定 D.是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讽刺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考试说明规定: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二、知识梳理:
考点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考点2.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第一次实现了    与   的有机统一。(它的唯物主义是 唯物主义,它的辩证
法是 的辩证法)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  观与唯物辩证的  观的有机统一。(它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  性和  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 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注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注2: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考点3.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考点的提法有变动)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 、 。
(2) 毛泽东思想:    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    、    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①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  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理论的主题是“       ,        ”。
②“三个代表”重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它   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的问题,深化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其本质是    、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 、执政之 、力量之源。
③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 ,核心是 ,基本要求是 ,根本方法是 。
三、误区指正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继承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实践性
四、巩固提升
(一)单项选择
1.(2008江苏高考卷)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 C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2.(启东09届高三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A.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
C.康德的《自然史和天体论》 D.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3。(启东09届高三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C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徐州高三二次调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苏州五市三区高三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根本原因在于 C
A.它对事物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B.它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C.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 D.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镇江二次调研)在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 A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7.(镇江二次调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最为准确的是D
A.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B.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8.(江苏四校联考)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C
A.阶级性 B.反思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9.(江苏四校联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根本原因在于 C
A.它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它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它对事物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0.(泰州联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就在于 D
A.它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B.它就在我们身边
C.它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
D.它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1..(苍山模块测试)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说明 B
①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②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日照质检)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 C
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D.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3.(宣城期末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十九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
A、所处历史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B、唯物论和辩证法分离的终结
C、新社会产生的时代变革先导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2008海口)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
A.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导社会变革
B.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C.启蒙运动使欧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D.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的区别是 ①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②旧哲学是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 ③旧哲学只是说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改造世界 ④旧哲学一般代表剥削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 B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世纪里最新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品质 ③这些理论成果将引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④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决定人们的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B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2008银川)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是因为 ①它从实际出发,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 ②从实践出发,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它包括了人类的一切真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引起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主要表现在 ①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②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③建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④使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D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引文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 A
A.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C.客观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20.(08济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它的不断创新也是在广泛地吸收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①人类智慧的结晶 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④永恒不变的科学理论 D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1.(08盐城)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
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22.(08广州)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B.贯穿其中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C.其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
2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 ①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 ②它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 ③它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④它坚持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B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24.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的这一论断说明C
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实践性
C.马克思主义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25.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是 C
①艰苦奋斗 ②解放思想 ③实事求是 ④群众路线 ⑤独立自主 ⑥自强不息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26.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说明了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 A
①唯物主义的态度 ②唯心主义的态度 ③客观的看待事物 ④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事实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7.甲说:“我在故我思。”乙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两人的观点可以看出 A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甲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8.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科学发展观 D
①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的丰富和发展 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③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④是哲学发展的颠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9.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以下说法中最可能是他说的是 A
A.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学科 C.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 D.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30.达尔文的进化论早已被世人所认同。然而,在当今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还有人相信“神创论”观点,这是由于:①思维方法的片面性 ②客观世界仍然存在着大量未知的领域和不解之谜 ③唯心主义的合理性 ④唯心主义还具有欺骗性 D
A.①③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1.《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上述观点属于 D
A.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辩证法思想B.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观点
C.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D.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32.面对有限资源和无限开发的矛盾,奥运正在寻找确定新的价值取向,《奥林匹克宪章》称,奥运会是一种“生活的哲学”。这说明 D
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B.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本质的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
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D.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考试说明规定: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
二、知识梳理:
考点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物质概念
①物质是    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的    。
②如何理解?
第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
第二:“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
第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它与运动性、可知性等共同构成物质的属性。
第四:物质通过具体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 、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判断: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科学发展观  ②十一五规划  ③人脑  ④生产力  ⑤电子计算机  ⑥反物质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
(1)原理内容:世界是  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性。
(2)为什么这样说?
① 是物质的;
②    的产生、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     )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  的产物。
(3)方法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
(4)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的内容及方法论:自然界是物质的。应在承认      的前提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的内容及方法论: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物质性。应在承认       的前提下处理人与社会关系,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拓展升华: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具有客观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和 的统一。生产力是 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 。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 ,具有 。人们既不能 ,也不能 。(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考点3.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和   。运动性是物质的 和 。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  属性和    ,脱离 物质是不存在的。离开运动谈物质
属于    的观点。
②运动是 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者,脱离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     的观点。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语句或成语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揭示正确的是:
①“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②“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③“世界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⑤“生命在于运动”;
⑥“刻舟求剑”
误区指正: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2。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①)区别:
第一.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指两种情形,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    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  的运动。
第二.运动是  的、 的和 的。静止是 、   的和 。
②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  状态,物质世界是 与 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 、 、 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事
物 的存在。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  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和诡辩论。 相对  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观点正确揭示了运动与静止关系的有: 
①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②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③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④飞矢不动                
⑤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考点3。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的  的、  的、  的  。
判断: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①太阳东升西落    ②四季更替    ③水往低处流
④价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    ⑤种瓜得瓜    ⑥守株待兔    ⑦万有引力定律
(2)规律的客观性
(1)原理内容:规律是  的,是 ,它既不能 ,也不能 。
(2)方法论:  规律,而不能 规律,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巩固一下: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是:①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②人可以改变规律
③人可以改造规律    ④人可以创造规律    ⑤人可以消灭规律
⑥拔苗助长
(3) 规律的普遍性;
(1)原理内容:规律是 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时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2)方法论: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巩固一下:判断下列观点或现象正确的是: ①天行为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制造永动机 ③破坏自然,破坏环境
误区指正:1。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考点4. 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
(1)规律是普遍的和客观的,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基础上,根据 ,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和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2)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辨析: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三、热点透视
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地震。由于目前人们对地震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地震还难以准确的预报,地震发生后,实际灾情比想象中还严重。地震发生后,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快速研究救援工作和马上开展救援工作。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并号召人们发扬“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精神抗灾。由于没有回避问题,并高效率地进行抢救工作,救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尽管这次灾难给中国带来几千亿元的损失,但是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显得空前团结,民族的凝聚力空前高涨。
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地震发生后,我国根据地震的具体实际情况,针对问题,制定了营救计划,体现了这一道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抗灾精神对灾区救援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规律具有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在抗灾中,发扬了“天灾不由人”,救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在认识规律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抗灾不由天体现了这一点。
建议:还可以从历史观、价值观的角度来考查。
“神舟七号”
材料一:2008年 9月25日21时,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七号”的成功,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
材料说明我国航天人是如何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
参考答案:(1)①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做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航天人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金融危机”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增幅明显放缓。由于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偏高,对外贸易增幅放缓必将对我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为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提出要把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作为工作重点,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条件和环境,千方百计扩大消费。国务院同时强调,各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知识,谈谈你对促进经济增长采取的措施“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理解。
答案: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采取的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3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要求我们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出手要快、出拳要重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3分)
四、高考真题练习
1.(2008全国卷Ⅱ32)为了节约资源,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一些地区试行敦科书免费循环使用。学期结束后,教科书由学校收回,供下一个年级使用,几年更新一次。教科书之所以可以循环使用,从哲学上看是因为C
A.思想内容的存在同物质载体无关 B.思想内容的稳定要求物质载体的稳定
C.物质载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思想内容 D.物质载体的稳定有利于思想内容的稳定
2.(2008上海卷14)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B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回答31,32题。
3.(2008重庆卷)31.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C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4.(2008江苏卷2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回答第题。
5.(2008海南卷20)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D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6.(2008全国卷)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B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2008全国卷)“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因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这句话所强调的是 B
①做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②做事要考虑事物的联系,割断那些不利的联系
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人不可能没有缺憾
④任何理性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要借用别人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08四川卷)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D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9.(2008宁夏卷)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B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回答10-11题。
10.[2009全国卷Ⅰ文综30]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B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11.[2009全国卷Ⅰ文综31]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A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2.[2009江苏政治3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D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13。(2008广东卷40题)
材料l: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0分)
10.(2008海南卷)有一本被誉为“思考致富的巅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硕成果”的畅销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请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这一命题。
这一命题强调敢想、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4分)。但要取得成功需要许多条件,如果只是敢想,并不具备相应条件,也不会取得成功。(2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只凭主观愿望蛮干,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招致更大的失败。(3分)对这一命题要结合条件作具体分析,防止陷入夸大或否定主观能动性的误区。(1分)
11.[2009北京文综40](27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过程(如图1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1)运用哲学常识中关于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11分)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立足国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过程。
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③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
五、巩固提升
1。(惠州2009届第三次调研)宋代诗人陈简斋的诗作“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C
A 、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B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存在的
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 、事物是静止的
2.(海珠区2009届高三综合测试)如今,人们既可以人工降雨,又可以人工消雨,这说明 A
A.虽然自然界是客观的,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人们可以随意地改变自然界
C.客观世界决定人类意识 D.人类的聪明才智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
3。(江门2009年期末卷 )为保证广东旅游文化节的开幕,省气象部门做好了人工消雨的准备。这里的人工消雨体现了 B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C.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学4。(揭阳09期末会考)  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必须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必须以地震灾害损失、灾区范围、地质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科学评估和论证为依据,科学划分适宜重建区、有条件重建区和不适宜重建区。这要求我们:C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宝安区一模 )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登上世界之巅, 这和本次奥运火炬全球传递的主题“和谐之旅”协调融汇。当奥运圣火登上珠峰的时候,体现了人类追求和谐的最高层面。和谐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不同社会之间,最终还是要达到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 B
A.一切服从于自然 B.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C.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 D.顺应自然,放弃改造自然
6.(珠海08-09期末监测)“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诗与下列名言名句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D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7.(南京09届高三检测)2008年6月,胡锦涛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科技界应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等规律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科技界应加强对防灾减灾问题的研究,说明 C
A.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
B.社会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D.科学技术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8.(南通08—09期中测试)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性 C.主观能动性 D.永恒性
9.(启东09届高三调研)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联合国各成员国签订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和实施,表明人类能 A
A.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B. 征服和改变自然界的客观性
C.创造和改变自然界的规律性 D.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10.(启东09届高三调研)“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一个由世界226位知名气象学家组成的考察组,公布了一份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据此回答11-13题。
11.(东台09届期末)“杞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A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12.(东台09届期末)今日之忧“天”不再是无稽之谈了,这因为 B
A.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B.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C.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着的
D.以错误认识引导下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13.(东台09届期末)《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上述观点属于 D
A.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辩证法思想 B.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观点
C.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D.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14.(徐州08—09高三摸底)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 C
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 B.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5.(09苏州五市三区高三调研)“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因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从哲学的角度,这句话强调的是 B
A.做事要考虑事物的联系,割裂那些不利的联系
B.做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C.任何事物都包含利与不利两个方面
D.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要善于借用别人的认识
16.(09常州09届高三调研)北京奥运会开幕期间,从2008年8月8日下午16时到23时39分共在北京21个作业点持续发射了1104枚火箭弹。实现了奥运史上首次成功的人工消雨。实施人工消雨作业表明 C
①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③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方式 ④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17.(09无锡期末卷)“神七”能够按照预定轨道成功返回并安全着陆,原因在于 B
①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规律是客观的,但人类是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的 ③人类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④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同样具有客观物质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09镇江三检)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C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19.(09镇江二次调研)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表明 C
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③动与静是相反相成的 ④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09镇江二次调研)“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主要说明 B
A.意识未必都是由物质决定的,因而不能反作用于物质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我们必须按规律办事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曲折的,道路是前进的
21.(09苏中四市二区期末联考)荀子说过,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C
A.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B.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规律具有普遍性 D.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22.(09姜堰期中调研)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A.静止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对立的
23.(09泰州联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和改变
C.人的意识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D.在规律面前,人并非无能为力
24.(09盐城大市联考)“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B
①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09潍坊期末)有的人承认运动是绝对的,但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是 A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6.(09阜阳期末统考)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礼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这里的“不折腾”可以理解为 D
A.规律是客观性,人无法限制规律的破坏作用
B.规律是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所以只能按规律办事
C.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
D.改变世界是以承认规律和客观事物的存在为前提的
27.(09金华十校期末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表明 C
A.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就能改造规律
B.人们对未来事物的预测是来自人们的主观想象
C.人们能运用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来指导实际工作
D.凡是能预见的事物,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8.(09台州期末卷)我国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三个“零增长”: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零增长”。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 B
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按客观规律办事③坚持不断降低GDP的速度 ④坚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0.右图漫画《高抬贵手》启示我们 B
A.认识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C.人与自然的对立是长期的
D.规律是客观的,因而是不变的
10. (2008银川)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D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所有有形的物体
C.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性 D.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17. (2008重庆)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C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18. (2008珠海)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当地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提出了“人退沙退”的新思路,妥善安置牧民生活,并提出了“退休牧民”的新理念,使当地被践踏多年的脆弱的草原生态得到了喘息和初步逆转。“人退沙退”的治沙新思路,说明了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C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4.(2008天津)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 “趣在法外”,这说明 D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2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哲学寓意是
C
A.人有时候能认识规律,有时候不能认识规律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C.规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抗拒性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无章可循的
26.(2009茂名一模)2008年是我国的多灾之年:年初的南方冰冻雪灾、5·12四川大地震、9月14日在茂名电白登陆的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自然灾害造成我国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巨大影响。
辨题:巨大的自然灾害是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必然,与人类无关,人类也无能为力。
(1)自然界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并突出表现为不可抗拒性。如地震等现象是自然规律运动的必然。(4分)
(2)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人类的活动一旦违背自然规律必须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像年初的南方冰冻震灾、强台风“黑格比”等自然灾害往往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有关,并不完全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3分)
(3)但是,人类在自然客观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能够利用规律提高活动的预见性和方向性,能够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或者改变其起作用的条件,让规律造福人类。(4分)
27.(盐城大市联考)现在报刊上经常看到CPI,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1994-1997年我国实施的是适度从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